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有效教学 回归语文本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u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教学才为有效教学?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只要能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这一堂课中能够有所得,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让学生真正受益,这样的教学就应该是有效的。其次,学生学得热情、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学生参与度高,这样的课堂也是有效的。那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怎样看待呢?
  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展示两种魅力:一是人类精神魅力;二是感受语言文字魅力。教师要能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当课上到孩子的心里去时,教师就已显示人的精神魅力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和效果,与教师的精心设计是分不开的。有了精心设计,才能使课堂有更多的生存空间,才能使孩子产生灵感和智慧,进一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来源于对教材精准、深入、独到的研读。能达到这种境界和效果,更与教师研读文本分不开。教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载体,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应从研读、研透教材开始。
  一、 善于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我们要善于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充分认识与恰当运用现有的语文教材,对每一篇课文作深入的研读,以发现每篇课文独有的语文教学价值,从而提炼出合宜、精当的教学内容。研读教材的过程,是教师与文本进行个体对话的过程,每一篇课文都有两个方面的价值。
  一是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透露着人生哲理、态度价值、人文信息等等,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教益与启迪,这就是课文原生的价值,这种价值是需要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的。不同的读者,从同一篇课文中获得的精神营养是不尽相同的,多元解读才能使课文的阅读价值得以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材能给予学生精神成长取之不尽的养分。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真切体验课文的情感态度,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从课文的阅读价值出发,我们自然就能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即那些值得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能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态度的美文。
  二是课文蕴含的语言价值。我们要善于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一篇文章被选作语文教材时,就自然生发了语文教学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关乎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语文知识,即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等价值。越是重要的教学价值,往往越隐藏在文本的深处,也就越难被发现。如《爱如茉莉》一文,当你读到“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显得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时,一个“探”字“借物抒情”, 此时的景语胜情语啊!于是,教学内容就凸显出来了。虽然学生能从文中父母之间的言谈举止中体会到那淡淡的、纯净的、持久的爱情,但是对于文中景物蕴藏的情感却难以体会。教学中,抓住这一个“探”字,让学生用心读一读病房里那温馨的一幕,揣摩一个“探”字的内涵,学生在比照中就会体会到此时的阳光也如人一样有了感情,不忍打扰父母之间恩爱的情意。这是景语,更是情语。
  二、 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在教什么都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研究怎么教来提高教学效益,必然事倍功半。确立正确、精当、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教材不是普通的文本,而是一个教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站在教者的角度审视教材,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外,还能为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提供哪些资源?此刻的教材,就应该是一个资源库,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从中筛选、提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寻找并确立阅读教学的话题,寻找那些最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别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才是合适的、恰当的。
  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纷繁复杂的,必须进行认真的筛选,从而确定哪些是必须要教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不需要教的,也就是说在上课之前要认真地“洗课”,要把我们的课洗得干干净净。要追求一种简单和丰富的统一,追求千辛万苦之后的简洁。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来作为切入口,以带动全篇;精心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根据本文的语言特色,寻找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文学习、实践的资源,或适合反复诵读、积累的精美语言,或适合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细微差别,从而积淀语感经验,或适合揣摩表达方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学价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听、说、读、写、思等语言实践资源。
  总之,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和教师研究确定的教学内容,应该体现文本最核心的教学价值,是文本教学功能的最优化,必须集中、简明、精当,而不是五花八门、杂乱无章,更不是臆断的、随意的。这样就能逐步将教学内容的重构纳入科学的轨道,省时高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探寻有效教学,回归语文本真
  找准教学内容,重视重点词句、段落的教学固然重要,但忽视或弱化篇章教学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更能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有很强的篇章意识,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浓墨重彩、重锤重敲,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的教学一定是有效的。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呢?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究竟应从哪里来呢?经过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应从读书中来,读书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因此,语文教学是读书,是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应该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把课文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再进行内化,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也一定是一个有效的课堂。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拿出整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引导学生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情感,读出真实的感受。可是,有一位男老师执教《莫高窟》,通过学生的预习总结出: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莫高窟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然后围绕着板书一段一段讲解。讲彩塑,打出一段文字,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然后,配上图片,师生一边看图一边讲解: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讲到壁画,打出一段文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千上万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紧接着配上图片让学生观看欣赏。接下来,出示一大屏幕填空题。[填空:莫高窟不仅有(  )的(  ),还有(  )平方米(  )的(  )。壁画的(  ),有(  )的,有(  )的,有(  )的,还有(  )的。其中(  )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学生很陌生,气氛沉闷。表面上是抓住文中重点段学习了,但是学生接触到的就是图片和老师的讲解,学生没有真正与文本对话,老师忽视了引领学生去感受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把文本丢在一边,学生获得的体验是零星的、苍白的、无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教师把这么富有美感的美文上成了欣赏课、讲解课、说话课。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没有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太可惜了。另外,教师想通过填空进行巩固,完成课后背诵,达成目标,本意是好的,但是读都没读好,还谈什么背诵呢?没有语言的传递哪有情感的表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根,语言文字,是生命的根基。
  语文课的亮点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语文课的高效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入自己的轨道,回归语文学科的本真,追求本色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最近,有关“经典”的议题又被提了出来,其中的话题往往是在有关语文教学的领域里引起争议和反响。今年有关所谓金庸替代鲁迅进入语文教科书的问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其实,
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的获取既要善于学习,也要善于反思、质疑,甚至于批判。
(接上期)rn10.如何排粘阮品?rn答:由于演奏者没有排品尺等专用工具,所以将所有阮品打掉重新排粘是一件仔细、复杂、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一般的习阮者不易完成,应聘请专业修琴师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文章首先根据实际教学中的矛盾提出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进而提出学习的目标和原则,在目标和原则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