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特征进行分析,探讨CT对颈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0例淋巴结结核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0例中,右侧受累 19 例,左侧 17 例,双侧受累 4 例。4 例(10%)同时有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淋巴结,其中有 2位病人累及到上纵隔淋巴结 ;35位患者累及到单组淋巴结。
结论:CT 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检查可以将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的数量、病变的部位、不同的强化类型清楚地显示出来, 并可以将不同时期病理的变化等反映出来,对于将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出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鉴别颈部其他常见肿块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
结核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在结核患者中,有 5%~ 30% 的患者是肺外结核,肺外结核中比较常见的就是颈部淋巴结结核,其中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比例为 80% ~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 2020 年 3 月-2021 年 3 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40 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 24 例,女性患者 16 例,年龄 12 -71 岁,平均年龄为27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 :颈部一边或者双边无痛性肿块或 者有窦道破溃流脓形成,有时有低热。患者多为中青年,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发生肺结核。
1.2 方法
通过 飞利浦 256层螺旋 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CT扫描,将CT机管电压设置为 120k V,管电流设置为 100m A,层厚1.25mm、层距均为 5mm,先对患者进行 CT 平扫,再通过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碘海醇300mgI/ml的静脉注射,保持 3ml/s 的注射流率,注药后的 35s、40s 进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和平扫一样,从患者的颅底扫描到主动脉弓上缘。
1.3 图像记录评价
在检查结束后中由两位放射科医师一起进行阅片,对病变的大小、部位、密度、形态等特征进行评价,并对患者坏死、钙化情况进行观察,依照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和 AJCC的淋巴结分组标准进行适当的分组。I区包括颏下和下颌下淋巴结,Ⅱ区包括颅底至颈动脉分叉的颈内静脉淋巴结(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组),Ⅲ区为自颈动脉分叉至肩胛舌骨肌的颈内静脉淋巴结(颈内静脉淋巴结中组),Ⅳ区为肩胛舌骨肌至锁骨的颈内静脉淋巴结(颈内静脉淋巴结下组),V区为颈后三角的脊副和颈横淋巴结(颈后三角淋巴结),Ⅵ区包括气管前、喉前和气管旁淋巴结(颈前隙淋巴结),VII为气管食管沟和上纵隔的淋巴结。
2 结果
2.1 统计
40例中,右侧受累 19 例,左侧 17 例,双侧受累 4 例。4 例(10%)同时有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淋巴结,其中有 2位病人累及到上纵隔淋巴结 ;35位患者累及到单组淋巴结。
2.2 CT 表现
颈部淋巴结结核在临床以及病理变化的不同以及不同的 CT 表现,可以将颈部淋巴结结核分为四种类型 :I 型:有结核结节、肉芽肿形成的有 5 位患者。具体表现:软组织结节影和周围组织分界清晰,CT 增强扫描呈现出程度较轻的均匀强化。Ⅱ型 :10位患者出现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具体表现 :存在低密度的肿大淋巴结,但还是可以分辨出淋巴结周围的脂肪间隙。CT 增强扫描呈现出环状强化,可以见到更为明显的中心低密度影。Ⅲ型 :20位患者出现淋巴结包膜坏死穿破。具体表现 :可以见到彼此粘连、融合的肿大淋巴结,同时有周围性浸润,看不到脂肪间隙。CT 增强扫描后,病灶呈现出等低密度的混杂影。
Ⅳ型 :5 例,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破溃并向周围侵犯蔓延。病灶可形成融合的腔。CT 增强扫描后表现为相互融合的较大面积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强化不规则 [2]。
3 讨论
CT 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检查可以将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的数量、病变的部位、不同的强化类型清楚地显示出来, 并可以将不同时期病理的变化等反映出来,对于将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出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鉴别颈部其他常见肿块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 [3]。
此外磁共振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检出及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也有一定意义,正常的颈部组织和脂肪组织在DWI序列上呈低信号,病变的淋巴结呈高信号,可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良性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要高于恶性病变的ADC值,在DWI序列上信号低于恶性病变,也有助于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4]。
參考文献
[1]蓝玉娟 .CT 和 MRI 在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J]. 医疗装备 ,2017,30(13):21-22.
[2]葛江梅,庞伟强,田培林 .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 CT 表现 [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7):536-538.
[3]林蒙 , 罗德红 , 余小多等 . 颈部淋巴结结核 CT 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J]. 放射学实践,2006,21(4):340-343.
[4]刘妍,夏黎明。邹明丽,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9):96.
