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教师担任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是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关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关注学生成长、规划学业生涯、培养科研兴趣、申报科创项目、指导毕业论文、引导继续深造。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业导师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特点,针对性开展教育引导和专业培养。同时,指出明确角色定位、提升指导能力、规范考核监督机制是促进学业导师工作良性发展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专任教师;学业导师;本科生;实践模式
1引言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沣大学和剑桥大学,具有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个体优势特点,引起世界众多高校采用。我国于上世纪将导师制普遍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本世纪初导师制才陆续被应用于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为实现高校本科生“宽基础、强能力、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自2000年起部分高校开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自2013年开始实施,导师关注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教育过程中思想、生活和学习,关注学生成长、规划学业生涯、培养科研兴趣、申报科创项目、指导毕业论文、引导继续深造,实现最佳“导学”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其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实现更好的创业就业。
2学业导师的实践模式
2.1大一——坚定专业思想,规划学业生涯
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甚至因为专业调剂而产生负面情绪,学生状态涣散,动力不足。针对新生第一志愿率低、专业思想不稳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启动学业导师制。学院共有73名教师参与此项工作,他们通过开放实验室、研究生讨论、导师见面会等形式,或借助QQ、電话、短信及邮件等渠道与学生开展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取得良好效果。从2013级学生转专业情况来看,优秀学生转专业比率显著下降,转专业学生中班级排名前5的学生从2012级的21人减少为2013级的10人,并且班级排名前2名的学生均没有转出,说明学业导师制对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2.2大二——夯实专业基础,建设优良学风
大学二年级是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时期,促进优良院风、班风、学风的形成。一些课程由于专业性强、知识难度大使学生学习压力增大,甚至屡受挫败。例如,动物科技学院开设《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等课程难度大、挂科率高。学业导师根据学生困难对症下药,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在实际中针对问题耐心解答,并推荐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学业导师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以及自身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院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6项,比上年增长112%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为59.7%,比上一级增长8%重点课程挂科率同比减少。
2.3大三——挖掘个性特长、明确发展方向
大学三年级学生虽然通过前期积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对自身未来没有合理定位和明确规划。学业导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性格、专业等因素,进行自我剖析和明确定位。学业导师结合多方因素,将学生初步分为科研型与应用型两种,针对科研型学生着力培养其科学思考、科学分析、科学研究方法,逐步开展科学研究试验,寒暑假参与科研训练;应用型学生核心是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锻炼于实践、成长于生产,学业导师针对学生感兴趣专业方向,帮助学生投身于企业,开展寒暑假顶岗实习,使学生提前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和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4大四——引导继续深造、帮助就业创业
大学四年级是大学生人生中重要的一个十字路口,有的学生选择考研,有的学生出国深造,有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有的学生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选择自主创业。学业导师根据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档案,进行分类指导。对于科研型学生,学业导师在日常实验操作、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毕业设计实施等环节引导其继续深造。2013级3名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在就业创业上,学业导师利用个人资源和人脉,为学生介绍行业优秀企业,先后推荐学生到新希望六和、广东温室、禾丰集团等知名企业实习就业。
3几点建议
3.1合理定位学业导师角色
当代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是价值观塑造和专业技能培养。因而,学业导师职责:一是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引导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身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引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专业性,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在分析学生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结合团队科研项目及技术特长,安排具体、可行的科研任务给学生,并在各个环节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独自思考、创新、探索的精神。
3.2提升学业导师指导能力
当前,学业导师制度处于发展阶段,多数老师对自己工作重要性、工作内容不了解。学校可以按照学业导师工作职责建立培训制度,对担任学业导师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帮助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业指导水平。同时,让学业导师带领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担任助导,解决低年级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的疑问,在科技创新项目中给予帮助和支持。
3.3完善学业导师监督考核机制
