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总体战:从1894到1937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家每户的庭院、空地以及路边空着的地方都种植上了蔬菜和蓖麻。蓖麻的种子是用于飞机润滑剂的原料。”书信中这样的句子很形象地描绘出二战时日本“总体战”战略所能达到的程度。和中国相比,日本的国土面积很小,但是每家每户的庭院和路边的空地上都种着可用于制造飞机润滑剂的蓖麻,其产量也非常可观。
  现代战争是一场资源大战。毫无疑问,中国比日本有着更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自然资源大部分都没开发,人口虽多,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军事训练。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源无法组织起来为战争服务。国民政府喜欢把几次大的对日战役,命名为xx会战,“会战”这个词一方面是说和日本侵略者的遭遇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组织”战役。事实上,国民政府在组织战争资源方面,能力非常低下。即使是军队本身,由于前身多属于不同的军阀和派系,进行重组后,其相互的协同作战能力也很成问题,更不用说要动员整个社会资源了。
  相反,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日本把二战称为“国民战争”,意思是战争不只是军人的事,而是全体人民的事。由于长期推行军国主义教育,日本人的思想高度统一。家庭妇女、工人和士兵,在战争中处在不同的位置,担负着不同的责任,但是其思想是一致的。战后,我们的历史教育,有意把日本侵略和普通日本人区别开来,强调那是少数日本人发动的侵略,这当然没错。就“发动”来说,肯定是少数人,但是绝大多数日本人,都以某种程度“参与”着战争。这种参与是无意识的,也可以说是被军国主义者欺骗和蒙蔽的,因此,这些日本工人、妇女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仍然有必要分析他们参与战争的机制,一方面,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真实;另一方面,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总体战”思想来源于德国战争狂人鲁登道夫。1904年,鲁登道夫开始在德国总参谋部负责训练和动员的第二处任职,1908年他任该处处长。作为德国军队的领导人之一,一战失败后,他基本上退出了政坛,致力于撰写关于战略和总体战的著作,这就是后来在1935年出版的《总体战》一书。这本书系统阐述了总体战理论,认为战争凌驾于政治之上,要求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平时就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主张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是极端残暴的手段进行战争。总的来说,这一理论建立在军国主义的基础上,要求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平时经济战时化,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集中全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打一场速决战。
  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20世纪初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水平提出的,对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希特勒及其将军们更是将此理论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历史以巨大影响。在与德意结成轴心国后,日本就在军事上借鉴德国的战争经验,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依据鲁登道夫《总体战》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综力战体制”,将其作为指导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思想指针。当然,其间出现了诸如石原莞尔之类的“军事理论家”,以及在战争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军事家”,比如山本五十六等。当然,日本“综力战体制”是依据本国实际国情所制订的军事理论,但其中也确实存在鲁登道夫《总体战》理论影响的痕迹。
  总体战是动员的艺术,某种程度上说是现代性在战争中的体现。在现代社会,战争动员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包括媒体运作、财力支持等,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已经初步运用了这些动员手段。