结果:40例中,右侧受累 19 例,左侧 17 例,双侧受累 4 例。4 例(10%)同时有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淋巴结,其中有 2位病人累及到上纵隔淋巴结 ;35位患者累及到单组淋巴结。
结论:CT 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检查可以将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的数量、病变的部位、不同的强化类型清楚地显示出来, 并可以将不同时期病理的变化等反映出来,对于将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出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鉴别颈部其他常见肿块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
结核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在结核患者中,有 5%~ 30% 的患者是肺外结核,肺外结核中比较常见的就是颈部淋巴结结核,其中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比例为 80% ~9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 2020 年 3 月-2021 年 3 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40 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 24 例,女性患者 16 例,年龄 12 -71 岁,平均年龄为27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 :颈部一边或者双边无痛性肿块或 者有窦道破溃流脓形成,有时有低热。患者多为中青年,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发生肺结核。
1.2 方法
通过 飞利浦 256层螺旋 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CT扫描,将CT机管电压设置为 120k V,管电流设置为 100m A,层厚1.25mm、层距均为 5mm,先对患者进行 CT 平扫,再通过高压注射器对患者进行碘海醇300mgI/ml的静脉注射,保持 3ml/s 的注射流率,注药后的 35s、40s 进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和平扫一样,从患者的颅底扫描到主动脉弓上缘。
1.3 图像记录评价
在检查结束后中由两位放射科医师一起进行阅片,对病变的大小、部位、密度、形态等特征进行评价,并对患者坏死、钙化情况进行观察,依照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和 AJCC的淋巴结分组标准进行适当的分组。I区包括颏下和下颌下淋巴结,Ⅱ区包括颅底至颈动脉分叉的颈内静脉淋巴结(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组),Ⅲ区为自颈动脉分叉至肩胛舌骨肌的颈内静脉淋巴结(颈内静脉淋巴结中组),Ⅳ区为肩胛舌骨肌至锁骨的颈内静脉淋巴结(颈内静脉淋巴结下组),V区为颈后三角的脊副和颈横淋巴结(颈后三角淋巴结),Ⅵ区包括气管前、喉前和气管旁淋巴结(颈前隙淋巴结),VII为气管食管沟和上纵隔的淋巴结。
2 结果
2.1 统计
40例中,右侧受累 19 例,左侧 17 例,双侧受累 4 例。4 例(10%)同时有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淋巴结,其中有 2位病人累及到上纵隔淋巴结 ;35位患者累及到单组淋巴结。
2.2 CT 表现
颈部淋巴结结核在临床以及病理变化的不同以及不同的 CT 表现,可以将颈部淋巴结结核分为四种类型 :I 型:有结核结节、肉芽肿形成的有 5 位患者。具体表现:软组织结节影和周围组织分界清晰,CT 增强扫描呈现出程度较轻的均匀强化。Ⅱ型 :10位患者出现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具体表现 :存在低密度的肿大淋巴结,但还是可以分辨出淋巴结周围的脂肪间隙。CT 增强扫描呈现出环状强化,可以见到更为明显的中心低密度影。Ⅲ型 :20位患者出现淋巴结包膜坏死穿破。具体表现 :可以见到彼此粘连、融合的肿大淋巴结,同时有周围性浸润,看不到脂肪间隙。CT 增强扫描后,病灶呈现出等低密度的混杂影。
Ⅳ型 :5 例,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破溃并向周围侵犯蔓延。病灶可形成融合的腔。CT 增强扫描后表现为相互融合的较大面积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强化不规则 [2]。
3 讨论
CT 检查尤其是增强扫描检查可以将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的数量、病变的部位、不同的强化类型清楚地显示出来, 并可以将不同时期病理的变化等反映出来,对于将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出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为鉴别颈部其他常见肿块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 [3]。
此外磁共振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检出及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也有一定意义,正常的颈部组织和脂肪组织在DWI序列上呈低信号,病变的淋巴结呈高信号,可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良性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要高于恶性病变的ADC值,在DWI序列上信号低于恶性病变,也有助于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4]。
參考文献
[1]蓝玉娟 .CT 和 MRI 在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J]. 医疗装备 ,2017,30(13):21-22.
[2]葛江梅,庞伟强,田培林 .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 CT 表现 [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7):536-538.
[3]林蒙 , 罗德红 , 余小多等 . 颈部淋巴结结核 CT 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J]. 放射学实践,2006,21(4):340-343.
[4]刘妍,夏黎明。邹明丽,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