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阅读 自主发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ace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形成。怎样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过程并通过积极自主的实践活动来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呢?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一、让学生自己读课本
  读,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着决定作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读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经历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陶冶,能力的迁移。并在这一读的过程中,享受读的快乐,获得读的幸福。要特别强调的是,读,要给足时间;读,要有层次地指导;读,要形式多样。读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书让学生自己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和必须遵循的阅读教学基本规律。
  二、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并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积极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认识论角度看,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就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梳理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形成一种激情难耐的阅读状态。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问能够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提问,提充分。踊跃提问,体现为一种良好的阅读意识,反映为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它是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的重要教学策略,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三、让学生自己抒真情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由此可见,情存在于教材,启动于教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传递、强化,让学生真正地溶入教材中,在语言文字中畅游,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阅读教学才能教出个性。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教师应同学生一道卷入课文,全部教学策略应在学生“愤徘”处给予启发与点拨,或恰如其分地给予示范,使学生真正走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当学生入情入境之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走入人物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去,发自内心地说自己的体会,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的震撼。学生这一情感形成过程,是教师讲、灌、析都无法代替的。情让学生自己抒是阅读教学应体现的本质特征,也是真正落实人文精神的关键。
  四、让学生自己品甘果
  任何阅读结果,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任何深刻的认识,都是认知不断建构的体现。学习的质变点,往往就在学生猛然跳起的那一刹那间发生。如在体会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一个学生提出这么一个有趣的疑问:这两个黄鹂对着翠柳歌唱什么呢?其实,学生的关键不在于对这句诗的理解出现了大的偏差,而在于对古诗这种句式还不熟悉。其思维过程从提问中一目了然。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给这个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要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插图再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个学生会恍然大悟的。接着教师可追问,知道刚才为什么会那样思考吗?学生说主要是按常规读法,一是没把语序颠倒(不是对着翠柳鸣,而是在翠柳间鸣);二是没有结合语境读(包括插图)。这个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果子”,并且还掌握了摘“果子”的过程(也即知识发生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这样摘“果子”,那么,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和迁移能力必然会得到快步发展与提高。
  只有让学生自己读课本、提问题、抒真情、品甘果,从读、思、议、品中进入阅读情境,再以独特的感受、全新的体验、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生动活泼的阅读过程,促进自己的发展。
  (责编夏天)
其他文献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小学语文教育而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复杂化、丰富化,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无论是从教学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学生知识获取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必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保证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快乐。基于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本文将就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如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对学生开始新课的学习起到牵引、指向功能。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的,"课
语文课的导语就是语文课的开场白,指的是授课的开始部分。一个优秀的导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一些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
在实际教学中,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文章自然会激起学生的“初读”兴趣,但相对那些特点并不突出的文章,怎样让学生乐读呢?这就需要教师能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并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创新初读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初读”的快乐,打造精彩的开局,为深入细致的研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教师引读法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有《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样一篇文章,文中出现的地理名词较多,涉
所谓关键词,是指在文章当中能够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脉络、标示句段关系的词语。在文中挖掘一两个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创作目的的关键词,以关键词为抓手,牵出对全篇的解读,努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而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首先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就是要抓住文本的最具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努力去实现它,同时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从课题中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