学业导师制最大问题是疏于管理,缺乏考核监督制度。学院对学业导师工作的考核没有明确政策文件,学生对导师工作评价没有明确标准和专人组织,学生对导师工作存在的意见或建议没有畅通的反馈渠道。访谈中有导师谈到,学院在本科生导师工作上缺乏良好的监督考核机制,做与不做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导师们的工作基本上是无人监控、放任自流。因此,加强对学业导师工作的监督考核制度,是促进学业导师工作有效开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专任教师;学业导师;本科生;实践模式
1引言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沣大学和剑桥大学,具有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个体优势特点,引起世界众多高校采用。我国于上世纪将导师制普遍应用于研究生教育,本世纪初导师制才陆续被应用于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为实现高校本科生“宽基础、强能力、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自2000年起部分高校开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自2013年开始实施,导师关注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教育过程中思想、生活和学习,关注学生成长、规划学业生涯、培养科研兴趣、申报科创项目、指导毕业论文、引导继续深造,实现最佳“导学”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其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实现更好的创业就业。
2学业导师的实践模式
2.1大一——坚定专业思想,规划学业生涯
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甚至因为专业调剂而产生负面情绪,学生状态涣散,动力不足。针对新生第一志愿率低、专业思想不稳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启动学业导师制。学院共有73名教师参与此项工作,他们通过开放实验室、研究生讨论、导师见面会等形式,或借助QQ、電话、短信及邮件等渠道与学生开展交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取得良好效果。从2013级学生转专业情况来看,优秀学生转专业比率显著下降,转专业学生中班级排名前5的学生从2012级的21人减少为2013级的10人,并且班级排名前2名的学生均没有转出,说明学业导师制对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2.2大二——夯实专业基础,建设优良学风
大学二年级是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时期,促进优良院风、班风、学风的形成。一些课程由于专业性强、知识难度大使学生学习压力增大,甚至屡受挫败。例如,动物科技学院开设《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等课程难度大、挂科率高。学业导师根据学生困难对症下药,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在实际中针对问题耐心解答,并推荐参考资料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学业导师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以及自身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院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6项,比上年增长112%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为59.7%,比上一级增长8%重点课程挂科率同比减少。
2.3大三——挖掘个性特长、明确发展方向
大学三年级学生虽然通过前期积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对自身未来没有合理定位和明确规划。学业导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性格、专业等因素,进行自我剖析和明确定位。学业导师结合多方因素,将学生初步分为科研型与应用型两种,针对科研型学生着力培养其科学思考、科学分析、科学研究方法,逐步开展科学研究试验,寒暑假参与科研训练;应用型学生核心是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锻炼于实践、成长于生产,学业导师针对学生感兴趣专业方向,帮助学生投身于企业,开展寒暑假顶岗实习,使学生提前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和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4大四——引导继续深造、帮助就业创业
大学四年级是大学生人生中重要的一个十字路口,有的学生选择考研,有的学生出国深造,有的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有的学生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选择自主创业。学业导师根据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档案,进行分类指导。对于科研型学生,学业导师在日常实验操作、科技创新项目申报、毕业设计实施等环节引导其继续深造。2013级3名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在就业创业上,学业导师利用个人资源和人脉,为学生介绍行业优秀企业,先后推荐学生到新希望六和、广东温室、禾丰集团等知名企业实习就业。
3几点建议
3.1合理定位学业导师角色
当代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是价值观塑造和专业技能培养。因而,学业导师职责:一是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引导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身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引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专业性,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在分析学生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结合团队科研项目及技术特长,安排具体、可行的科研任务给学生,并在各个环节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独自思考、创新、探索的精神。
3.2提升学业导师指导能力
当前,学业导师制度处于发展阶段,多数老师对自己工作重要性、工作内容不了解。学校可以按照学业导师工作职责建立培训制度,对担任学业导师的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帮助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业指导水平。同时,让学业导师带领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担任助导,解决低年级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的疑问,在科技创新项目中给予帮助和支持。
3.3完善学业导师监督考核机制
学业导师制最大问题是疏于管理,缺乏考核监督制度。学院对学业导师工作的考核没有明确政策文件,学生对导师工作评价没有明确标准和专人组织,学生对导师工作存在的意见或建议没有畅通的反馈渠道。访谈中有导师谈到,学院在本科生导师工作上缺乏良好的监督考核机制,做与不做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导师们的工作基本上是无人监控、放任自流。因此,加强对学业导师工作的监督考核制度,是促进学业导师工作有效开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