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许多中职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根据人的可暗示性、无意识心理活动、非注意心理反应、潜力等相关因素和学生的现实状况,采用暗示教学法,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心理学理论 现实基础 应用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9682(2012)06-0180-02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职学生年龄小又无技能,常感读书无用。态度上消极对付甚至抗拒学习,行为上被动应付或逃避学习,导致学习没有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让很多任课教师感到头痛。对于这些很多人眼中的“差生”,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若采用暗示教学法,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暗示的作用有时比直接劝说或指示、命令的作用大,所以采用适当的暗示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一、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在医学上,暗示是指一个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具有可暗示性
是指人易受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望梅止渴”就是利用了人的可暗示心理。
2.暗示的神奇力量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水平相当的篮球运动员分成3 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的队员停止集中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个小组的队员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个小时;第三个小组的队员在一个月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小时投篮。一个月后,三组队员的投篮水平测试结果为:第一组下降2,第2组员上升2,第3组水平上升4。为什么?因为在想象中,所投的每一个球都是中的。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奇妙之处。积极的暗示能激发潜能,消极的暗示会阻碍人正常能力的发挥,甚至影响到生命的质量。
3.人具有非注意心理反应
这是一种人未注意到的心理反应,事前没有预定目的,每个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体意外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注意过程,又称被动注意、无意注意。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察觉到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4.人具有潜力
潜力是藏在人的大脑里和身体里的还未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着还未动用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在1968年做了一个实验:在一所普通学校6个年级18个班级里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了所谓的“潜力调查测验”,之后给该校老师提供了部分学生的名单,并说“名单中的学生潜力超出常人”。要求老师们在不告知学生本人的情况下进行长期的观察。而实际上,罗森塔尔教授在编写名单时只是随机抽取,也就是说名单和潜力高低并没有任何联系。8个月后再次测试的情况是:名单上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与教师感情特别深厚。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潜力调查测验”使教师对部分学生产生更高的期望,从而下意识地对学生做出有积极意义的引导,而学生收到这种下意识传递的信息后,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进而开始重塑自我,最终符合了“潜力调查结果”。这个典型试验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解释这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当然,反之也成立。
二、中职学生教学中采用暗示教学法的现实基础
1.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中职生主要来自于“中考”的落榜生,这些学生是升学无望,就业无门(年龄小又无技能),甚至迫于家长的压力,无可奈何地进了学校。他们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又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多因成绩不佳而失去自信。常表现为:上课时讲话、睡觉、玩手机、看电子小说、听MP3,老师干涉不理不睬,甚至顶撞、谩骂老师;有的搞出各种怪声、怪动作,影响课堂纪律。面对课堂的这些现象,若只是不断地给学生讲道理、提要求,不仅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和课堂纪律,而且时间长了,学生习以为常,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俗语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中职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意志力、自我约束能力、辨识能力和耐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时,就得意忘形,妄自尊大,才子天下第一。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等极端想法。这些学生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或某种挫折后,不能客观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会通过游戏、抽烟、打架、逃课、发怒等方式来混日子,发泄自已的愤怒。
3.采用暗示教学法的可行性
中职生通过小学、初中几年的学习,已接受学校老师9年的教育,可以说和很多老师打过交道,见过很多场面。一些教育方法用过多次,学生已见怪不怪了,甚至可能引起反感。而暗示教学法依据人的可暗示性、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人的非注意心理反应、人的潜力进行教学,总括起来,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感情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而这些也可理解为包含着人的情感和认知、人的直觉和创造性、人的个性与发展、人的潜能等因素。因此这种人本化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易被这些学生接受。
三、暗示教学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影响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感召、熏陶、移情,达到师生间在情感上的认同,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1.语言暗示—弦外之音荡涟漪
一个人若是接受了积极的暗示,就会在他心中树起一面信念的旗帜,促使他走向成功。积极健康的“暗示语言”能把人们引向美好的“天堂”。如某同学上课在看手机,老师可通过声音大小和改变音调、语速等方式控制课堂,既不影响课堂,又对学生起到提醒作用而不伤其颜面,学生会感到教师善意的友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暗示能挽回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体态暗示—于无声处显真情
所谓体态暗示,就是教师运用体态语言(即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愠一嗔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作为学习基础比普高差一截的中职生,他们有时本就自卑,我們更应用真情去唤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老师的眼神、微笑等,都能在课堂上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
