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纺织援非是中国对非洲经济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1961年中国援建加纳一座纺织厂,开启了中国纺织援非的历史进程,20世纪60~70年代是中国纺织援非的高潮阶段,80~90年代是技术合作、合资经营阶段。21世纪以来,中国纺织援非企业虽因非洲受援国政局动荡、进口二手服装泛滥、本土管理技术人才不足等因素陷入困境,但其作用有目共睹:中国纺织援非项目帮助非洲国家利用本国资源推进工业化;对中国经济援助非洲等有借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施惠受援国和互利双赢的援助目标。
【机 构】
: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41003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241
【基金项目】
: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对非洲援助与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HSKY2014D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纺织援非是中国对非洲经济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1961年中国援建加纳一座纺织厂,开启了中国纺织援非的历史进程,20世纪60~70年代是中国纺织援非的高潮阶段,80~90年代是技术合作、合资经营阶段。21世纪以来,中国纺织援非企业虽因非洲受援国政局动荡、进口二手服装泛滥、本土管理技术人才不足等因素陷入困境,但其作用有目共睹:中国纺织援非项目帮助非洲国家利用本国资源推进工业化;对中国经济援助非洲等有借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施惠受援国和互利双赢的援助目标。
其他文献
2020年12月12—13日,为系统总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和实践经验,推动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与海南大学联合主办,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海南省高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历程与经验"高层研讨会(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综述会暨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第八次会议)在海口召开.
2020年12月6日,由当代中国研究所、深圳大学共同主办,当代中国研究所外交史与港澳台史研究室、"一国两制"史研究中心、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两个大局'视域下的港澳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当代中国研究所"一国两制"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星星研究员,深圳大学副校长徐晨教授出席会议.徐晨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是香港基本法颁布30周年、实施23周年,澳门基本法颁布27周年、实施21周年.
中国的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和支持越南人民抗法战争,成为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战略手段.其探索历程可以分为探索时期(1950—1978年)、改革时期(1979—2012年)和创新时期(2013年至今).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突出了对兄弟社会主义国家无条件的意识形态支持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重构传统"小康"概念的经济基础,重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重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小康社会"这个中国式、民生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经过40多年的接力奋斗和渐进发展,现代化战略目标完成了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战略内涵出现了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全面提升的伟大跨越,总体布局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与兰州大学、陈云纪念馆等单位,拟于2021年6月5—6日在甘肃省玉门市联合举办第十五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建党百年与陈云.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拟于2021年7月中旬在上海市举办第二十一届国史学术年会,会议主题为:建党百年与新中国史研究.征文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力求体现出时代性和创新性.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河北、山东等地的大量移民自发性移入了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安置了移入内蒙古的自发性移民。通过自发性移民的安置和救济工作,使他们渡过了难关,对恢复生产和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客观上支援了自发性移民原籍地区的救灾等工作,增强了地区间与民族间的团结。
1958年北京市各领域的“大跃进”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城镇人口膨胀,引起市场供应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1959年北京市通过处理私招人员、整顿劳动组织等措施初步精简了城镇人口。这次精简城镇人口工作曾一度取得明显成效,为20世纪60年代初大规模精简城镇人口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发展亟须解决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民众文化知识匮乏等问题。通过在农村开展识字扫盲工作,农民群众初步掌握了文化知识,纠正了对农业生产的认识,改变了农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式,推动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农民识字人数的增加、农民知识群体的建立推动了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防汛动员工作中存在的干部群众积极性不高、生产和防汛工作矛盾突出、麻痹思想和经验主义思想蔓延等困境,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应对,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构建了自上而下的防汛指挥体系,开展防汛宣传、时事教育与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提高工资标准与实施物质奖励。这些措施增强了群众的防汛意识,有效缓解了防汛与生产工作的矛盾,提高了防汛工程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工程技术的革新与推广,丰富了防汛工地的文娱生活,稳定了农民的生产情绪,安定了社会秩序,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总体而言,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