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约翰·卡珀(John F.
Copper),中文名康培庄,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罗德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斯坦利 J.巴克曼荣誉教授。
研究方向:亚洲和国际关系。
主要著作:《中国外交》(China Diplomacy)、《中国的全球角色》(China’s Global Role)等。
【译者简介】
童东杰,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英文处助理翻译。
摘要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部分美国人认为,中美之间的战斗已经打响,比如货币战、贸易战、网络战、间谍战、太空战,而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激烈的战斗接下来可能爆发,“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从这方面讲,了解中国对于美国来说显得十分必要,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将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正确看待中国崛起,美国人需要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
关键词 美国 中国 中美竞争 误读
美国迫切希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最近,美国对中国缺乏了解(也有人说误解)成了一个被广泛议论的沉重话题。对这个问题,美国学界、政界和媒体都忧心忡忡,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过去,了不了解中国不重要,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确切地讲,对中国缺乏了解在美国已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因为美国学者、政治专家和政府官员都一致认为:中国正快速崛起,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强权。世界其他国家也有许多人持这种想法,这些人还把中国看作是唯一能和美国一较高下的国家。目前美国仍是世界霸主,全球范围内势力广布,而两强相争很可能导致冲突甚至战争。这一观点也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同。《外交政策》杂志最近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眼下美国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中国的崛起,这不仅仅关系到美国的外交政策。
许多人认为中美关系很不稳定。换句话说,中美竞争很可能会以非和平的方式进行。历史上有过先例。实践派预测,当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挑战现存的世界霸主,战争就一定会爆发。国际关系学者也指出,大国关系中各方实力和影响力的不均衡或快速演变(中国崛起速度非常之快)将引发局势紧张,至少会破坏稳定。
部分美国人认为,其实中美之间的战斗已经打响,比如:货币战、贸易战、网络战、间谍战、太空战,而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激烈的战斗接下来可能爆发。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和美国能够而且必须友好相处。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如果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个崛起中的挑战者,那么中美开战这种情况就能避免。有人因此认为,美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将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
但是,让美国人去了解中国可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些权威人士称,美国领导人和普通民众都不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而且,尽管已经意识到问题严重,美国也未采取改进措施。
美国不了解中国的表现有很多。首先,当谈到有关中国的情况时,美国人表现得相当困惑,甚至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但他们似乎能找到借口,因为他们无法置身于中国,因此也就无法像中国人那样去思考。
其次,美国对中国缺乏了解存在于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当然还有国际关系领域,而且涉及各式各样的误解。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对美国也存在误解,并加剧了这个问题,但相比之下并不像美国对中国的了解匮乏程度那样明显或严重。未来中国也不可能挑起冲突,因为目前美国正处于全力戒备状态。
了解中国须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开始
长期以来,包括欧洲人和美国人在内的西方人一直视中国为一个独特的甚至是自成体系的国度。有人因此称这就是外界不了解中国的源头。说得直白点,可能正是因为中国独特性太强才导致中国变得“神秘莫测”——这个词在美国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和中国人。首先,欧洲人和美国人都不知道中国的起源。美国一些专门研究中国的历史学家称,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并不存在起源说。传说中的黄帝并非中国的创建者,而只是一个维护者——中国一直存在。
