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分离的细菌病原菌构成和耐药性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oum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头面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分离的细菌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情况.方法 常规方法对246例头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变组织或其表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用VITEK TWO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分离的细菌病原菌进行鉴定,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 5.3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分离菌株294株,革兰阴性菌168株(57.1%),革兰阳性菌126株(42.9%).检出率最高的五种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1.4%)、大肠杆菌(20.4%)、表皮葡萄球菌(18.4%)、肺炎克雷伯菌(15.4%)和铜绿假单胞菌(9.5%).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0%和26.7%.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2.9%和55.6%.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高度敏感,对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类抑制剂复合物的敏感性较好.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以及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结论 头面部鳞状细胞癌组织分离的细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革兰阴性菌比例略高于革兰阳性菌,对常用的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大连汉族正常人皮肤摩擦系数是否与性别和年龄有关.方法 414名汉族志愿者参加本项研究,年龄2个月至79岁,男187例,女227例;平均年龄(35.80±1.33)岁.根据生长发育期将其分为3组:0~12岁为青春期前组;20~40岁为青壮年组;60~80岁为老年组.利用Courage-Khazaka多功能皮肤生理仪Frictiometer(R) FR 770 and Corneometer
患者男,56岁,因阴茎龟头部结痂6年余,于2010年6月2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6年前包皮龟头部反复瘙痒红肿,渗液,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包皮龟头炎,行包皮环切手术,术后龟头表面反复渗液、结痂,痂皮逐渐增厚,2~3个月后可自行脱落,脱落后继续渗液结痂,病程反复。
期刊
患者女,46岁,职员.因近额部头皮处出现一肿物并逐渐长大7 d,于2010年4月26日至我科就诊.患者在10 d前曾到山上游玩,返回3 d后自觉头皮上有一小米粒大小的肿物,且无明显疼痛,未做任何处理;1周后,肿物逐渐长大,触之质软,周围皮肤瘙痒、不适,无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近卫淋巴结未见肿大与触痛.皮肤科检查:在近额际头皮处可见一6 mm×5 mm大小的黄褐色椭圆形虫
期刊
目的 了解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点药敏试验的检测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存往的问题.以提高我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点实验室药敏试验检测的质量。方法 采用特快专递的方式,将质评样本集中统一发放到全国各淋球菌耐药监测点,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将回报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并将考评结果集中反馈给各参评单位。结果2007-2009年间共发放室间质评考核样本35组,每组3份样本,合计105份,总回报率为
期刊
例1女,37岁.右侧口角黑色斑片4年,多次手术切除仍复发就诊.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口角出现米粒大小黑色斑片,渐增大,当地医院行激光治疗,治疗后不久原皮损处又出现黑色斑片.此后1年中,黑色斑片进行性增大,无任何不适.3年前分3次手术切除该黑色斑,病理诊断为复合痣,皮脂腺痣.术后不久患处义出现褐色皮疹,渐增大至1 cm×1 cm大小.2年前再次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交界痣”。
期刊
目的 检测3例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COL7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3例患者临床资料,取患者皮损行透射电镜检查.提取3例患者及其相关亲属外周血DNA,应用PCR扩增COL7A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结果 病例1及2有家族史,病例3为散发患者.病例1和3皮损透射电镜显示部分区域锚纤维丝轻度减少,病例1可见致密板下裂隙.病例1、2、3的COL7A1基因分别出现c.G6
先天性巨痣可发生于头、面、躯干、四肢等部位,因明显影响外观,且尚有恶变可能,均需手术,但面积巨大,一直是整形外科的棘手问题.我们对2001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例先天性巨痣患儿,采取病灶一次或分次切除、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的手术方法,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改良皮肤点刺试验在筛查皮肤过敏原中的应用评价.方法 随机入选47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年龄3~81岁,分别进行改良法(240例)和传统法(235例)皮肤点刺试验,比较两种点刺方法的过敏原阳性检出率.结果 过敏原总阳性检出率改良法为65.4%,传统法为6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过敏原均为户尘螨.结论 改良皮肤点刺试验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而且操作过程更加简便
期刊
目的 探讨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短发夹RNA(EGFR-shRNA)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olo-16细胞生长和雷帕霉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针对EGFR序列特异的shRNA表达载体,用脂质体转染Colo-16细胞.实验分正常细胞组、脂质体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干扰组.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印迹测定EGFR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Colo-16细胞对雷帕霉素的敏
外用药使用面积或用药剂量过大会增加不良反应,因此一些皮肤病治疗指南对药物的使用面积和使用剂量都有一定的限制,如银屑病外用超强效糖皮质激素时不能超过总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的20%,每周用药总量不超过50 g;卡泊三醇每次不能超过总BSA的40%,每周总量应小于100 g[1-2].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应知道如何估算皮肤病受累面积和每周或每次的用药量.因此,计算皮损面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