  本来日本所发动的战争是一场旨在吞并朝鲜并侵略中国的不义之战,但为了取得日本人民的支持,就必须以谎言欺骗与蒙蔽日本人民,使其误认为是为了维护朝鲜独立的正义之战,从而积极投身于这场战争之中。因此,日本政府及朝野人士通过新闻媒体和有关言论,向日本人民广为传播“朝鲜独立论”“文野之战论”和歧视中朝的“日本人”的优越感。
  日本舆论界首先传播日本出兵是为了维护朝鲜独立主张的是《邮便报知新闻》。该报一向坚持海军扩张反对论和非战论,但当日本出兵朝鲜,甲午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却一变原来的立场,竟然在其6月6日(1894年)社论叫嚣:日本此次出兵朝鲜,“我帝国必须援助朝鲜,并有坚决维护其国体之决心”。以保障朝鲜的独立。随后,日本的各地报纸纷纷以社论形式发表类似言论,强调“朝鲜独立论”,并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诸如《芸备日日新闻》自6月12日开始连载《朝鲜变乱汇报》,石川县的《北国新闻》自6月10日开始连载《鸡林之风云》,制造“朝鲜独立”和对清强硬的舆论。
  舆论界在传播“朝鲜独立论”同时,为了进一步欺骗日本人民又大力宣传所谓“义战论”的思想,既要美化军事侵略,又要诱导日本人民为所谓“正义”而战。战前日本的新闻界统一口径,几乎一致叫嚷:日本与中国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圣战”。《国民日报》于甲午战争前,高呼“义战即将开始!”《读卖新闻》发表文章称日本“首当正义”,“以显耀光荣,并宣扬国威。”并由此而导致所谓中日战争是“文野之战”,即: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文明的战争,中国战争是野蛮战争的论调。
  日本舆论界在传播“义战论”和“文野之战论”同时,还传播了中国“愚昧落后论”以形成日本人的优越感和对中国的蔑视感。如《中央新闻》恶毒攻击中国人说:“中国人本非可轻视侮辱之人种,而是可怕之人种。彼等无国家理念”。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舆论气氛的营造,不只是国家控制的媒体所为,在军国主义的胁迫下,民间媒体也不同程度参与其中。
  日本各界为动员民众筹措战费,于甲午战争前掀起了一个以筹措战费为主要内容的“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为动员日本民众投身于这场运动中来,日本的各家报纸首先进行了舆论动员。1894年7月23日,《每日新闻》以《慰问在韩军人》为题发表文章指出:“请赠送适当之物,一慰悬军远征之心,一为表示对我军人敬爱之情。”首先积极响应,且积极投入这场运动的是日本财界。日本财界基于推行“大陆政策”的考虑,其主要首脑纷纷发表声明,坚决支持这场侵略战争,并成立各种组织,发布广告,捐款捐物,筹措战费,召开会议动员财界、实业界以实际行动支持侵略战争,无偿或低价提供船只,保障运输,捐献大量前线急需物资。
  日本财界支持侵略战争是通过“报国会”和其它各种社会团体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报国会”成立于1894年7月,它是由日本财界头面人物涩泽荣一、三井八郎右卫门、岩崎久弥等人发起的以响应日本政府侵华战争,动员国民募捐报国的全国性的财界组织。它在全面支持侵略战争,特别是在动员日本国民以忠君爱国精神,团结一致,为“战胜”中国而捐献一切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根本没有这样的战争动员能力。中国的媒体还不发达,朝廷也没有这样的意识。这种情况,在抗战时的国民政府那里,也没有根本性的改观。蒋介石勉强把各派军阀的军队组合为政府军,但是各部队的协同仍存在问题,就更不用说广泛动员民间资源了。而日本则在甲午战争中尝到了战争动员的甜头,到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整个国家已经全面军国主义化,整个国家的运转,都在为战争服务,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他文献
这是一座满载音乐大师故事的城市,一座典雅华贵、古典音乐蓬勃发展并最终枝繁叶茂的城市。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哈布斯堡家族在这里闪耀着光辉,著名的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波普曾经在这里一次次达到人类思想的巅峰,这便是维也纳,一座即使是最新的城市建筑至少也有百年历史的城市。漫步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触目所及皆可感受到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之魂,奇特的音符仿佛在每一个角落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维
期刊
工业化到现在不过200年历史,地球面貌的变化,远远超过过去2000年。钢筋混凝土的使用,让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几亿农民,正在慢慢变为市民。随着一个个城市的成型与成熟,人们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多数城市长得都很像。  不少学者用“后工业社会”来形容当下,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当务之急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本期杂志,我们关注的这些城市是幸运的:它们悠久的历