这种情形就好比在上帝和万物起源的问题上,大多数中国人的看法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当中国孩子问父母是谁创造了宇宙时,答案通常是宇宙一直存在,没有谁创造它(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关于造物的故事)。美国人更愿意相信宇宙是有起源的,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当然,美国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上帝又是从哪儿来的,所以他们也陷入到中国父母所处的困境之中。即便如此,他们仍愿意相信有造物主,无法接受宇宙不存在起源的说法。
有人可能认为这个例子无关紧要,其实它背后隐藏着一个大问题:在许多基本观点上,欧美哲学与中国哲学有天壤之别。中国人深受佛教教义影响,比如灵魂转世。虽然《圣经》中也有类似表达,比如人死后或升入天堂或下到地狱,但美国人并不相信灵魂转世。美国人的基本推理方式来源于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与中国逻辑学完全不同。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这个问题比表面看起来严峻得多,因为很少有美国人研究过中国哲学,可能是因为他们都觉得太难的缘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并未大量教授关于中国思想的东西。比较宗教学这门课包含一些中国宗教的内容,但美国学生学完还是不清楚儒家究竟是不是宗教。美国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但中小学通常不开设。某些人反对开设汉语课程或是与中国相关的课程,认为中国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太保守,美国年轻人会受其贻害(甚至有人声称汉语是一种倡导性别歧视的语言,事实并非如此,汉语中“他”和“她”发音相同,而西方语言里倒不一样)。
对中国缺乏认识还涉及到当前一个最为基本的误解:外国人以前不知道、现在仍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中国。最常用的名称是“中国”,在中文里是“中央之国”的意思。这就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个误解:美国人不相信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美国许多世界地图把西半球放在中间位置),而中国人这么认为。
中国人还用“华”来指代中国,意思是“美丽壮观”,并把“华”字放到中国的正式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中。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想传达一个理念,中华民族就其固有禀赋或审美标准而言,远高于其他地方或政治组织。西方人对此不理解,因为一个国家的本质和宗旨应该是保护公民,保证基本自由,促进经济繁荣,对美国来说这些可是民族精髓。 关于中国国名的误解,马可波罗是有责任的。他到中国后,问中国叫什么名字。中国人当时还没有国家的概念,回答说“秦”(马可波罗把“秦”拼作“Chin”,现在的拼法则是“Qin”)。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曾统一中国。就这样,“秦”演变成了“中国”(即从“Chin”到“China”)。因此,英语中的“中国”(China)其实来源于中国的一个朝代名(Chin)。可是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绝不会拿某段历史来作国名。
总之,美国人对中国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知之甚少,他们几乎完全不明白中国人是如何思考、如何看自己、如何看世界的。
美国人所不知道的中国历史
美国人不光不了解中国人的思想,他们对于中国历史也知之甚少。他们只知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并引以为傲。而对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美国人根本就不知道。比如,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最长连续历史的国家(虽然不是最早的),中国人能读懂他们最早的历史记录(而埃及人不认识象形文字)。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不甚了解中国人对美国和美国人的看法。美国人自认为美国是一个充满仁爱的国度,因为美国也曾遭受殖民主义之害,所以不愿去殖民其他国家。美国人一直认为:在若干领域,美国对中国产生过非常积极的影响,中国人喜欢而且赞赏美国人。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全部。
例如,一说到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这个名字,美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位标志性人物、美国的战时英雄。但许多中国人,尤其是那些学过近代史和中美关系史的中国人,会特别注意“德拉诺”这三个字。沃伦·德拉诺是一名美国商人,19世纪时曾向中国贩卖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当英国人被禁止贩卖鸦片后,德拉诺把大部分生意抢了过来。而德拉诺正是罗斯福的祖父,罗斯福从他那儿继承了大量财富,也继承了他的名字。美国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在欧洲,美国参战是为了拯救世界民主政权,对抗暴政。中国方面认为中国和美国站在同一战线(大多数美国人毫不知情),中国作为盟友,也应享受胜利果实,其中之一就是归还当时是德国租界的山东省。但是结果如何呢?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另一位标志性人物)参加了凡尔赛和平谈判,并提出了著名的十四条原则。他想以此改变世界,提升世界道德水平。但当日本提议增加禁止种族歧视的条款时,威尔逊这位美国历史上最支持种族歧视的总统让步了,他承诺如果日本撤回提案,就把山东送给日本。在中国人看来,威尔逊无耻地出卖了中国。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击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中国人可不这么看,他们认为美国有自己的战略考虑,即须先在欧洲战场取得胜利,因为那儿有白人,解放白人比解放亚洲人重要得多。更糟糕的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罗斯福再次出卖中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将其在中国的特权转让给了苏联。
