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以节气为载体探寻自然的实践与探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ua5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期一会之初识节气
  在我园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把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一一罗列出来,再从中寻找适合我们年龄段幼儿开展的节气。据调查统计发现大班幼儿对于二十四节气较为陌生,班里88%的幼儿不知道节气,但51%幼儿知道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
  二、亲近自然,寻找舌尖美味
  (一)回归自然,走进自然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从幼儿最容易感知的自然与生活实物入手,将抽象的知识教育生活化,并不单一在多媒体课件中,亲自走进自然,与大地来个亲密接触,引起幼儿对大自然的充分兴趣。在我们去认识节气,初步了解节气之后,我们发现每一个节气都有着它独特的美味。这个美味是什么呢?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它的文化背景下依附着正是我们的二十四个节气。
  如在秋分这个节气中,我们组织大班幼儿一起在幼儿园的种植地寻找秋菜。孩子们在种植地亲自下地拔了花生,摘了老南瓜,摘了老丝瓜,摘了玉米等等秋菜。大班幼儿亲身体验了这个过程,他们对秋分这个节气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我们将园厅布置成秋天丰收的小景,给幼儿们创造了一个能看一看、摸一摸的直观场景,潜移默化中把幼儿带入秋分这个节气的氛围当中!
  (二)邀智囊团助力,品舌尖美味
  采摘來的秋菜并不止于观赏,我们邀请了家长智囊团的美食组专家来助力,带领大班幼儿一起制作秋分的美味——南瓜糕。制作过程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食材、第二部分制作、第三部分品尝。对于大班的幼儿而言南瓜糕并不是常吃的糕点,因此幼儿对制作的过程特别感兴趣,在制作的同时还会跟智囊团的家长们进行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大班的孩子们品尝了舌尖的美味,深入了解了秋分这一节气为什么我们要吃秋菜、吃南瓜糕,同时在得到了家长们对我们的认可与肯定。我们不能让这一代孩子们丢了我们老祖宗的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尤为重要!
  三、迷之不解,探寻自然
  案例一:
  立夏这一天,每一位来园的孩子晨检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称体重。对于小班的弟弟妹妹来说懵懵懂懂,称完之后就离开了;但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就带着疑问回到了班里,回到教室之后就相互说着自己的体重数字,同时对于今天称体重表示很不解。森森:“老师,上个礼拜不是刚体检过,称过体重了呀,今天怎么又称体重了?”滋滋:“老师,我今天称体重比上一次在家里称的时候重了一点。那我下次称的时候是不是又会重一点?我弟弟分量很轻的,比我轻多了。”大班的孩子们一头雾水,表示很不解。
  《清嘉录·四月》载:“(立夏日)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验夏中之肥瘠。清人秦荣光的诗句中也有“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之说,即以体重增减来判断健康与否。在古代夏天天气炎热酷暑,人们在饮食上会有所改变,因此人们会在立夏(预示着夏天的伊始)这一天大大小小都要去称体重,一边称重一边讲吉利的话,用来祈祷孩子们能平安过夏。到了立秋这一天再称一次,来验证夏天有没有消瘦。如今这一习俗已经鲜少有被传承下来,对于九零后的老师来说也表示小时候没有在立夏这一天做过此举,在开展节气的活动中,年轻一代的老师们也是受益颇多。
  案例二:
  在夏至这个节气中,大班的幼儿妞妞就迷惑的问我:“老师,为什么夏至这一天人们要吃面?我们平时不也在吃面吗?”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从节气上来看,夏至前一个节气刚好是芒种,芒种很忙,既有大麦、小麦要割收。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过去人们在这个时候多吃面,一方面是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新面粉做成口感很好的面条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分。同时我们提议家长带孩子们到农田里去看摇摆在风中的麦穗,带孩子们去感受大自然的造物。班里的宝儿正巧回陕西老家去看望爷爷奶奶,恰逢小麦收割的季节,我向宝儿妈妈提议发一些小麦地收割的实况视频发至班级微信群,让更多的幼儿能看到大自然的馈赠。通过这次的实况转播,让大班的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节气所存在的意义,我们的大自然与节气是密不可分的;同时此举在班级微信群中也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点赞,对宝儿妈妈的分享表示感谢。
  四、玩转节气,走进自然
  (一)霜降播种,冬来收获
  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
  (二)谷雨时节,万物生长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雨生百谷”,同时也是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
  在谷雨节气中,我们选择了符合大班年龄段特点的活动让他们实践操作,亲身体会,这无疑是最直接有效地融入了这个节气的途径。我们发现节气跟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它是反映天气气候与掌握农事季节的重要依据,鉴证了节气是我们祖先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通过一学年的实践与探究,我们发现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贴合地融入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与游戏中。
