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业任务的一种主观判断和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会受到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起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本文从体验成功、用同伴的成功经验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及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56-03
  学习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阶梯,也是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有效地学习,就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已有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1]。
  相比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来说也是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帮助中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尽快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应对新的挑战,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自我效能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2]。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上认为自己能力如何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是以班杜拉为代表的领域特殊性自我效能感,另一种则从一般水平上考察自我效能感[3]。学业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Academic Self-efficacy)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边玉芳[4]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业能力的信念,是一种主观判断。Schunk[5]将学业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在给定水平上能否成功完成给定学习任务的一种主观判断。朱晓斌、张莉渺和吴亮亮[6]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可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种。
  概括来说,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业任务的一种主观判断和预测。
  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已习得行为的表现[7]。而学业自我效能感则是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的关键影响因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根据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假设,人们在做出选择或决策时,倾向于利益最大化。因此当人们在面对一个选择时,会优先考虑更优价值的选项。但在真实的情境中,人们的选择并不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会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做出选择。例如,面对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进行抉择时,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个体会选择较难的任务,而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会选择较为容易的任务。
  自我效能感除了影响学生对于任务难易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行为方式的选择。学生一般都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行为方式,因为熟悉也意味着更加了解,自我效能感高,更有把握。
  第二,影响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困难,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影响学生行为的坚持性。
  第三,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当人们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某种任务时,内在的自信心水平就会很高,而且会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这种乐观的心态会对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消极悲观。因此提高中学生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健康的情绪,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重要。
  二、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研究指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起会影响自我效能感,那么相应地,也会对学业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8]。
  第一,直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直接经验主要是指学习者自身的成功或是失败经验。
  例如,中学生在过往的学习经历中,曾经考取过较好的成绩或是获得过老师的嘉奖,这就是一种成功的经验,这种成功的个体经验会提高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在過往的学习经历中成绩总是排名靠后,或是没有得到过同学的欣赏或老师的表扬,这就是一种失败的经验,这种失败的个体经验会导致学业自我效能感降低。
  第二,间接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间接经验也可称为观察学习,强调个体对于结果效能的期望会受到观察他人学习结果的影响[5]。人们对于自己的效能期望可能来源于同伴或是榜样的力量,即由观察他人而获得一种个体经验。
  例如,在一次朗诵比赛中,李明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那么对于同班其他学生来说,就是一次间接经验,也会以此激励自己。
  这种对于他人行为结果的观察学习,也会受到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相似性的影响。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某学生认为李明本身能力很高,在班级中名列前茅,而自己在班级中排名很低,那么李明的成功经历将不会影响该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某学生认为自己和李明在学习中差距并不大,那么李明的成功经历就会极大地鼓舞该学生,成为他的间接经验,有助于提升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第三,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言语劝说指借助语言这一媒介,通过真实的事件(事件可以来自学生本身或与该生存在一定联系的他人经历)去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这一影响会受到事件的真实性及可信度的影响。
  第四,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个体自身的情绪唤醒程度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在相关研究中发现,激动或是激烈的情绪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对中学生提升学习自我效能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9]。   第五,归因方式。成功或是失败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会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
  例如,某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和排名,如果该学生将这一结果归因于考试范围超纲等外在的因素,那么将不会影响到该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但是,如果该学生将这一结果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对自我能力的否定,降低学业自我效能感。
  另外,在关于学习结果的归因上,要注意“努力”這个可控的内在因素对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例如,当某个学生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努力这个因素,可能不会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但是如果该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自身努力的最大限度,这时就会损害其学业自我效能感。
  四、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1.体验成功。教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学生能够通过该优点树立自信,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并扩展到其他方面。这也体现了普雷马克原则。
  例如,教师发现某学生在朗读方面表现很好,那么可以就此鼓励该学生多参加相关的活动或比赛,建立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并将这种肯定扩展到其他学习科目中。
  2.用同伴的成功经验激励学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学校及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现其他学生的成功经验,使个体间接获得一种成功经验。据此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功。
  因此,学校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使学生将他人的成功经验代入到自身经验当中,以此激励自己[10]。
  3.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情绪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一点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会对学习产生自信,并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学习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因此面对学习时,往往会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而这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优异的成绩又会带来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体验,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种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稳定的情绪会形成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或是生活中,再面临困难或挫折时,都敢于面对。
  4.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归因是指人们对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维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要培养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内在、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或能力(内在、稳定的、可控的因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我们要避免形成习得性无助。一旦中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况,便会放弃努力。
  此外,自我效能感本身也是一种动机类型。学生要想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成绩,仅仅依靠外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让学生自己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才是持续发展的良策。
  参考文献
  [1]Schunk D H. Learning theories: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M].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2004.