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国人经常回想《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并视之为美国对中国人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但大多数美国人,如果对该法律有所了解,都只把它当作加利福尼亚州的一部地方法律,目前已失效也无甚影响力,但中国人认为美国对他们的种族歧视一直没有大的改变。理由是,非法滞留美国的中国人通常遭到逮捕并很快被驱逐出境,但同样滞留美国的约一千万来自美洲国家的白人则不会受到这种“待遇”。中国人很少上美国电视,即使出现在好莱坞电影和电视节目中,也常常是负面形象,与其他少数族裔形成鲜明对比,而美国名校针对中国学生的名额限制也被中国人看作是卑劣的种族歧视。中美两国对“冷战”的看法同样存在分歧。通常认为,美国不了解中国怎么看待“冷战”,很大程度上因为美国觉得这无关紧要。美国固执地认为,朝鲜战争是由金日成、毛泽东、斯大林共同发动的,即便有证据表明毛泽东不可能是主要挑起者,因为当年中国通货膨胀严重,台湾尚未解放,毛泽东不可能希望战争。当美军进攻日益迫近,中国受到威胁才被迫参战。在中国人心中,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朝鲜半岛长期与中国保持特殊关系,日本人结束了这种关系。这被中国人归结为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
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侵略朝鲜,后来联合国又号召联合抵制中国,这让中国对国际组织产生怀疑,认为国际组织受到美国操控所以才会反对中国。这种观点在中国仍很有市场,美国人无法理解。
越南战争、支持台湾以及许多类似事件都让中国觉得美国讨厌中国又害怕中国。中国认为美国没有足够的理由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中国并非侵略者,在海外没有基地,其军事能力无法支撑权力扩张,但美国人很少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世界。
因为不够了解中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居然未能窥出中苏之间的暗战。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人都认为,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两国看世界的方式是相同的,两国也一心要联合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总之,对中国缺乏了解是导致低估中苏分歧的基本原因。尼克松上任后,美国人才恍然大悟。如果能早点看清真相,美国可能不会发动越南战争,许多严重的外交政策失误也能避免。这种观点目前已是盖棺之论,但美国人几乎从未承认过他们当初确实应该多了解中国,也未解释没去了解的原因。他们并没从中好好吸取教训。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主革命
一些西方学者发现,中国不是西方式的单一民族国家,文化在中国居于中心地位,因此他们称中国为文化之邦或文明之邦。美国不是这样;美国没有这样一个词,政治制度与文化也不是密切相关。这不利于理解中国,因为文化对于中国政治及其运作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对了解中国也必不可少。
西方人包括美国人都知道中国由一个中央政权统治,幅员辽阔,在方言、民族甚至种族方面差异较大。因此,中国比欧美更有资格被比作罗马帝国或神圣罗马帝国。“中华帝国”这个词横空出世,是有道理的。
西方人了解到的事实是,中国的政治决策由政府官员作出,其职责广泛,并涉及许多重大公共项目,所以有些人称中国为官僚帝国。虽然“官僚”二字让人联想到中国早期历史上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比西方早几个世纪),但中国至少政治上不是贵族统治(大多数西方国家近代以前都是),而是精英领导制。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这种以一种能力优先的体制(即精英领导制)是美国发明的,因此他们无法接受精英领导制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个事实。 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以前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民主,因为它并非“民有、民治、民享”,甚至在知道中国古代统治者以天命治国(天命赋予统治者统治权,目标是保证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后仍这样认为。事实上,一些人认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国家。到了近代,民主才开始在西方流行(直至今日)。西方人想通过否认中国是民主国家以显示自身政治制度的优越。美国人为自己的政治成就骄傲到自满,他们不过多谈论儒家人文主义,而儒家人文主义堪称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持续了两千年之久,如今又开始盛行,在若干重要方面倡导民主。
