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LIJI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日臻成熟和栓塞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人动脉瘤取得良好的疗效,有可能成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2002年6月至2004年1月,我们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7例65岁以上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于破裂后3 d内,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提高对老年人Mirizzi综合征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间我院收治的12例70~86岁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术前经B超及经十二指肠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诊断者6例,胆囊切除3例,胆囊切除T管引流7例,胆囊切除及肝总管空肠 Roux-Y吻合2例。本组无手术死亡。随访时间1~10年,平均3.2年,无胆管狭窄情况。 结论 Mi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 方法 采用美国HP5500及飞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166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变化。 结果 单纯主动脉瓣膜钙化者93例(56.0%),单纯二尖瓣钙化18例(10.8%),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钙化为55例(33.1%);左房扩大116例(69.9%),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142例(85.5%);13
期刊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各科住院患者38 222例,死亡1248例。其中,老年患者14 847例,死亡930例,年龄60~98岁,平均(?2.54±7.18)岁,男570例,女360例。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卧床老年人肺基底部“隐匿性”肺炎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差异。  方法 对 17例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卧床老年人分别进行X线胸片及CT检查,分析其影像学改变。 结果 17例X线胸片均未发现肺部异常;CT则于肺基底部发现局限性炎性病灶,右肺9例、左肺4例、双肺 4例。所有病灶均位于膈顶平面以下,即膈穹窿前、后方肺组织内,其中膈穹窿前方2例,后方15例。病灶形态呈斑片状及小片状高密度
期刊
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发生率高,尤其是胸腰段好发。我们收集整理了有完整资料的患者15例,并筛选条件相同的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研究。
期刊
我们于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应用小剂量联合阻滞麻醉方法,观察其对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旨在提高对老年人手术的麻醉管理水平。
期刊
为探讨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神经生理损害与脑电生理变化的关系,我们对52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记忆和智力与脑电生理变化相互关系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
1.对象: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1985年1月至2003年12月住院死亡的 308例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的死亡原因。入选对象包括:(1)主要诊断为AMI;(2)住院期间因AMI死亡。年龄45~103岁,平均(68.8± 8.8)岁,男165例,女143例,其中45~49岁6例, 50~54岁10例,55~59岁28例,60~103岁264例(85.7%)。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内的动态变化。 方法 应用环形银夹钳夹SD大鼠的双侧肾动脉,制成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RHRSP)。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脉闭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缺血6 h后再灌注6h、72h、168h大鼠脑内NPY的动态变化。 结果 缺血后再灌6h脑内
期刊
[摘要] 目的 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质量,探讨PD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征。 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对93例PD患者和9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对照者的睡眠状况及临床特点进行评估。  结果 60例(64.5%)PD患者总体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有入睡困难(49.5%)和片断睡眠(72.0%)、睡眠行为障碍[梦魇(50.5%)、尖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