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自主探究,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并学会质疑批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关键词】尊重;体验;彰显;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重构读物的形象化形态。不同学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篇课文,他们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以阅读应尊重独特体验,彰显学生个性这一认识为基点,我认为优化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主探究,质疑批判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自主探究,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并学会质疑批判。
二、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发散思维是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信息的思维。因此,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从某种角度来说,发散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着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
具体地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思维的多元性。思维没有定式,思维也不是唯一的,发散性思维尤其多元。
2、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求同比异。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如果我们有机地将精读课文所形成的知识,运用到自读课文中去,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横向比较的思维过程,学用结合效率更多。比如: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可以按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朝、结局进行。而议论文可以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探索。可以把不同体栽的课文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同题材的课文进行比较。即使同一单元里的文章,同中也存“异“。
3、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逆向思维。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过程中善于使用“逆向思维”这把钥匙开启规律之“门”。我们在分析文章、思考问题时,通常注重正面引导。然后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更容易看出其“庐山真面目”。
三、放飞想象,彰显个性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重要途径。
1、丰富生活,帮助想象。众所周知,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源于客观现实。
2、加强朗读,激发想象。课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中皇帝举行游行大典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安徒生的传神描写发挥再造想象:皇帝在骗子的摆布下,脱下了他所有的衣服,穿上那并不存在的新装,在镜子面前,扭怩作态。此时可加重语气,让学生注意关键性字词,(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并随之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裸身参加了游行大典,丑态百出,百姓惊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脑海里便如同电影镜头一样,出现一幅活生生的“百丑图”,从而激发了学生学習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又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学习“春风图”一段文字时,就可通过指导学生美读来引爆学生想象的火花。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要重读,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摩时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文中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等需要读重音,以唤起学生的嗅觉想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这里的“清脆”、“婉转”、“应和”、“嘹亮”等词语要读的清脆响亮,以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总之,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要带着一种喜春、赞春的心情快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之中,头脑之中要再现一幅温暖和煦的春风图。
3、提倡补写扩写,诱发想象。有的课文对涉及的某个人物或某件事情,根据需要往往叙述得不够完整和充分。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扩写,以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并使原文充实饱满、生动形象。如《皇帝的新装》,课文只写到了皇帝穿上“新装”在街上游行这一情节,引导学生想象,他游行回来之后,会发生什么事?用具体的描写刻画,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补充、扩充故事后来的情节.以进一步了解皇帝及大臣其人,认识造成这样的闹剧的社会根源。这样的写作练习,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当适时运用一些策略,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尊重他们自己的独特体验,彰显他们和个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自主探究,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并学会质疑批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关键词】尊重;体验;彰显;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重构读物的形象化形态。不同学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篇课文,他们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以阅读应尊重独特体验,彰显学生个性这一认识为基点,我认为优化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主探究,质疑批判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自主探究,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并学会质疑批判。
二、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发散思维是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信息的思维。因此,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从某种角度来说,发散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着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
具体地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思维的多元性。思维没有定式,思维也不是唯一的,发散性思维尤其多元。
2、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求同比异。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如果我们有机地将精读课文所形成的知识,运用到自读课文中去,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横向比较的思维过程,学用结合效率更多。比如: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可以按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朝、结局进行。而议论文可以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探索。可以把不同体栽的课文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同题材的课文进行比较。即使同一单元里的文章,同中也存“异“。
3、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逆向思维。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过程中善于使用“逆向思维”这把钥匙开启规律之“门”。我们在分析文章、思考问题时,通常注重正面引导。然后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更容易看出其“庐山真面目”。
三、放飞想象,彰显个性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重要途径。
1、丰富生活,帮助想象。众所周知,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源于客观现实。
2、加强朗读,激发想象。课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中皇帝举行游行大典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安徒生的传神描写发挥再造想象:皇帝在骗子的摆布下,脱下了他所有的衣服,穿上那并不存在的新装,在镜子面前,扭怩作态。此时可加重语气,让学生注意关键性字词,(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并随之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裸身参加了游行大典,丑态百出,百姓惊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脑海里便如同电影镜头一样,出现一幅活生生的“百丑图”,从而激发了学生学習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又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学习“春风图”一段文字时,就可通过指导学生美读来引爆学生想象的火花。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要重读,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摩时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文中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等需要读重音,以唤起学生的嗅觉想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这里的“清脆”、“婉转”、“应和”、“嘹亮”等词语要读的清脆响亮,以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总之,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要带着一种喜春、赞春的心情快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之中,头脑之中要再现一幅温暖和煦的春风图。
3、提倡补写扩写,诱发想象。有的课文对涉及的某个人物或某件事情,根据需要往往叙述得不够完整和充分。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扩写,以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并使原文充实饱满、生动形象。如《皇帝的新装》,课文只写到了皇帝穿上“新装”在街上游行这一情节,引导学生想象,他游行回来之后,会发生什么事?用具体的描写刻画,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补充、扩充故事后来的情节.以进一步了解皇帝及大臣其人,认识造成这样的闹剧的社会根源。这样的写作练习,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当适时运用一些策略,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尊重他们自己的独特体验,彰显他们和个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