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以其独有的教学方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挑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困难。本文对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所遇到的困难做了细致的梳理,以便研究者和实施者参考。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特点 困难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面对的已是一个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飞跃。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使其适应社会的急剧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因此,有关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各国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同和实施。中国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引进和试行开始于90年代中期,至今对它的研究和实施还处在一个起步和不完善的时期。在这一短时期内,一些地区和学校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老师和学生自己的,本文在此对这些困难做一些细致的梳理。以便研究者和实施者参考。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始于美国,它是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老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起来。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多样化学习活动,提升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其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得到了培养,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也品尝到了科学研究的酸甜。因此“问题”成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后,通常采取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考察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努力,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即赋予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考察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背负一种责任时,他们的主观积极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自由的探究学习空间。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将学习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还更重要,也可能发现自己选择的问题操作性不强,无法进行继续的研究,或没有任何的研究价值。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选择课题、成立合作小组、查找资料、实验操作、社会调查、访谈专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和学习体验,获得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通过课程研究,学生不仅了解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流程,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及其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培养了诚实务实的科学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实践活动,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知识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互相间有密不可分的内容,对解决问题发挥着共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追求结果。
(4)开放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依赖教材和校园以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其次,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获得培养尤其重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只有一个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任由思想自由地驰骋,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造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从上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和教学方法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研究性学习也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坚定信心、实现个性和多方面潜能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极具实施价值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该大力推广。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在我国,研究性学习已被作为一种重要模式在大中小学推行开来。但从目前的实施状况来看,它依然面临许多困难,亟待我们去克服。
(1)人们的错误认识给实施带来的困难
有些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科学研究,研究学习课程也就是科技活动课程。这往往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 技问题的轨道,导致课程内容极度狭窄化。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应在研究性学习中达到均衡与合体。把研究性学习与科技研究等同起来不仅会导致诸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珍惜生命”等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被丢弃或尘封的现象,还往往会产生研究性学习中方式和方法的单一化倾向,这就使得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困难重重。
还有,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开展研究性学习会影响文化课的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这种“应试教育”思想严重阻碍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推广。也使得一些学校和老师不敢放手去尝试。尽管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宣传,有些教师对研究学习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固守老一套,以求万无一失。
(2)来自学生方面的困难
传统的中国文化视谦虚为美德,受这种文化影响,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即便有自己的观点,却因害羞而不去表达或与别人争论,因此,教学中要多给学习者留下思考问题、时间任务与联想空间,诱导学习者在实践与思考中发现、认识并掌握科学规律。多数中国人一向存有正统观念,比较习惯于唯书、唯师、唯上,思维方式上存在着非此即彼的定势。因此习惯于灌输式、记录式、定论式教学方法,对西方教学方式感到陌生,甚至感到无所适从。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怕开口,怕出错,怕问老师,习惯了听老师讲解,在老师要求下学习,离开老师的指导,则不知道怎么干,干什么。在自学的过程中,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或主动利用各种条件解决问题。另外以往学生写作业、做卷子总有一个标准答案,而研究性学习没有标准答案,不能套用现成的公式,遇到问题要靠自己去想办法,实在比以往的学习难得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指导学习,引导学生向主动学习这一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努力。在教学中坚持“先学后教”,积极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也许学生一开始还没有完全明白这种学习的意义,但渐渐地会尝到研究性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学习乐趣,其实这正是培养科学家和研究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学生走上社会以后。需要面对的不是作业。而是大量没有答案的问题。因此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要比记住大量书本知识更重要。
(3)来自教师方面的困难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而我国大多数教师基本上自身就是旧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重结论性教学,习惯于对学生统一要求,而不善于个体指导,不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非易事。他们不容易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一旦把新的教学方法带进教学活动中,他们会发现教师不再占据绝对的权威地位,不再是以往“一言堂”的局面。他们会觉得很难控制学生。其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都起着指挥者的作用,方法得当。也完全能够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如何自主,教师都应对整个过程负责,保留以帮助、建议、确立新的学习目标等进行干预的权力。教师应向学生建议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并发现自己的需要。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点外,研究性学习还面临着其它一些困难,如教学资源问题,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有很好的教学条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校园网、现代化的图书馆等。然而目前不少学校硬件设施还比较简陋,资源匮乏,满足不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教学过程适应了新的世纪对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换言之,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产物,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人们不懈努力,这些问题终究会得以解决的。