随着清朝灭亡,中国的封建政府制度也随即崩溃,这似乎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证明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至少西方人和许多中国人这么认为)。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持续了两千多年,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体制。
同样,美国人也不知道如何解读中国的民主革命,特别是不知该怎么看待孙中山。孙中山小时候曾在美国生活,是美国政体的追随者。1911年,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一些美国人称之为王朝体制,可能是因为对这个体制不甚了解,也可能是找不到更好的词语)。但美国不支持孙中山,孙中山想在中国建立美国式共和制的梦想失败了,美国反而支持曾打过交道的那些反民主、反孙中山的中国政客。这恰好揭示了美国吹嘘其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美好的政治理想背后的虚伪。美国似乎更愿意高谈阔论,而非采取行动。中美两国众多人士都认为美国背叛了孙中山以及中国早期的民主运动。
蒋介石是孙中山的继任者并继承了他的民主理想,但蒋介石的首要目标是统一中国。美国人认为这会让中国走向民主共和,促使中国成为西方式单一民族国家并融入西方国家体系,所以才支持蒋介石。
美国人还称赞蒋介石政府制定了宪法,并认为这相当了不起。该宪法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美国人对此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近乎迷信般地认为宪法是民主的基础。然而读完该宪法,没人能说出蒋介石政府究竟是总统制、议会制还是内阁制,也不清楚其国家结构形式是否为联邦制。
除了国民党,该宪法没提到其他任何政党。“国民党”翻译成英文成了“民族主义党”(Nationalist Party)(其实不准确)。国民党的政治理念来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第一条就是“民族主义”(Nationalism)(也翻译得不好,原文“民”是“人民”,“族”是“群体”、“民族”或“种族”的意思)。
国民党是执政党,所以英文中把当时的中国也称为“民族主义中国”(Nationalist China)。美国批评人士认为,国民党政府是一党专政或独裁体制,而蒋的朋友则称之为新生民主或初级民主,之所以未能发展成完整的民主,是因为中国一直在打仗。也许双方的意见都正确,但很少人想过有这种可能性。
不管怎样,蒋介石政府二战期间曾英勇抗击日本,罗斯福总统因此把国民党看作美国的重要盟友。如果不是国民党政府牵制日军,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将疲于应付。罗斯福总统深为赞赏,并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但英、俄表示反对,而且美国其他领导人也对蒋有不同看法。这些分歧当时被掩盖了,后来很少再被提起。
但蒋介石最终丢掉了中国。毛泽东赢得人心,打败了蒋介石。一些美国人说这是由于毛泽东信奉民主,也有人说是因为民主在中国一直行不通或不适合中国(而二战刚结束时这些人说的话完全相反):“日本曾是法西斯,所以民主不适合日本”(但战后日本还是走上民主之路);“中国的文化和个人主义有可能使中国走向民主”(可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因此,美国的东亚政策就是与中国结盟,使该地区和平稳定。
蒋介石败给了共产党,让美国人很震惊。他们四处寻找替罪羊。一些人指责蒋介石政府贪污腐败,另一些人认为美国国务院太过轻率以致被共产党迷惑。最后,杜鲁门总统解雇了国务院所有中国问题专家,才结束了争论。还有人说,美国根本无法控制在中国发生的事情,错就错在误认为能控制,这种意见倒很有道理。一些美国学者曾呼吁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但呼吁并未持续。
大部分人并不承认对中国了解不够,而是互相指责。共和党指责民主党和国务院丢掉了中国,民主党又指责蒋介石。随后就是更加激烈的相互发难,使得了解中国难上加难。
美国人对中国政治的种种误解
1949年,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保留了“中华民国”的意思——表明毛泽东相当在意前一段历史。另外他还加入了“人民”和“共和”。有人称中国应该叫共产主义中国,因为受共产党统治。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中”是“中心”,“共”是“联合”或暗示“共产主义”。
许多西方右翼政治分析人士称,毛时代的中国为极权体制,即只有一个党,只有一种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并由该党负责宣传),实行计划经济、媒体控制和思想监管。生活在毛主义极权体制下与生活在普通专制政权下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不但不能做政府禁止的任何事情,还要用毕生的时间、心血、精力来维护该政权。换句话说,这个政权试图把每个个体改造成为典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一些西方学者撰文称极权制度适合中国,因为中国是传统的水利社会(治水需要相当迫切)。官方的重要职责就是水治理,预防洪水、确保灌溉用水。中国人一直觉得政府是必需的,从未像西方自由主义者那样主张抛弃政府。部分美国学者对此是知情的,但未传达给公众和政府决策者。
毛泽东的治理模式也被称为平等共产主义或激进式平等共产主义,因为他声称他比苏联还要接近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确实平等。许多西方人尤其是学术界和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人皆赞扬中国的平等,却忽视了平等背后的贫困。
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人都声称中国是民主的,他用的词是“民主专政”,但西方人听后觉得自相矛盾。毛的原意是,所有决策都是民主作出的,然后交由中共执行(这在美国商界乃至政府很常见)。毛反击说西方才不民主,因为西方政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富人阶级。西方人觉得不可理喻,称这是意识形态攻击。
约翰·卡珀(John F.
