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户秀美,出生于1996年9月,河北省沧州人,汉族,女,本科在读
摘 要: 当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无法高效衔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就会举步维艰。我国地方高校应当逐步以市场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应用型实践课程,不断健全课程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建立独具特色的市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人才培养;就业;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023-01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原因分析
1.1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高校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蔓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在现代社会早已屡见不鲜,大学毕业生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大学生对职业的高期望值与实际就业环境的落差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或者刚上岗就跳槽等。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但又不甘于从基层做起,这种高职业期待与低就业状况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举步维艰。
1.2大学生就业原因分析。
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困境,究其原因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点:1、毕业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现状存在供需矛盾,学生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无法高效匹配;2、高校办学定位模糊,盲目扩招,人才培养的方案十分陈旧,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科设置盲目跟风,教学内容与市场人才技能需求严重脱节;3、毕业生眼高手低,自我定位不明确,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素质差;4、家长的过高期盼与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但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是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和市场上所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
二、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策略
2.1明确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要想很好地融合市场需求,应当明确办学定位,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大学人才目标,并根据高校的办学宗旨、学科优势以及市场环境,建立人才培养与市场导向的双向联系,制定科学而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当强化优势学科,确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不断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联合,建立优质资源共建的人才培养平台,不断提升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扎实推进高校教学质量,不断为市场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2立足市场人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应当以市场为导向,逐渐由理论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过渡,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大学教育。大学一二年级教导学生建立职业认知,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全面、清晰而深入的理解。大学三四年级可开设职业技能专业培训,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引导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开展社会实践和市场调研。同时,大学课程还可以鼓励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鼓励学生选修跨专业、跨领域选修课程、实验课程或专业实训课程等,逐渐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树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高校还应当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开设丰富的创业课程,比如大学生创业常识、成功创业案例解析、创业政策学习、创业项目测评、创业能力评估等等。
2.3 立足学生就业意向,精准因材施教。
现阶段,我国该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大致可分为:1、通过国家人才招聘考试,成为国家或地方公务员以及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2、通过国有事企业单位人才考核,进入国企;3、通过人才筛选,进入民营企业;4、自主创业。大学生应当及早明确自我未来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根据就业的方向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知识储备,针对性地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比如参与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可以提前准备“国考”和“省考”的内容,同时高校也应当针对这类学生的需求,在大四期间为学生开展“国考”知识讲座与应考方案,提前为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而针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高校应当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同时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规划,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包括创业项目的发展前景、国家政策、技术支持等。
2.4強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全面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优势学科,全面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让学校的“无形资产”(包括文化底蕴、学术氛围等)成为学生就业的通行证。当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也会成为学生在市场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因此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也需要加强自我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转化为有影响力的社会效应,从而辐射到学生的就业择业环境中。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还需要高校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系列教学管理体系。另外,学校还应当加大对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经费投入,围绕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投入、实验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校企合作项目开发等多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
三、结语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但也暴露出诸多弊病。为了扭转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学校应当立足于市场人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多方位指导,完善课程设置,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构建优质校园文化影响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罗顺意,张朝红.自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7(01)
[2] 张建宁.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 2017(03).
[3] 廖翠玲.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6(49).
摘 要: 当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无法高效衔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就会举步维艰。我国地方高校应当逐步以市场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应用型实践课程,不断健全课程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建立独具特色的市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人才培养;就业;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023-01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原因分析
1.1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高校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蔓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在现代社会早已屡见不鲜,大学毕业生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大学生对职业的高期望值与实际就业环境的落差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或者刚上岗就跳槽等。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但又不甘于从基层做起,这种高职业期待与低就业状况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举步维艰。
1.2大学生就业原因分析。
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困境,究其原因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点:1、毕业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现状存在供需矛盾,学生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无法高效匹配;2、高校办学定位模糊,盲目扩招,人才培养的方案十分陈旧,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科设置盲目跟风,教学内容与市场人才技能需求严重脱节;3、毕业生眼高手低,自我定位不明确,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素质差;4、家长的过高期盼与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但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是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和市场上所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
二、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策略
2.1明确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人才培养要想很好地融合市场需求,应当明确办学定位,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大学人才目标,并根据高校的办学宗旨、学科优势以及市场环境,建立人才培养与市场导向的双向联系,制定科学而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当强化优势学科,确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不断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联合,建立优质资源共建的人才培养平台,不断提升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扎实推进高校教学质量,不断为市场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2立足市场人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应当以市场为导向,逐渐由理论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过渡,将职业规划教育融入大学教育。大学一二年级教导学生建立职业认知,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全面、清晰而深入的理解。大学三四年级可开设职业技能专业培训,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引导学生进入生产一线开展社会实践和市场调研。同时,大学课程还可以鼓励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鼓励学生选修跨专业、跨领域选修课程、实验课程或专业实训课程等,逐渐提升高校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树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高校还应当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开设丰富的创业课程,比如大学生创业常识、成功创业案例解析、创业政策学习、创业项目测评、创业能力评估等等。
2.3 立足学生就业意向,精准因材施教。
现阶段,我国该校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大致可分为:1、通过国家人才招聘考试,成为国家或地方公务员以及各事业单位编制人员;2、通过国有事企业单位人才考核,进入国企;3、通过人才筛选,进入民营企业;4、自主创业。大学生应当及早明确自我未来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根据就业的方向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知识储备,针对性地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比如参与公务员考试的同学可以提前准备“国考”和“省考”的内容,同时高校也应当针对这类学生的需求,在大四期间为学生开展“国考”知识讲座与应考方案,提前为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而针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高校应当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同时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规划,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包括创业项目的发展前景、国家政策、技术支持等。
2.4強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全面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优势学科,全面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让学校的“无形资产”(包括文化底蕴、学术氛围等)成为学生就业的通行证。当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也会成为学生在市场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因此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也需要加强自我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转化为有影响力的社会效应,从而辐射到学生的就业择业环境中。
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还需要高校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系列教学管理体系。另外,学校还应当加大对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经费投入,围绕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投入、实验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校企合作项目开发等多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
三、结语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但也暴露出诸多弊病。为了扭转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学校应当立足于市场人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多方位指导,完善课程设置,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构建优质校园文化影响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罗顺意,张朝红.自媒体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7(01)
[2] 张建宁.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 2017(03).
[3] 廖翠玲.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