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每堂课的教学中,都会遇到来自上帝的礼物。很多老师没有抓住,是因为从来就没有发现的眼睛。
有一次我听他们一堂公开课《鹬蚌相争》,是语文A版二年级的。其中老师做了一个拓展,也是一个课文补白。其实这个设计非常好,让学生编一编鹬蚌被渔翁捉去后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其中有个学生就举手发言:“老师,他们被渔翁捉去后都被渔翁炖汤喝了……”学生还没讲完,老师就打断:“不对,不对,不可能,再想想。”学生很郁闷也很茫然的坐下了。当时,我猜这位学生心里肯定在想:老师不是说随便怎样编嘛。又有个学生说:“鹬啄破了网,把蚌放到嘴里一起逃走……”老师又说:“放在嘴里怎么行呢?不对,应该夹在脚掌上……”
说实话,我当时听了老师说“不对,不对”,心里也挺堵的。试想,如果我们是学生,老师这样说“不对”,又不给予一定的解释,肯定郁闷加茫然了。
老师讲到后面,让学生听她编这个故事,我才明白原来她编的故事是渔翁想炖汤喝,但是还没炖,鹬蚌就逃走了,而且蚌是夹住鹬的脚掌一起逃走的。
我不禁有些想笑,其实学生想象的故事并不比老师的差。老师的故事是渔翁想炖汤喝但没喝成,难道鹬蚌被炖汤喝了就不行吗?老师也说鹬经常把鱼放在嘴里,难道就放不下一只蚌吗?
为了公开课的完美,为了引导学生想象和老师一样的故事,老师,您知道吗?您错失了上帝给您的多好的礼物啊!
课堂教学中,学生本身就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在和教师的交往互动中,在学生彼此的探讨研究中时时生成着资源。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本来是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考的有效钥匙,但是并不是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只要能打开锁,任何方法我们都可以试用。就像数学一样,一道题有多种解答方法,只要答案一样。语文比数学更丰富广阔,不仅有不同的方法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要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新,最终成功的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鹬和蚌本来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结局,课堂上本来可以引导出各具创意的想象作文。可是这位老师采用一棒子打死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育情景诱引下,形成了思维定势,然后教师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學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就看我们如何去发现,去接受,去引导,最终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课后,在生活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样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昨天布置的课外作业有两个造句,我事先对这两个句子的备课是:
1.我真希望空气清新一点,污染少一点。
2.我多想快点长大。
今天收上作业批改,竟然有个学生和我想的一模一样,虽然她平常成绩很好,我还是觉得过于“巧合”。我找到她,把我的备课给她看。她红着脸,半天不说话。
“说吧,你原来造的句子是什么?”
“我真希望能去上海看看世博会。我多想坐一次飞机啊!”
“这是你真实的想法吗?”
“嗯。暑假里,妈妈答应带我去上海看世博会,可是因为我生病了,妈妈带姐姐坐飞机去了上海。我在家里一个人哭了好久。”
我愤怒的心立刻软了,再也说不出责备的话。
“老师您的书就放在我桌上,我就……”她嗫呢着,声音越来越小。
我摸着她柔软的头发对她说:“其实,我想告诉你。我听了你的造句觉得比老师的好多了。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和同学们要向你学习呢。”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的。但由于我们平常禁锢的应试教育,让学生造句、作文甚至组词,都给了他们一定的模式。所以即使“她”这样富有真情实感的造句都没有自信写出来,而是擦掉改成了老师的“权威”版本。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应试的恶果,教育的悲哀。其实我知道,“自我”的害处很多,但我认为与自我有点关系的、不多的好东西之一,就是自信。自信当然有自我意识,还有信,相信的信。相信,是正面的、健康的、诚实的。要相信自己。一个相信自己的人才会相信他人,相信未来。
教师要想让学生说“真话”,就要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有自己的立意,有自己的创新。
我们在注重教学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发展,那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大脑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于创造问题;让学生喜欢语文、利用语文、活用语文才是让我最欣慰的结果。
树上开的花,每一朵花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美和内涵。孩子们的“真心真语”是极其珍贵的,是没经任何修饰和掩饰的本色思维。我们作为教师——园丁,应该学会激发出学生这朵独特的、宝贵的“花”,引导好学生这朵独特的、宝贵的“花”,让她开得更璀璨艳丽。