Copper),中文名康培庄,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罗德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斯坦利 J.巴克曼荣誉教授。
研究方向:亚洲和国际关系。
主要著作:《中国外交》(China Diplomacy)、《中国的全球角色》(China’s Global Role)等。
【译者简介】
童东杰,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英文处助理翻译。
摘要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部分美国人认为,中美之间的战斗已经打响,比如货币战、贸易战、网络战、间谍战、太空战,而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激烈的战斗接下来可能爆发,“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从这方面讲,了解中国对于美国来说显得十分必要,甚至有人认为,美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将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正确看待中国崛起,美国人需要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
关键词 美国 中国 中美竞争 误读
美国迫切希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最近,美国对中国缺乏了解(也有人说误解)成了一个被广泛议论的沉重话题。对这个问题,美国学界、政界和媒体都忧心忡忡,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过去,了不了解中国不重要,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确切地讲,对中国缺乏了解在美国已成为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因为美国学者、政治专家和政府官员都一致认为:中国正快速崛起,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强权。世界其他国家也有许多人持这种想法,这些人还把中国看作是唯一能和美国一较高下的国家。目前美国仍是世界霸主,全球范围内势力广布,而两强相争很可能导致冲突甚至战争。这一观点也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同。《外交政策》杂志最近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眼下美国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中国的崛起,这不仅仅关系到美国的外交政策。
许多人认为中美关系很不稳定。换句话说,中美竞争很可能会以非和平的方式进行。历史上有过先例。实践派预测,当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挑战现存的世界霸主,战争就一定会爆发。国际关系学者也指出,大国关系中各方实力和影响力的不均衡或快速演变(中国崛起速度非常之快)将引发局势紧张,至少会破坏稳定。
部分美国人认为,其实中美之间的战斗已经打响,比如:货币战、贸易战、网络战、间谍战、太空战,而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激烈的战斗接下来可能爆发。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和美国能够而且必须友好相处。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如果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个崛起中的挑战者,那么中美开战这种情况就能避免。有人因此认为,美国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将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
但是,让美国人去了解中国可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些权威人士称,美国领导人和普通民众都不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而且,尽管已经意识到问题严重,美国也未采取改进措施。
美国不了解中国的表现有很多。首先,当谈到有关中国的情况时,美国人表现得相当困惑,甚至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但他们似乎能找到借口,因为他们无法置身于中国,因此也就无法像中国人那样去思考。
其次,美国对中国缺乏了解存在于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当然还有国际关系领域,而且涉及各式各样的误解。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对美国也存在误解,并加剧了这个问题,但相比之下并不像美国对中国的了解匮乏程度那样明显或严重。未来中国也不可能挑起冲突,因为目前美国正处于全力戒备状态。
了解中国须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开始
长期以来,包括欧洲人和美国人在内的西方人一直视中国为一个独特的甚至是自成体系的国度。有人因此称这就是外界不了解中国的源头。说得直白点,可能正是因为中国独特性太强才导致中国变得“神秘莫测”——这个词在美国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和中国人。首先,欧洲人和美国人都不知道中国的起源。美国一些专门研究中国的历史学家称,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并不存在起源说。传说中的黄帝并非中国的创建者,而只是一个维护者——中国一直存在。
