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校高中生进行自我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对体育锻炼有一定认识,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缺乏自我锻炼的意识与习惯。针对该结果,对如何培养高中生自我锻炼的意识与习惯,提出了具体方法、措施。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以高中课改选项教学为突破口,以课外体育锻炼为载体,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为进一步研究高中生自我锻炼的意识与习惯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中生 自我体育锻炼 意识 习惯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154-02
一、前 言
身体素质提高就强调对有机体进行负荷刺激,有机体要在运动中体验。培养高中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并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锻炼意识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意识是一种心理倾向,习惯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是生活中的“自然”行为。改进高中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以致形成自我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1200余名高中学生。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主旨设计了高中生自我锻炼情况调查表,对我校高一、高二、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调查表1216份,有效回收1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7.9%。
(2)数理分析法: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理性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高中生对体育锻炼有一定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只有抓住高中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从开学初就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并贯穿于体育教学中。把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技术教学有机结合,利用多种体育措施,逐步培养高中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1.从高中生思想上转变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培养高中生自我锻炼的意识。
要转变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转变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当前高中教育中普遍注重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许多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认识,对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且觉得体育锻炼耽误时间。转变学生的思想,改变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欲望。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锻炼目标和良好的锻炼动机,端正锻炼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
2.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中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1)教会高中生科学锻炼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讲究科学。说明科学锻炼的重要性,盲目地进行身体锻炼,不仅影响锻炼效果,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的锻炼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第三,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措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有意识加强锻炼习惯的养成训练。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反复训练,促使学生逐渐形成锻炼习惯。
3.根据高中生个性特点,进行选项教学,分层施教,区别对待。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体育教学实施选项教学,高中三年通过所选择运动项目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项目进行自觉地锻炼,养成自我锻炼习惯。但学生生长发育、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实施分层教学,让优生拔尖,让普通生进步。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教师因人而异,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要激发其更大的潜能,提出优化动作技术的要求。对运动能力差的学生要适时鼓励,避开在锻炼中表现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增强高中生的锻炼信心,激发高中生锻炼积极性。
4.营造锻炼氛围,以课外体育活动为突破口,培养高中生锻炼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锻炼的习惯。高中生对课堂教学相对比较重视,对课外锻炼很轻视,要正确引导和组织,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运动的重要途径。首先,根据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情况,开设合适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现场辅导,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体育活动。其次,组建运动代表队,进行课余训练,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再次,举办体育节,开展体育系列比赛,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是学生的旗帜,学生直接感官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应严谨要求自己,树立强烈的事业心,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激励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运动激情。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更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欲望。
四、结 论
培养高中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贵在持之以恒。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自我锻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①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奋性,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②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③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对涉及到有关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④积极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让学生参加锻炼。⑤搞好锻炼宣传工作,大力宣傳体育锻炼知识,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效果明显。
【关键词】高中生 自我体育锻炼 意识 习惯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2-0154-02
一、前 言
身体素质提高就强调对有机体进行负荷刺激,有机体要在运动中体验。培养高中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并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锻炼意识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意识是一种心理倾向,习惯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是生活中的“自然”行为。改进高中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以致形成自我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1200余名高中学生。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主旨设计了高中生自我锻炼情况调查表,对我校高一、高二、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调查表1216份,有效回收1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7.9%。
(2)数理分析法: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理性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高中生对体育锻炼有一定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只有抓住高中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从开学初就注意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并贯穿于体育教学中。把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技术教学有机结合,利用多种体育措施,逐步培养高中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1.从高中生思想上转变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培养高中生自我锻炼的意识。
要转变高中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转变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当前高中教育中普遍注重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许多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认识,对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且觉得体育锻炼耽误时间。转变学生的思想,改变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高中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欲望。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锻炼目标和良好的锻炼动机,端正锻炼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
2.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中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1)教会高中生科学锻炼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讲究科学。说明科学锻炼的重要性,盲目地进行身体锻炼,不仅影响锻炼效果,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的锻炼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第三,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措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有意识加强锻炼习惯的养成训练。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反复训练,促使学生逐渐形成锻炼习惯。
3.根据高中生个性特点,进行选项教学,分层施教,区别对待。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体育教学实施选项教学,高中三年通过所选择运动项目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项目进行自觉地锻炼,养成自我锻炼习惯。但学生生长发育、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实施分层教学,让优生拔尖,让普通生进步。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教师因人而异,对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要激发其更大的潜能,提出优化动作技术的要求。对运动能力差的学生要适时鼓励,避开在锻炼中表现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增强高中生的锻炼信心,激发高中生锻炼积极性。
4.营造锻炼氛围,以课外体育活动为突破口,培养高中生锻炼能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锻炼的习惯。高中生对课堂教学相对比较重视,对课外锻炼很轻视,要正确引导和组织,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运动的重要途径。首先,根据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情况,开设合适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现场辅导,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体育活动。其次,组建运动代表队,进行课余训练,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再次,举办体育节,开展体育系列比赛,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是学生的旗帜,学生直接感官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应严谨要求自己,树立强烈的事业心,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激励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运动激情。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更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欲望。
四、结 论
培养高中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贵在持之以恒。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自我锻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①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奋性,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②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③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对涉及到有关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④积极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让学生参加锻炼。⑤搞好锻炼宣传工作,大力宣傳体育锻炼知识,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