许多中职学生在实践操作课上有可能会借机玩、做小动作、互相说话等,为了不打乱教学节奏,每到这时可用目光注视那个学生,当他意识到老师在看他时,一般会停止动作,注意听课。这样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影响大多数人,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比直接的批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环境暗示—春雨润物细无声
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暗示。
花草茂盛,会给人以蓬勃生机的感觉,会使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花草凋零,黄叶飘落,会使人想起衰老,想起死亡,继而生发悲哀与伤感。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可以利用这种环境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学中的环境暗示,是指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如果我们营造一个好的课堂环境,以及在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教室的环境布置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为学生创设一个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学校也应多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自己投入其中,让学生总有机会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地方,提高其学习专业课等的积极性。
4.人格暗示—身教重于言教
“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教师言行的要求。教师的品德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等表现,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作用。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十分注重“身教”的。比如说上第一节课的老师,你要求学生不要迟到,但如果老师自己迟到了,那还有什么理由批评学生呢?相反,如果老师能经常提前几分钟到课堂,学生也不好意思经常拖拖拉拉,肯定也都尽量提前到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四、采用暗示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暗示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面对中职学生,暗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有关暗示教学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教学机智。
第二,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恰当使用暗示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视明示手段,忽视暗示手段,或者把几种暗示法相互割裂,没有将其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运用。
第三,在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暗示时,常常难以保证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对暗示方法的含义理解错误时,也可能带来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凡亮.中职生厌学现象探析[J].成才之路,2010(8)
2 张凤益.促进职校生心理健康的策略[N].教育导报,2010.3.30
3 陈坚红.心理暗示与课堂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6)
4 胡鹏.心理暗示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N].教育导报,2008.1.12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心理学理论 现实基础 应用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9682(2012)06-0180-02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职学生年龄小又无技能,常感读书无用。态度上消极对付甚至抗拒学习,行为上被动应付或逃避学习,导致学习没有积极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让很多任课教师感到头痛。对于这些很多人眼中的“差生”,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若采用暗示教学法,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暗示的作用有时比直接劝说或指示、命令的作用大,所以采用适当的暗示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一、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在医学上,暗示是指一个人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具有可暗示性
是指人易受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望梅止渴”就是利用了人的可暗示心理。
2.暗示的神奇力量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水平相当的篮球运动员分成3 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的队员停止集中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个小组的队员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个小时;第三个小组的队员在一个月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小时投篮。一个月后,三组队员的投篮水平测试结果为:第一组下降2,第2组员上升2,第3组水平上升4。为什么?因为在想象中,所投的每一个球都是中的。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奇妙之处。积极的暗示能激发潜能,消极的暗示会阻碍人正常能力的发挥,甚至影响到生命的质量。
3.人具有非注意心理反应
这是一种人未注意到的心理反应,事前没有预定目的,每个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外界较强的新异刺激或引起主体意外感的刺激所引发的不由自主的注意过程,又称被动注意、无意注意。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察觉到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4.人具有潜力
潜力是藏在人的大脑里和身体里的还未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着还未动用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在1968年做了一个实验:在一所普通学校6个年级18个班级里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了所谓的“潜力调查测验”,之后给该校老师提供了部分学生的名单,并说“名单中的学生潜力超出常人”。要求老师们在不告知学生本人的情况下进行长期的观察。而实际上,罗森塔尔教授在编写名单时只是随机抽取,也就是说名单和潜力高低并没有任何联系。8个月后再次测试的情况是:名单上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与教师感情特别深厚。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潜力调查测验”使教师对部分学生产生更高的期望,从而下意识地对学生做出有积极意义的引导,而学生收到这种下意识传递的信息后,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进而开始重塑自我,最终符合了“潜力调查结果”。这个典型试验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解释这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当然,反之也成立。
