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童谣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感知到模仿,最终学会诵唱童谣,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而儿歌内容不但生动有趣,合乎幼儿胃口,而且题材包罗万象,更能满足幼儿好奇的心理。因此,儿童可以从童谣中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童谣不仅能使孩子得到智识教育,还能让他们得到情趣教育、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
著名儿童学家金波教授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能滋润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童开朗乐观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童谣教学,让童谣进驻幼儿的心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在幼儿园中度过智慧快乐的童年。本学期,我积极认真地在班级开展课题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提高了幼儿对民间童谣的兴趣
通过日常观察、测查、家长座谈等形式,我们对幼儿的兴趣进行了解。结果表明,实验前幼儿不知道什么是民间童谣,更谈不上喜欢。实验中我们针对实验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通过多手段、多形式、多角度对幼儿进行童谣教学,结果95%的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活动中幼儿对民间童謠的兴趣稳定持久;现在80%的幼儿入园时会看着教室里的童谣挂饰,自然地诵读起来。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一个人玩耍时嘴里也念念有词,有时还会在家人面前表演一些童谣,给家人带来了欢乐。这说明童谣教学取得了成效,孩子们对童谣有了浓厚兴趣,已经从内心深处爱上了民间童谣。
二、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民间童谣语言简练、节奏感强,内容和语言都符合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富有童趣,动作性、游戏性很强,深受幼儿喜欢。我们发现在童谣教学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改编创编能力、语言表达完整性等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1.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们通过学习系列童谣“打城门”、“常州的船”、“摇呀摇”等,同时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幼儿的感悟力,使幼儿们充分感知、理解和接受朗朗上口、诙谐有趣的童谣。这半年,在童谣学习中,培养幼儿用常州话念童谣起到很好的成效。幼儿们口齿更清楚,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很多;97%的幼儿能听懂常州语言,喜欢学念童谣和表演童谣;新居民的孩子也能背上几首简单、短小、易理解的童谣,且敢单独表演童谣。
2.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童谣类型丰富多样,有许多童谣是留有仿编和创编的空间的。在童谣教学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理解、朗诵大量民间童谣,了解童谣的语言、节奏、韵味,理解童谣的意境、主题、情感,有了丰富的词汇,孩子们就能仿编、创编童谣了。如创编《新闸荷花》:“一朵大荷花,趴着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爬上大荷花,八朵粉红大荷花,趴着八只小青蛙。”这首童谣浅显易懂、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朗朗上口,让幼儿体验了仿遍、创编童谣的方法和过程,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更锻炼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三、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现代幼儿对“家乡”的概念认识模糊,对家乡的民间文学和民间童谣并不了解,缺乏对自己家乡应有的感情。一年来,我们挖掘、教授的一些民间童谣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味,常州方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深刻体现了家乡的特殊文化气质。通过这一课题,激发幼儿对常州本土文化的兴趣。如《过新年》主题背景下的童谣《过年啦》等教学活动,让孩子在童谣教学活动中了解人们过新年时欢庆活动的多样化,体验过新年的快乐,拓展他们的知识范畴。并让幼儿对家乡童谣文化产生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总之,好的童谣能滋润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吟读童谣,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撒下民间文化的种子,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且对幼儿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常州方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让民间童谣融进驻幼儿心田,传承常州的独特文化,实现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32.
[2]吴东梅.客家童谣的特点及其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01).
[3]佚名.传承民间童谣文化,发展幼儿审美能力[EB/OL].2008(05).
[4]王荣.民间童谣在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J].2009(09).
著名儿童学家金波教授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能滋润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童开朗乐观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童谣教学,让童谣进驻幼儿的心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在幼儿园中度过智慧快乐的童年。本学期,我积极认真地在班级开展课题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提高了幼儿对民间童谣的兴趣
通过日常观察、测查、家长座谈等形式,我们对幼儿的兴趣进行了解。结果表明,实验前幼儿不知道什么是民间童谣,更谈不上喜欢。实验中我们针对实验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通过多手段、多形式、多角度对幼儿进行童谣教学,结果95%的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活动中幼儿对民间童謠的兴趣稳定持久;现在80%的幼儿入园时会看着教室里的童谣挂饰,自然地诵读起来。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一个人玩耍时嘴里也念念有词,有时还会在家人面前表演一些童谣,给家人带来了欢乐。这说明童谣教学取得了成效,孩子们对童谣有了浓厚兴趣,已经从内心深处爱上了民间童谣。
二、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民间童谣语言简练、节奏感强,内容和语言都符合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富有童趣,动作性、游戏性很强,深受幼儿喜欢。我们发现在童谣教学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改编创编能力、语言表达完整性等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1.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们通过学习系列童谣“打城门”、“常州的船”、“摇呀摇”等,同时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幼儿的感悟力,使幼儿们充分感知、理解和接受朗朗上口、诙谐有趣的童谣。这半年,在童谣学习中,培养幼儿用常州话念童谣起到很好的成效。幼儿们口齿更清楚,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很多;97%的幼儿能听懂常州语言,喜欢学念童谣和表演童谣;新居民的孩子也能背上几首简单、短小、易理解的童谣,且敢单独表演童谣。
2.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童谣类型丰富多样,有许多童谣是留有仿编和创编的空间的。在童谣教学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理解、朗诵大量民间童谣,了解童谣的语言、节奏、韵味,理解童谣的意境、主题、情感,有了丰富的词汇,孩子们就能仿编、创编童谣了。如创编《新闸荷花》:“一朵大荷花,趴着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爬上大荷花,八朵粉红大荷花,趴着八只小青蛙。”这首童谣浅显易懂、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朗朗上口,让幼儿体验了仿遍、创编童谣的方法和过程,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更锻炼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三、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现代幼儿对“家乡”的概念认识模糊,对家乡的民间文学和民间童谣并不了解,缺乏对自己家乡应有的感情。一年来,我们挖掘、教授的一些民间童谣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味,常州方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深刻体现了家乡的特殊文化气质。通过这一课题,激发幼儿对常州本土文化的兴趣。如《过新年》主题背景下的童谣《过年啦》等教学活动,让孩子在童谣教学活动中了解人们过新年时欢庆活动的多样化,体验过新年的快乐,拓展他们的知识范畴。并让幼儿对家乡童谣文化产生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总之,好的童谣能滋润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吟读童谣,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撒下民间文化的种子,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且对幼儿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常州方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让民间童谣融进驻幼儿心田,传承常州的独特文化,实现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32.
[2]吴东梅.客家童谣的特点及其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01).
[3]佚名.传承民间童谣文化,发展幼儿审美能力[EB/OL].2008(05).
[4]王荣.民间童谣在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J].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