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李吉林、于永正诸位大师们的教育智慧令无数教师折服,我们模仿着大师们的一招一式,试图学到大师们教学艺术的精要所在,但是总感觉缺乏内在的精气。于是,我们开始追问大师们的智慧从哪里来。
对于教育智慧,有人说是指一种态度,它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善良感,来自教师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有人将之指向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等待”,容许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恢复到常态心理,来接受、建构新的知识,而并不是让一些所谓的好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听普通教师与大师们的课,大师们的课往往更能吸引我们的眼球。大师们平中见奇、闪耀着许多亮点的课,用教师们的话说有看头、有品头。这教育上的大小智慧,恐怕是与“道行”的深浅分不开的。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工作了十几年难道“道行”还不够深吗?其实,“道行”不是仅以工作年限论深浅,而是凭积累论深厚。一个善于从理论与实践中积累的人,他的教育智慧与日俱增。相对来说,理论积累就是要善于从教育期刊中学习,广布根须,向一切有利于改造我们理念的人或书籍学习。仅仅读了还不够,我们还要善于让阅读在笔尖行走,善于做读书摘抄,善于写心得,留下记忆的痕迹。而实践积累,则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能有反思,写下教育教学中的碎片。不仅自己的,他人的反思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记下来。如此坚持数年,教育智慧怎能不与日俱增呢?
有了积累,有了积淀,便会有对问题的思考。有了对问题的思考,我们便会对教育教学上的小事件、小细节敏感起来。也因为有了思考,我们才会在教育教学行为上发生质的转变。让我们来听一个真实的教育小故事吧。
教室墙角边有几盆不起眼的花,花朵干枯,只剩下一根茎;叶子黄黄的,耷拉在盆沿。看上去,这几盆花已经是“人老珠黄”、奄奄一息了。一天,它竟引起一个名叫鲁瑶的孩子的注意。下课时,她怯生生地向老师说要带一盆花回家去。老师很惊讶,这盆属于班集体的花怎么会给你呢?孩子为何要花的问号一直挥之不去。第二天,老师问这位女孩。女孩说:“老师,您看这盆花挺可怜的,我把它养好了,明年春天再送到班里来。”一句“挺可怜的”话,激起了教师心灵强烈的震颤。这孩子多富有同情心呀!假如我们每个孩子连花儿、草儿都那样关爱,长大后必然会对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关爱。第二年春天,经过孩子们精心侍弄的一盆盆花儿又重新绽放在教室里。
那位送花给孩子们的教师便是我。对此,我感悟到:只有学生具有了人性的时候,我们的读、写、算才显得重要。由学生对花的爱怜,拨动了我对教育之爱的理解。事件虽小,却一直影响着我的教育历程。它时时提醒我从儿童视角去思考,用爱去解释教育教学上的小事件,在教育生活中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对于教育智慧,有人说是指一种态度,它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善良感,来自教师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有人将之指向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与等待”,容许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恢复到常态心理,来接受、建构新的知识,而并不是让一些所谓的好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听普通教师与大师们的课,大师们的课往往更能吸引我们的眼球。大师们平中见奇、闪耀着许多亮点的课,用教师们的话说有看头、有品头。这教育上的大小智慧,恐怕是与“道行”的深浅分不开的。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工作了十几年难道“道行”还不够深吗?其实,“道行”不是仅以工作年限论深浅,而是凭积累论深厚。一个善于从理论与实践中积累的人,他的教育智慧与日俱增。相对来说,理论积累就是要善于从教育期刊中学习,广布根须,向一切有利于改造我们理念的人或书籍学习。仅仅读了还不够,我们还要善于让阅读在笔尖行走,善于做读书摘抄,善于写心得,留下记忆的痕迹。而实践积累,则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能有反思,写下教育教学中的碎片。不仅自己的,他人的反思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记下来。如此坚持数年,教育智慧怎能不与日俱增呢?
有了积累,有了积淀,便会有对问题的思考。有了对问题的思考,我们便会对教育教学上的小事件、小细节敏感起来。也因为有了思考,我们才会在教育教学行为上发生质的转变。让我们来听一个真实的教育小故事吧。
教室墙角边有几盆不起眼的花,花朵干枯,只剩下一根茎;叶子黄黄的,耷拉在盆沿。看上去,这几盆花已经是“人老珠黄”、奄奄一息了。一天,它竟引起一个名叫鲁瑶的孩子的注意。下课时,她怯生生地向老师说要带一盆花回家去。老师很惊讶,这盆属于班集体的花怎么会给你呢?孩子为何要花的问号一直挥之不去。第二天,老师问这位女孩。女孩说:“老师,您看这盆花挺可怜的,我把它养好了,明年春天再送到班里来。”一句“挺可怜的”话,激起了教师心灵强烈的震颤。这孩子多富有同情心呀!假如我们每个孩子连花儿、草儿都那样关爱,长大后必然会对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关爱。第二年春天,经过孩子们精心侍弄的一盆盆花儿又重新绽放在教室里。
那位送花给孩子们的教师便是我。对此,我感悟到:只有学生具有了人性的时候,我们的读、写、算才显得重要。由学生对花的爱怜,拨动了我对教育之爱的理解。事件虽小,却一直影响着我的教育历程。它时时提醒我从儿童视角去思考,用爱去解释教育教学上的小事件,在教育生活中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