二、中职学生教学中采用暗示教学法的现实基础
1.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中职生主要来自于“中考”的落榜生,这些学生是升学无望,就业无门(年龄小又无技能),甚至迫于家长的压力,无可奈何地进了学校。他们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又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多因成绩不佳而失去自信。常表现为:上课时讲话、睡觉、玩手机、看电子小说、听MP3,老师干涉不理不睬,甚至顶撞、谩骂老师;有的搞出各种怪声、怪动作,影响课堂纪律。面对课堂的这些现象,若只是不断地给学生讲道理、提要求,不仅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和课堂纪律,而且时间长了,学生习以为常,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
俗语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中职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意志力、自我约束能力、辨识能力和耐力相对较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时,就得意忘形,妄自尊大,才子天下第一。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等极端想法。这些学生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或某种挫折后,不能客观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会通过游戏、抽烟、打架、逃课、发怒等方式来混日子,发泄自已的愤怒。
3.采用暗示教学法的可行性
中职生通过小学、初中几年的学习,已接受学校老师9年的教育,可以说和很多老师打过交道,见过很多场面。一些教育方法用过多次,学生已见怪不怪了,甚至可能引起反感。而暗示教学法依据人的可暗示性、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人的非注意心理反应、人的潜力进行教学,总括起来,就是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感情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而这些也可理解为包含着人的情感和认知、人的直觉和创造性、人的个性与发展、人的潜能等因素。因此这种人本化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易被这些学生接受。
三、暗示教学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影响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对学生进行感召、熏陶、移情,达到师生间在情感上的认同,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1.语言暗示—弦外之音荡涟漪
一个人若是接受了积极的暗示,就会在他心中树起一面信念的旗帜,促使他走向成功。积极健康的“暗示语言”能把人们引向美好的“天堂”。如某同学上课在看手机,老师可通过声音大小和改变音调、语速等方式控制课堂,既不影响课堂,又对学生起到提醒作用而不伤其颜面,学生会感到教师善意的友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暗示能挽回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体态暗示—于无声处显真情
所谓体态暗示,就是教师运用体态语言(即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愠一嗔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作为学习基础比普高差一截的中职生,他们有时本就自卑,我們更应用真情去唤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老师的眼神、微笑等,都能在课堂上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
许多中职学生在实践操作课上有可能会借机玩、做小动作、互相说话等,为了不打乱教学节奏,每到这时可用目光注视那个学生,当他意识到老师在看他时,一般会停止动作,注意听课。这样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影响大多数人,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比直接的批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3.环境暗示—春雨润物细无声
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暗示。
花草茂盛,会给人以蓬勃生机的感觉,会使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花草凋零,黄叶飘落,会使人想起衰老,想起死亡,继而生发悲哀与伤感。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中,可以利用这种环境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学中的环境暗示,是指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如果我们营造一个好的课堂环境,以及在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教室的环境布置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为学生创设一个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学校也应多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自己投入其中,让学生总有机会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地方,提高其学习专业课等的积极性。
4.人格暗示—身教重于言教
“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教师言行的要求。教师的品德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等表现,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作用。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十分注重“身教”的。比如说上第一节课的老师,你要求学生不要迟到,但如果老师自己迟到了,那还有什么理由批评学生呢?相反,如果老师能经常提前几分钟到课堂,学生也不好意思经常拖拖拉拉,肯定也都尽量提前到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四、采用暗示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暗示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面对中职学生,暗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有关暗示教学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教学机智。
第二,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恰当使用暗示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视明示手段,忽视暗示手段,或者把几种暗示法相互割裂,没有将其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运用。
第三,在人数较多的班级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暗示时,常常难以保证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对暗示方法的含义理解错误时,也可能带来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凡亮.中职生厌学现象探析[J].成才之路,2010(8)
2 张凤益.促进职校生心理健康的策略[N].教育导报,2010.3.30
3 陈坚红.心理暗示与课堂教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6)
4 胡鹏.心理暗示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N].教育导报,20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