这种情形就好比在上帝和万物起源的问题上,大多数中国人的看法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当中国孩子问父母是谁创造了宇宙时,答案通常是宇宙一直存在,没有谁创造它(中国历史上其实也有关于造物的故事)。美国人更愿意相信宇宙是有起源的,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当然,美国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上帝又是从哪儿来的,所以他们也陷入到中国父母所处的困境之中。即便如此,他们仍愿意相信有造物主,无法接受宇宙不存在起源的说法。
有人可能认为这个例子无关紧要,其实它背后隐藏着一个大问题:在许多基本观点上,欧美哲学与中国哲学有天壤之别。中国人深受佛教教义影响,比如灵魂转世。虽然《圣经》中也有类似表达,比如人死后或升入天堂或下到地狱,但美国人并不相信灵魂转世。美国人的基本推理方式来源于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与中国逻辑学完全不同。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这个问题比表面看起来严峻得多,因为很少有美国人研究过中国哲学,可能是因为他们都觉得太难的缘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并未大量教授关于中国思想的东西。比较宗教学这门课包含一些中国宗教的内容,但美国学生学完还是不清楚儒家究竟是不是宗教。美国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但中小学通常不开设。某些人反对开设汉语课程或是与中国相关的课程,认为中国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太保守,美国年轻人会受其贻害(甚至有人声称汉语是一种倡导性别歧视的语言,事实并非如此,汉语中“他”和“她”发音相同,而西方语言里倒不一样)。
对中国缺乏认识还涉及到当前一个最为基本的误解:外国人以前不知道、现在仍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中国。最常用的名称是“中国”,在中文里是“中央之国”的意思。这就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个误解:美国人不相信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美国许多世界地图把西半球放在中间位置),而中国人这么认为。
中国人还用“华”来指代中国,意思是“美丽壮观”,并把“华”字放到中国的正式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中。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想传达一个理念,中华民族就其固有禀赋或审美标准而言,远高于其他地方或政治组织。西方人对此不理解,因为一个国家的本质和宗旨应该是保护公民,保证基本自由,促进经济繁荣,对美国来说这些可是民族精髓。 关于中国国名的误解,马可波罗是有责任的。他到中国后,问中国叫什么名字。中国人当时还没有国家的概念,回答说“秦”(马可波罗把“秦”拼作“Chin”,现在的拼法则是“Qin”)。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曾统一中国。就这样,“秦”演变成了“中国”(即从“Chin”到“China”)。因此,英语中的“中国”(China)其实来源于中国的一个朝代名(Chin)。可是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绝不会拿某段历史来作国名。
总之,美国人对中国一些常识性的东西知之甚少,他们几乎完全不明白中国人是如何思考、如何看自己、如何看世界的。
美国人所不知道的中国历史
美国人不光不了解中国人的思想,他们对于中国历史也知之甚少。他们只知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并引以为傲。而对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美国人根本就不知道。比如,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最长连续历史的国家(虽然不是最早的),中国人能读懂他们最早的历史记录(而埃及人不认识象形文字)。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不甚了解中国人对美国和美国人的看法。美国人自认为美国是一个充满仁爱的国度,因为美国也曾遭受殖民主义之害,所以不愿去殖民其他国家。美国人一直认为:在若干领域,美国对中国产生过非常积极的影响,中国人喜欢而且赞赏美国人。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全部。
例如,一说到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这个名字,美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位标志性人物、美国的战时英雄。但许多中国人,尤其是那些学过近代史和中美关系史的中国人,会特别注意“德拉诺”这三个字。沃伦·德拉诺是一名美国商人,19世纪时曾向中国贩卖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当英国人被禁止贩卖鸦片后,德拉诺把大部分生意抢了过来。而德拉诺正是罗斯福的祖父,罗斯福从他那儿继承了大量财富,也继承了他的名字。美国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在欧洲,美国参战是为了拯救世界民主政权,对抗暴政。中国方面认为中国和美国站在同一战线(大多数美国人毫不知情),中国作为盟友,也应享受胜利果实,其中之一就是归还当时是德国租界的山东省。但是结果如何呢?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另一位标志性人物)参加了凡尔赛和平谈判,并提出了著名的十四条原则。他想以此改变世界,提升世界道德水平。但当日本提议增加禁止种族歧视的条款时,威尔逊这位美国历史上最支持种族歧视的总统让步了,他承诺如果日本撤回提案,就把山东送给日本。在中国人看来,威尔逊无耻地出卖了中国。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击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中国人可不这么看,他们认为美国有自己的战略考虑,即须先在欧洲战场取得胜利,因为那儿有白人,解放白人比解放亚洲人重要得多。更糟糕的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罗斯福再次出卖中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将其在中国的特权转让给了苏联。
