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急性戊型肝炎35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e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戊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抗HEV轉阴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茵陈五苓散;戊型肝炎;急性期
  【中图分类号】R57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064-02
  戊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类型,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其起病急,症状重,主要表现为黄疸、发热、乏力及明显的消化道症状[1],部分患者可发展为重型肝炎,严重时可引起肝功能衰竭,甚至引起死亡。目前在临床中多采用护肝、降酶、退黄及对症支持治疗。笔者采用五苓散加减联合西药治疗急性戊型肝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0例,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2]中的诊断标准,血清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EVIgM)均阳性,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0.3±4.8)岁;病程5~12d,平均病程(7.4±0.8)d。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49.4±5.0)岁;病程6~13d,平均病程(7.2±0.9)年。排除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甘草酸二铵(正大天晴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190)、还原型谷胱甘肽(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67),150mg/次,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缓慢滴注,1次/d;门冬氨酸钾镁(远大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318),20ml/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茵陈五苓散(组方:茵陈20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5g、桂枝9g)治疗,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100mL/次。加减法:血瘀气滞者酌量加香附、薤白,瘀热蕴结者酌量加板兰根,血瘀气虚者酌量加人参、黄芪,肝肾阴虚者,酌量加枸杞、女贞子;脾肾阳虚者,酌量加仙灵脾。两组疗程周期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评价,并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等肝功能指标进行测定。
  1.4 疗效判定[2] 显效:治疗后患者皮肤瘙痒、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乏力、腹胀、肝区痛、陶土样大便等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TBIL、ALT等降至正常值2倍以下,血清抗HEV转阴率显著;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其中,TBIL、ALT等下降≥50%,血清抗HEV部分转阴;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好转,TBIL、ALT等下降<50%,血清抗HEV无转阴。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LT、ALB、TBIL等肝功能指标水平相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转氨酶及黄疸指标ALT、TBIL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ALT、TBIL水平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水平升高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后两组血清抗HEV转阴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有32例抗HEV转阴,转阴率为91.43%;对照组患者有20例抗HEV转阴,转阴率为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戊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多见,表现为淤胆型肝炎和重型肝炎较多,中医学认为本病与湿温相类似,湿温疫毒侵袭人体后,蕴结脾胃、瘀滞肝胆、阻遏气机,胆汁不循常道,故而发黄[3],湿热相交、癖阻血脉是其主要病机,肝胆失疏、脾胃失调是主要病理改变,中医将其辨证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肝脾血虚三种类型。本研究中所选病例,多为肝胆湿热型,宜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主要治则。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以保肝为常规治疗方法,本研究中所用的甘草酸二铵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保护肝脏的合成、解毒、灭活激素等功能,并促进胆酸代谢,而门冬氨酸钾镁亦主要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细胞功能不全及其他急慢性肝病的治疗。中医则宜采用以具有利湿退黄功效的复方药物进行辨证论治。茵陈五苓散是以《伤寒论》中名方五苓散与倍量的茵陈相合而成方。五苓散方中以泽泻为君药,利水渗湿;茯苓、猪苓为臣药,可增强泽泻利水渗湿之力,白术为佐药,燥湿健脾、运化水湿,桂枝亦为佐药,温经通脉、助阳化气,而在此基础上再倍量加入茵陈,即可发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效,适用于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之证[4]。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茵陈五苓散对戊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患者血清ALT、TBIL等肝功能指标显著改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曾珺,郑丹,王萍,等.利巴韦林治疗急性戊型肝炎临床观察[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2):110-112.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S].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3] 田素琴.熊去氧胆酸联合祛湿活血汤治疗急性戊型肝炎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390-391.
  [4] 陈波.茵陈五苓散对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临床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2012,31(3):162-164.
  (收稿日期:2015.04.21)
其他文献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复杂,病程迁延,笔者将其基本病机归纳为肾气亏虚,肝气郁滞,瘀浊湿热下注,精关不固,自拟疏肝通淋汤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精浊;疏肝解郁  【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9-0024-01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男性的多发病,属于中医“精浊”、“淋证”等病的范畴,以症状复杂、病程迁延、
目的:观察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肠梗阻患者1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观察组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对照组实
【摘 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50例手术病理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的CT增强扫描、CT平扫、B超检查与手术病理诊断的准确率。结果:CT增强扫描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4%、96%、94%,CT平扫、B超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68%、48%,均低于CT增强扫描各期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实验组接受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医学研究所选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规定的消化性溃疡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学领域《中药新药
目的:对急性阑尾炎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7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
目的:对比脑膜瘤在CT、MRI上的不同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脑膜瘤患者在CT、MRI上的影像表现,包括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密度(信号)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