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要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上课前把课堂上所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纸等放在固定地方。预备铃响就安静下来,在课堂上站、坐、回答问题等都应作具体的要求,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
2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学新课前,对自己所要学的知识进行学习。通过预习,学生能对新课有初步了解。首先,认真阅读课本,了解要学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理解了哪些,不理解哪些;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通过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力争在老师上课前理解;最后在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者把它记下来,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帮助、引导、点拔下进行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适当的检查。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倾听的习惯
集中注意力听课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心理学说,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因此,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听课,必须全神贯注,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二是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能掌握他人发言的重点,要及时做出评价。
4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的前提。通过审题训练,可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再计算。二是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是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
5 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一年级规定等号不用格尺,但又要写规范又要快;还有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书写不对,就会造成计算错误。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规范完成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笔记的习惯,这样能帮助理解和记忆知识;二要培养学生书写时书面整洁、不潦草、不涂抹;写字要规范、工整、美观。三要保持正确坐姿和握笔方法。四要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6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质疑提问是创造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鼓励学生向老师、向课本、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索,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7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8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教学时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的干涉,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9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如果,在一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就是一种创新劳动。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1 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上课前把课堂上所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纸等放在固定地方。预备铃响就安静下来,在课堂上站、坐、回答问题等都应作具体的要求,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
2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学新课前,对自己所要学的知识进行学习。通过预习,学生能对新课有初步了解。首先,认真阅读课本,了解要学什么,与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理解了哪些,不理解哪些;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通过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力争在老师上课前理解;最后在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者把它记下来,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帮助、引导、点拔下进行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适当的检查。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倾听的习惯
集中注意力听课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心理学说,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因此,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听课,必须全神贯注,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二是要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能掌握他人发言的重点,要及时做出评价。
4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的前提。通过审题训练,可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再计算。二是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是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
5 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一年级规定等号不用格尺,但又要写规范又要快;还有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书写不对,就会造成计算错误。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规范完成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笔记的习惯,这样能帮助理解和记忆知识;二要培养学生书写时书面整洁、不潦草、不涂抹;写字要规范、工整、美观。三要保持正确坐姿和握笔方法。四要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6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质疑提问是创造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鼓励学生向老师、向课本、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索,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7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8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教学时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的干涉,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9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如果,在一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就是一种创新劳动。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