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特点 困难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面对的已是一个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飞跃。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使其适应社会的急剧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因此,有关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也随之应运而生,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各国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同和实施。中国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引进和试行开始于90年代中期,至今对它的研究和实施还处在一个起步和不完善的时期。在这一短时期内,一些地区和学校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老师和学生自己的,本文在此对这些困难做一些细致的梳理。以便研究者和实施者参考。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始于美国,它是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老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起来。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多样化学习活动,提升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中,学校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其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得到了培养,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快乐,也品尝到了科学研究的酸甜。因此“问题”成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后,通常采取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考察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努力,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即赋予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考察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背负一种责任时,他们的主观积极性便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自由的探究学习空间。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将学习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还更重要,也可能发现自己选择的问题操作性不强,无法进行继续的研究,或没有任何的研究价值。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选择课题、成立合作小组、查找资料、实验操作、社会调查、访谈专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和学习体验,获得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通过课程研究,学生不仅了解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流程,而且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及其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培养了诚实务实的科学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实践活动,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知识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互相间有密不可分的内容,对解决问题发挥着共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追求结果。
(4)开放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依赖教材和校园以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其次,学生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获得培养尤其重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只有一个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任由思想自由地驰骋,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造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从上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和教学方法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研究性学习也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坚定信心、实现个性和多方面潜能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极具实施价值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该大力推广。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在我国,研究性学习已被作为一种重要模式在大中小学推行开来。但从目前的实施状况来看,它依然面临许多困难,亟待我们去克服。
(1)人们的错误认识给实施带来的困难
有些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科学研究,研究学习课程也就是科技活动课程。这往往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 技问题的轨道,导致课程内容极度狭窄化。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应在研究性学习中达到均衡与合体。把研究性学习与科技研究等同起来不仅会导致诸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珍惜生命”等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被丢弃或尘封的现象,还往往会产生研究性学习中方式和方法的单一化倾向,这就使得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困难重重。
还有,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开展研究性学习会影响文化课的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这种“应试教育”思想严重阻碍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推广。也使得一些学校和老师不敢放手去尝试。尽管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宣传,有些教师对研究学习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运行中依然固守老一套,以求万无一失。
(2)来自学生方面的困难
传统的中国文化视谦虚为美德,受这种文化影响,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即便有自己的观点,却因害羞而不去表达或与别人争论,因此,教学中要多给学习者留下思考问题、时间任务与联想空间,诱导学习者在实践与思考中发现、认识并掌握科学规律。多数中国人一向存有正统观念,比较习惯于唯书、唯师、唯上,思维方式上存在着非此即彼的定势。因此习惯于灌输式、记录式、定论式教学方法,对西方教学方式感到陌生,甚至感到无所适从。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怕开口,怕出错,怕问老师,习惯了听老师讲解,在老师要求下学习,离开老师的指导,则不知道怎么干,干什么。在自学的过程中,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或主动利用各种条件解决问题。另外以往学生写作业、做卷子总有一个标准答案,而研究性学习没有标准答案,不能套用现成的公式,遇到问题要靠自己去想办法,实在比以往的学习难得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指导学习,引导学生向主动学习这一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努力。在教学中坚持“先学后教”,积极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也许学生一开始还没有完全明白这种学习的意义,但渐渐地会尝到研究性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学习乐趣,其实这正是培养科学家和研究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学生走上社会以后。需要面对的不是作业。而是大量没有答案的问题。因此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要比记住大量书本知识更重要。
(3)来自教师方面的困难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而我国大多数教师基本上自身就是旧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重结论性教学,习惯于对学生统一要求,而不善于个体指导,不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非易事。他们不容易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一旦把新的教学方法带进教学活动中,他们会发现教师不再占据绝对的权威地位,不再是以往“一言堂”的局面。他们会觉得很难控制学生。其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都起着指挥者的作用,方法得当。也完全能够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如何自主,教师都应对整个过程负责,保留以帮助、建议、确立新的学习目标等进行干预的权力。教师应向学生建议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并发现自己的需要。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点外,研究性学习还面临着其它一些困难,如教学资源问题,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需要有很好的教学条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校园网、现代化的图书馆等。然而目前不少学校硬件设施还比较简陋,资源匮乏,满足不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教学过程适应了新的世纪对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换言之,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产物,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人们不懈努力,这些问题终究会得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