责任编辑 一 觉
有一次我听他们一堂公开课《鹬蚌相争》,是语文A版二年级的。其中老师做了一个拓展,也是一个课文补白。其实这个设计非常好,让学生编一编鹬蚌被渔翁捉去后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其中有个学生就举手发言:“老师,他们被渔翁捉去后都被渔翁炖汤喝了……”学生还没讲完,老师就打断:“不对,不对,不可能,再想想。”学生很郁闷也很茫然的坐下了。当时,我猜这位学生心里肯定在想:老师不是说随便怎样编嘛。又有个学生说:“鹬啄破了网,把蚌放到嘴里一起逃走……”老师又说:“放在嘴里怎么行呢?不对,应该夹在脚掌上……”
说实话,我当时听了老师说“不对,不对”,心里也挺堵的。试想,如果我们是学生,老师这样说“不对”,又不给予一定的解释,肯定郁闷加茫然了。
老师讲到后面,让学生听她编这个故事,我才明白原来她编的故事是渔翁想炖汤喝,但是还没炖,鹬蚌就逃走了,而且蚌是夹住鹬的脚掌一起逃走的。
我不禁有些想笑,其实学生想象的故事并不比老师的差。老师的故事是渔翁想炖汤喝但没喝成,难道鹬蚌被炖汤喝了就不行吗?老师也说鹬经常把鱼放在嘴里,难道就放不下一只蚌吗?
为了公开课的完美,为了引导学生想象和老师一样的故事,老师,您知道吗?您错失了上帝给您的多好的礼物啊!
课堂教学中,学生本身就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在和教师的交往互动中,在学生彼此的探讨研究中时时生成着资源。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本来是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考的有效钥匙,但是并不是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只要能打开锁,任何方法我们都可以试用。就像数学一样,一道题有多种解答方法,只要答案一样。语文比数学更丰富广阔,不仅有不同的方法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要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新,最终成功的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鹬和蚌本来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结局,课堂上本来可以引导出各具创意的想象作文。可是这位老师采用一棒子打死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育情景诱引下,形成了思维定势,然后教师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學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就看我们如何去发现,去接受,去引导,最终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课后,在生活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样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昨天布置的课外作业有两个造句,我事先对这两个句子的备课是:
1.我真希望空气清新一点,污染少一点。
2.我多想快点长大。
今天收上作业批改,竟然有个学生和我想的一模一样,虽然她平常成绩很好,我还是觉得过于“巧合”。我找到她,把我的备课给她看。她红着脸,半天不说话。
“说吧,你原来造的句子是什么?”
“我真希望能去上海看看世博会。我多想坐一次飞机啊!”
“这是你真实的想法吗?”
“嗯。暑假里,妈妈答应带我去上海看世博会,可是因为我生病了,妈妈带姐姐坐飞机去了上海。我在家里一个人哭了好久。”
我愤怒的心立刻软了,再也说不出责备的话。
“老师您的书就放在我桌上,我就……”她嗫呢着,声音越来越小。
我摸着她柔软的头发对她说:“其实,我想告诉你。我听了你的造句觉得比老师的好多了。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和同学们要向你学习呢。”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的。但由于我们平常禁锢的应试教育,让学生造句、作文甚至组词,都给了他们一定的模式。所以即使“她”这样富有真情实感的造句都没有自信写出来,而是擦掉改成了老师的“权威”版本。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应试的恶果,教育的悲哀。其实我知道,“自我”的害处很多,但我认为与自我有点关系的、不多的好东西之一,就是自信。自信当然有自我意识,还有信,相信的信。相信,是正面的、健康的、诚实的。要相信自己。一个相信自己的人才会相信他人,相信未来。
教师要想让学生说“真话”,就要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有自己的立意,有自己的创新。
我们在注重教学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发展,那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大脑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于创造问题;让学生喜欢语文、利用语文、活用语文才是让我最欣慰的结果。
树上开的花,每一朵花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美和内涵。孩子们的“真心真语”是极其珍贵的,是没经任何修饰和掩饰的本色思维。我们作为教师——园丁,应该学会激发出学生这朵独特的、宝贵的“花”,引导好学生这朵独特的、宝贵的“花”,让她开得更璀璨艳丽。
责任编辑 一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