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本体论人类学的视野下,讨论"人"与"非人"(non-human being)在宇宙社会中的伦理关系."非人"主要指的是在矿山上打洞的动物(例如老鼠、蛇、蚯蚓和穿山甲等)."非人"之死是新来或外来矿工无意打死老鼠、蛇等打洞动物带来的伦理困境问题.围绕这一议题产生的行业禁忌与动物献祭行动,虽然背后潜藏着资本和权力的逻辑,但"跨物种/多物种"在矿井世界中的聚合与纠缠关系维系了矿业经济的持续生产,也展现了生产关系内部多主体的伦理关系与互构过程.矿山社会长期存在的行业禁忌与动物献祭行动,既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伦理的结
【机 构】
: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沙坪坝,400044
【基金项目】
:
重庆大学中央高校项目"西南地区尘肺病农民工的疾痛叙事与权益保障研究"(项目编号:2019CDJSK47XK08);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环境/资源人类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体论人类学的视野下,讨论"人"与"非人"(non-human being)在宇宙社会中的伦理关系."非人"主要指的是在矿山上打洞的动物(例如老鼠、蛇、蚯蚓和穿山甲等)."非人"之死是新来或外来矿工无意打死老鼠、蛇等打洞动物带来的伦理困境问题.围绕这一议题产生的行业禁忌与动物献祭行动,虽然背后潜藏着资本和权力的逻辑,但"跨物种/多物种"在矿井世界中的聚合与纠缠关系维系了矿业经济的持续生产,也展现了生产关系内部多主体的伦理关系与互构过程.矿山社会长期存在的行业禁忌与动物献祭行动,既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伦理的结果,也是传统文化中人神矛盾的微观展现,两种生产伦理混杂交织,进一步促进了矿山的信仰禁忌与地方矿业经济的发展.
其他文献
探究中国贫困地区扶贫、脱贫、防返贫工作实效及脉络,研讨防返贫工作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原因,通过头脑风暴、实地走访、文献查阅、专家交流与分析,在后扶贫时代科学预防、解决返贫问题,需要完善“志智动力并举+延续的教育先行”机制、构建危机预警降风险双责任机制、打造贫困户主体性翻转机制、营造多元模式购买生态服务共管共促机制、促进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机制等“精准防返贫”长效机制及路径。规避贫困累积效应、悬崖效应,避免贫困复归,打通防返贫工作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不断拓展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径。
罗宾斯提出价值理论以整合人类学道德研究中道德再生产与道德自由的分歧.个体在前者中无选择的自由,而在后者中面临着选择.罗宾斯认为文化结构与个体选择是区分这两类道德行为的标准.然而,海南美孚黎人在亲属关系实践中同时存在道德再生产与道德自由.美孚黎案例否定了个体选择对于价值理论的重要性,说明了文化结构与个体行为对于道德研究的重要性.据此将个体有意识的选择搁置一边,聚焦于文化结构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或将更有助于对道德研究做出人类学的贡献.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七月流火、三星在户、月离于毕等皆出自《诗经》,实际上,《诗经》中所记天文星象,不仅于此,尚有顾炎武所不知者.《诗经·渐渐之石》有诗句:“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前人皆知“月离于毕”描写的是天文,然有多重证据证明,“有豕白蹢,烝涉波矣”亦是古人对天文星象的形象描绘,隐藏着对时间季节的表达.可见,不知天文
消费结构升级是城镇化推动的结果。城镇拉动消费,是我国新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特征。“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将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城镇化进程与消费结构升级相互融合的特点突出。如何把握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不仅关系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而且牵动影响产业变革、技术变革,以及相关的体制变革,并成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任务之一。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使更多居民享有更高品质的城镇生活,大幅提升居
寿星是中国民俗传统中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意象,寿星仙翁慈眉善目、憨态可掬的形象家喻户晓.寿星又称老人星,即西方天文学中的船底座α.由于老人星只有在春分和秋分前后才能看到,古人用它的出现作为举行秋尝庆典和养老仪式的标志,故得名为老人星;老人星的赤纬极低,北方中原地区只能看到它低垂在靠近南极的地平线上,故被称为南极老人星;古人在秋分前后举行的秋收庆典和养老仪式,就是重阳节的前身.寿星这一文化意象的各个方面,都与古人对南极老人星的观察密不可分.《周易》《夏小正》《大荒经》等早期文献中已经有了关于老人星的记载,说明
如何树立新的生态意识与生存伦理是当下值得迫切思考的话题.从"多元本体论"和"去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看,世界是由多元主体组成的、有机的"万物关联"系统,这个系统是通过生命与文化的多样性编织而成,不同主体眼中的世界本体是不一样的.自然界万物都是平等的,野生动物、植物及其他的存在都是有价值和道德意义的.人对自然的征服不能无限度地扩张,自然界万物应互为主体.当下人类为了摆脱生态危机以及现代性的文明危机,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树立"生命共同体"和"文明共同体"的伦理价值观,来维护世界生物与
至耳顺之年,似乎应该写点回顾的文字.因为"媳妇熬成婆",进入"遗产阶段",已无更多的名利可图,无须顾忌他人的指指点点,回忆一下自己的学术道路,表达一点内心感悟,或许对后来者能有所启发、警示等助益,也或者对读者理解所发表的那些论著的写作缘由、意向等背景提供信息.尤其像我这样蹉跎多于进步、失败多于成就的平凡经历,可能贴近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更多同此情理的共鸣.
人类学作为一种对"他文化"研究的特殊范式,也对传统艺术(原始艺术)有一种特别的对待方式.这不仅成为人类学反思"写文化"话语表述和范式转型的重要依据,也将田野作业参与观察中的"主客关系"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同时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艺术人类学方法论和方法.这些对中国当下"艺术乡建"的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社会的含义经历了从同伴交往到独立实体性领域的抽象化和实体化的过程,经过涂尔干等经典理论家阐述后,实体化社会概念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从莫斯、拉德克利夫-布朗、埃文斯-普理查德到维克多·特纳,虽然其研究侧重点不同,但均可觉察其中的实在总体社会观脉络.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体社会观念在反思二元对立过程中被消解,日益被强调权力关系与动态过程的多重网络所取代.21世纪以来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从本体层面进一步突破社会的概念范畴,将社会视为人类与非人类的各种异质性要素相互联结与重组的过程.社会概念在中国知识界也经历了从结社
交叉实验而成的人类学绘画创作初有起色且颇具未来前景.但绘画与人类学如何合作、何以实践的问题仍需深入讨论.从作为民族志插图到回归审美的创作试验,画家形成以人类学意涵表达为主题的实践,而人类学绘画真正要做的是表达维度的多元深化与主/客位视角的互动转换.参与实践的田野调查有效地结合人类学田野调查法与绘画采风写生法,整合艺术性与整体性的双学科特质,置身"他者"的文化场域,实现对特定主题准确、深入和具有阐释意义的人类学绘画表述及风格建立.人类学绘画不仅是跨学科对话,也是知识的创意和应用发展,拓展了人类学研究与艺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