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国人经常回想《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并视之为美国对中国人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但大多数美国人,如果对该法律有所了解,都只把它当作加利福尼亚州的一部地方法律,目前已失效也无甚影响力,但中国人认为美国对他们的种族歧视一直没有大的改变。理由是,非法滞留美国的中国人通常遭到逮捕并很快被驱逐出境,但同样滞留美国的约一千万来自美洲国家的白人则不会受到这种“待遇”。中国人很少上美国电视,即使出现在好莱坞电影和电视节目中,也常常是负面形象,与其他少数族裔形成鲜明对比,而美国名校针对中国学生的名额限制也被中国人看作是卑劣的种族歧视。中美两国对“冷战”的看法同样存在分歧。通常认为,美国不了解中国怎么看待“冷战”,很大程度上因为美国觉得这无关紧要。美国固执地认为,朝鲜战争是由金日成、毛泽东、斯大林共同发动的,即便有证据表明毛泽东不可能是主要挑起者,因为当年中国通货膨胀严重,台湾尚未解放,毛泽东不可能希望战争。当美军进攻日益迫近,中国受到威胁才被迫参战。在中国人心中,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朝鲜半岛长期与中国保持特殊关系,日本人结束了这种关系。这被中国人归结为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
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侵略朝鲜,后来联合国又号召联合抵制中国,这让中国对国际组织产生怀疑,认为国际组织受到美国操控所以才会反对中国。这种观点在中国仍很有市场,美国人无法理解。
越南战争、支持台湾以及许多类似事件都让中国觉得美国讨厌中国又害怕中国。中国认为美国没有足够的理由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中国并非侵略者,在海外没有基地,其军事能力无法支撑权力扩张,但美国人很少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世界。
因为不够了解中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居然未能窥出中苏之间的暗战。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人都认为,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两国看世界的方式是相同的,两国也一心要联合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总之,对中国缺乏了解是导致低估中苏分歧的基本原因。尼克松上任后,美国人才恍然大悟。如果能早点看清真相,美国可能不会发动越南战争,许多严重的外交政策失误也能避免。这种观点目前已是盖棺之论,但美国人几乎从未承认过他们当初确实应该多了解中国,也未解释没去了解的原因。他们并没从中好好吸取教训。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主革命
一些西方学者发现,中国不是西方式的单一民族国家,文化在中国居于中心地位,因此他们称中国为文化之邦或文明之邦。美国不是这样;美国没有这样一个词,政治制度与文化也不是密切相关。这不利于理解中国,因为文化对于中国政治及其运作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对了解中国也必不可少。
西方人包括美国人都知道中国由一个中央政权统治,幅员辽阔,在方言、民族甚至种族方面差异较大。因此,中国比欧美更有资格被比作罗马帝国或神圣罗马帝国。“中华帝国”这个词横空出世,是有道理的。
西方人了解到的事实是,中国的政治决策由政府官员作出,其职责广泛,并涉及许多重大公共项目,所以有些人称中国为官僚帝国。虽然“官僚”二字让人联想到中国早期历史上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比西方早几个世纪),但中国至少政治上不是贵族统治(大多数西方国家近代以前都是),而是精英领导制。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这种以一种能力优先的体制(即精英领导制)是美国发明的,因此他们无法接受精英领导制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个事实。 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以前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民主,因为它并非“民有、民治、民享”,甚至在知道中国古代统治者以天命治国(天命赋予统治者统治权,目标是保证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后仍这样认为。事实上,一些人认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国家。到了近代,民主才开始在西方流行(直至今日)。西方人想通过否认中国是民主国家以显示自身政治制度的优越。美国人为自己的政治成就骄傲到自满,他们不过多谈论儒家人文主义,而儒家人文主义堪称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持续了两千年之久,如今又开始盛行,在若干重要方面倡导民主。
随着清朝灭亡,中国的封建政府制度也随即崩溃,这似乎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证明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至少西方人和许多中国人这么认为)。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持续了两千多年,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体制。