  我们从最初的“一期一会”中初识节气,从中发现每一个节气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点:二十四节气是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态下,伴随着农耕文明而产生的。因此我们不仅仅限于多媒体课件,更多地让幼儿走进自然,与大地亲密接触,引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充分兴趣,并寻找、品尝舌尖的美味;当大班的幼儿更深入参与到二十四节气中的民间习俗之后,他们了解到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这一系列的案例中体现了大班幼儿从亲身体验到记录过程,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他们不仅亲近了自然,发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之处,更层层推进了大班幼儿对节气的认知与了解,利于我国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他文献
有人说:“县城的教育再花五年的时间都赶不上主城。”可见,城镇化在教育方面也日趋显现初巨大差别,更何况是四面环山的高寒山区小学。当今社会 “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甚嚣尘上,作为一名在山区一线工作的小学教师,我亦为我面前的学生将来的出路感到深深担忧。所以,本文在结合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措施以便给农村小学将来的走向做出有效参考。  一、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教学设施落
期刊
一、信任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它融合了父子情、母子情、朋友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开展教学工作便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具体做到:(1)确立科学的学生观,与学生平等对话。老师要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要多关心和鼓励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各
期刊
一、学习《论语》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学习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重中之重。习主席曾在讲话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身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对于传统经典文化有着继承和发扬的重担,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同时
期刊
一、问题呈现,即我们的作法  第一个学期的入学测试后我们召开的家长会,通常我们会集中地跟家长沟通下面的问题:高中课改后历史学科考试的组成部分,月考、模块考试、会考、高考。学生需在第一个学年积累十个左右较深入了解的历史人物形象。  期中考试后召开的家长会,会沟通如下问题:在测试中体现出的集中性问题,学生通过此次测试反映出的对高中学习方法和效率上应调整的地方等。  第二学期的入学测试后的家长会,沟通:
期刊
一、幼儿自身的原因  1.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种机能水平较低,容易出意外  2.幼儿缺乏一定的安全、自护意识幼儿好奇心强,好模仿,但缺乏生活经验,对自已的行为将发生的后果无法预见,所以常发生意外  3.幼儿的自护能力也很差,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往往过高估计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成人自认为孩子懂得自我保护,而轻视了对幼儿安全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经常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的班级,其幼儿出事故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建构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及时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在孩子遇到问题或是困难的时候,教师通过暗示的方法间接地提出问题的所在处,让孩子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教师为孩子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情感,协调彼此之间的关心,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其目标是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
期刊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  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
期刊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读后感训练的意义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  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就提出了“读写结合”的
期刊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之后,《学记》的作者进一步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鼓励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与方法,但
期刊
史铁生是当下用心灵铸造文学世界并用心灵呐喊的作家之一,活到生命如花的年龄突然瘫痪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活。虽然他也曾想过“死”,但“活”过来的史铁生,对生命依旧张扬着火的热情,对苦难他依旧坚强,依然笑开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点,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甚为健全而丰满的想象。他用独有的生命体验给我们呈现出一个直观的、具有超越性的精神世界,生命在他的思考中不断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