期刊
巴黎有小巴黎、大巴黎之分。小巴黎指大环城公路以内的巴黎城市,面积105.4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大巴黎则是一个首都都市圈的概念,它包括城区周围的上塞纳省、瓦勒德马恩省、塞纳-圣但尼省、伊夫林省、瓦勒德瓦兹省、塞纳-马恩省和埃松省七个省,共同组成巴黎大区,人口约1000万,几乎占全法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巴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六世纪起,巴黎成为法兰西王国的首都,此后历代法兰西的封建王朝均
期刊
在1840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大门被英国军舰轰开,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根据条约文本,上海被列为首批对外通商的口岸。184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宣布上海港开埠通商。上海作为中国的东大门成了一个重要的对外交往口岸。  “洋场”初现  上海原本只是江南一个后起的古镇,明代末年为抵御倭寇袭扰开始修筑城墙,才有了城的概念。鸦片战争中,战火曾烧到上海城外,老将陈化成在吴淞
期刊
成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古迹。金沙遗址、彭州竹瓦街的青铜器、属于成都经济圈内的广汉三星堆,这些考古发现,证明成都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足够悠久。但是,普通人要体会这个城市的历史,却也不用专门去看博物馆。有些印迹,仍然鲜活;有些地标,仍然挺立。  都江堰:不止是水利  都江堰算是一个地标吗?它太低了,比世界上所有楼房都低,它甚至低到了水里。但是,提到成都乃至四川,都江堰都是第一个地标。没有都
期刊
那桐在清末政坛上是炙手可热的人物,据称:“清光绪初,满部员之最负时望者为荣禄、端方、那桐,皆于部中最有权,当时所谓红人也。”那桐的府第即“那家花园”,简称“那园”,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大街金鱼胡同1号,是北京有名的大宅门,曾是清朝与民国两朝官员和达官显贵的交际场所。许多京剧名角如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也曾在此演唱,这都使那园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代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可惜的是如今已悉数拆毁
期刊
解放战争进行到第二年,国民党军队损兵折将,士气低落,国统区物价上涨,财政崩溃,蒋介石却始终不承认自己发动内战的不得民心,而认为是前线将领指挥无方,同时认为“党国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于是发起了“戡乱救国运动”,1947年9月下令禁舞,“理由”是:前方战事紧张,后方歌舞升平,妨碍节约,有伤风化,与勘乱救国不相适应。9月9日,上海市政府为配合“戡乱救国”,落实“厉行节约”措施,下达“禁舞令”,限上海
期刊
在这个世界上,与名媛气质最不违和的城市,非巴黎莫属了。前两年有一本书叫《法国名媛的优雅圣经》,就是教女性如何得体地应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关系,从各种场合的穿着到待人接物的礼数,从布置家居到邻里关系的处理,一句话,虽然你是一个普通的女人,照样可以像名媛一样生活。这本书的作者纳迪娜·德·罗思柴尔德是欧洲著名的罗思柴尔德家族的成员,本身也称得上是名媛了。不过,巴黎作为名媛之都,却与这本书没什么关系,名媛气
期刊
位于法国巴黎乡间的一座废弃已久的城堡,在1799年春天,迎来了它的新一任房东。女主人是一位风情万种的巴黎女子,却对这个偏僻而安静的住处颇为满意,踌躇满志地酝酿着改造计划。男主人当时还在远征埃及的途中,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成了巴黎、法国乃至半个欧洲的主人。  这里就是马尔梅松(又译作马迈松、梅尔梅森等),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和他的第一位妻子、皇后约瑟芬的乡间别墅。  约瑟芬,1763年出生于法
期刊
这一组书信,展示的是一组日本工厂和侵略前线的通信。  和人与人之间的书信不同,这一组通信中所寄的有不少是工厂的厂报、通知等文件性的东西,这些材料缺少一些故事性,但却更真实。它告诉我们,在二战时日本的兵工厂是怎么运作的。  “现在国内的工厂,被动员再生产的公司也将资金增加到三倍,七千二百万日元,走上了将市内的许多和平产业工厂收购扩张的道路。工厂也是二十四小时,实施二部交替的昼夜交替工作制度,工作机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