同样,美国人也不知道如何解读中国的民主革命,特别是不知该怎么看待孙中山。孙中山小时候曾在美国生活,是美国政体的追随者。1911年,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一些美国人称之为王朝体制,可能是因为对这个体制不甚了解,也可能是找不到更好的词语)。但美国不支持孙中山,孙中山想在中国建立美国式共和制的梦想失败了,美国反而支持曾打过交道的那些反民主、反孙中山的中国政客。这恰好揭示了美国吹嘘其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美好的政治理想背后的虚伪。美国似乎更愿意高谈阔论,而非采取行动。中美两国众多人士都认为美国背叛了孙中山以及中国早期的民主运动。
蒋介石是孙中山的继任者并继承了他的民主理想,但蒋介石的首要目标是统一中国。美国人认为这会让中国走向民主共和,促使中国成为西方式单一民族国家并融入西方国家体系,所以才支持蒋介石。
美国人还称赞蒋介石政府制定了宪法,并认为这相当了不起。该宪法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美国人对此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近乎迷信般地认为宪法是民主的基础。然而读完该宪法,没人能说出蒋介石政府究竟是总统制、议会制还是内阁制,也不清楚其国家结构形式是否为联邦制。
除了国民党,该宪法没提到其他任何政党。“国民党”翻译成英文成了“民族主义党”(Nationalist Party)(其实不准确)。国民党的政治理念来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第一条就是“民族主义”(Nationalism)(也翻译得不好,原文“民”是“人民”,“族”是“群体”、“民族”或“种族”的意思)。
国民党是执政党,所以英文中把当时的中国也称为“民族主义中国”(Nationalist China)。美国批评人士认为,国民党政府是一党专政或独裁体制,而蒋的朋友则称之为新生民主或初级民主,之所以未能发展成完整的民主,是因为中国一直在打仗。也许双方的意见都正确,但很少人想过有这种可能性。
不管怎样,蒋介石政府二战期间曾英勇抗击日本,罗斯福总统因此把国民党看作美国的重要盟友。如果不是国民党政府牵制日军,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将疲于应付。罗斯福总统深为赞赏,并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但英、俄表示反对,而且美国其他领导人也对蒋有不同看法。这些分歧当时被掩盖了,后来很少再被提起。
但蒋介石最终丢掉了中国。毛泽东赢得人心,打败了蒋介石。一些美国人说这是由于毛泽东信奉民主,也有人说是因为民主在中国一直行不通或不适合中国(而二战刚结束时这些人说的话完全相反):“日本曾是法西斯,所以民主不适合日本”(但战后日本还是走上民主之路);“中国的文化和个人主义有可能使中国走向民主”(可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因此,美国的东亚政策就是与中国结盟,使该地区和平稳定。
蒋介石败给了共产党,让美国人很震惊。他们四处寻找替罪羊。一些人指责蒋介石政府贪污腐败,另一些人认为美国国务院太过轻率以致被共产党迷惑。最后,杜鲁门总统解雇了国务院所有中国问题专家,才结束了争论。还有人说,美国根本无法控制在中国发生的事情,错就错在误认为能控制,这种意见倒很有道理。一些美国学者曾呼吁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但呼吁并未持续。
大部分人并不承认对中国了解不够,而是互相指责。共和党指责民主党和国务院丢掉了中国,民主党又指责蒋介石。随后就是更加激烈的相互发难,使得了解中国难上加难。
美国人对中国政治的种种误解
1949年,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保留了“中华民国”的意思——表明毛泽东相当在意前一段历史。另外他还加入了“人民”和“共和”。有人称中国应该叫共产主义中国,因为受共产党统治。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中”是“中心”,“共”是“联合”或暗示“共产主义”。
许多西方右翼政治分析人士称,毛时代的中国为极权体制,即只有一个党,只有一种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并由该党负责宣传),实行计划经济、媒体控制和思想监管。生活在毛主义极权体制下与生活在普通专制政权下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不但不能做政府禁止的任何事情,还要用毕生的时间、心血、精力来维护该政权。换句话说,这个政权试图把每个个体改造成为典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一些西方学者撰文称极权制度适合中国,因为中国是传统的水利社会(治水需要相当迫切)。官方的重要职责就是水治理,预防洪水、确保灌溉用水。中国人一直觉得政府是必需的,从未像西方自由主义者那样主张抛弃政府。部分美国学者对此是知情的,但未传达给公众和政府决策者。
毛泽东的治理模式也被称为平等共产主义或激进式平等共产主义,因为他声称他比苏联还要接近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确实平等。许多西方人尤其是学术界和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人皆赞扬中国的平等,却忽视了平等背后的贫困。
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人都声称中国是民主的,他用的词是“民主专政”,但西方人听后觉得自相矛盾。毛的原意是,所有决策都是民主作出的,然后交由中共执行(这在美国商界乃至政府很常见)。毛反击说西方才不民主,因为西方政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富人阶级。西方人觉得不可理喻,称这是意识形态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