  [2]Bandura. Regulation of cognitive processes through perceived self-efficac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9,25(1):729-735.
  [3]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般的还是针对特殊领域的?[J].心理科学,2006,29(5):1275-1277.
  [4]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2004,27 (5):1218 -1222.
  [5]Schunk D H.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89 ,1(2):173-208.
  [6]朱晓斌,张莉渺,吴亮亮.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业社会比较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 ( 2 ):255-258.
  [7]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8]蔡晨,李晶. 社交网络表现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1):9-11.
  [9]Schwarzer R,Mueller J,Greenglass E. 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 efficacy on the internet:data collection in cyberspace[J].Anxiety,Stress and Copying,1999,12(3):145-161.
  [9]徐先彩. 班级环境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对高中生学业情绪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7):9-13.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河南省安阳幼儿师范学校位于七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东北隅的洹水之滨。殷商古韵、洹水悠然,赋予了这所花园般的幼儿师范学校以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浓郁的人文精神。近年来,安阳幼师在王保林校长的带领下,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人格、帮助教师营造职业幸福、建设幸福和谐平安校园的新境界、新途径、新方法。在弘扬“幼师精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研究,坚持以“人”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提 要:朝鲜时代与明清两朝都是在16世纪即明朝嘉靖、朝鲜明宗年间大规模普及乡约的,随后明朝出现族规,朝鲜产生族契。乡约的普及与族契的产生,造成宗族乡约化。族会思想与实践即族会普及化,也促使族契的出现与宗族凝聚力的加强。族契与族规有很多共同点,族契实为族规。朝鲜祠祭似乎不发达,祭祖主要是在祖墓,因此墓祭兴盛,族契多是通过墓祭祖先进行族会。朝鲜族契也有大量关于婚丧方面的要求,一般属于互助,不同于明朝族
贺霓,小学高级教师,四川省交响乐团附属小學(原成都市华林小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全国文明标兵、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成华区优秀共产党员、成华区优秀教师。  她从教28年,从一名音乐教师到四川省交响乐团附属小学校长,始终站在教育教学一线,带领全校教师改革课堂教学,参与课题研究。其中心育课题“基于小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陪伴课程建构与实践研究”“教育戏剧在德育课程中的整合研究”成果突
〔摘要〕韩国首尔市于2015年起每年推出《保健教育及学生健康增进计划》,该计划包括致力于终身健康的保健教育系统和保健教育支援体系两大部分。本文以2017年新推出的《保健教育及学生健康增进计划》为例,介绍了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推进方向,并从重视青少年正確的性价值观的树立,加强学生精神健康管理与预防、重视应急患者的急救及关注保健教师专业发展四个方面分析了该计划的特点,以期为我国保健教育与学生健康促进工作
〔关键词〕家庭教育;情感;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1-0076-03  最近我接待了一些来访者,他们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是,在咨询过程中,在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上,却出现了一致的答案:“你从小在谁身边长大?”“父母呀。”“你跟父母的关系怎么样?”“还好吧。”“你小的时候,关于母亲(父亲),最温暖的记忆是什么?”“没有。”  
〔关键词〕过度倾诉;元认知干预技术;新潜意识观  一、问题提出  如何排解心中的苦闷或伤痛?在元认知干预技术普遍应用以前,无论是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还是从心理调适方法的角度,都会提倡找个合适的人来倾诉一下。在适当条件下的适当倾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调适消极情绪的作用。当接受倾诉者本身的特征导致倾诉者在倾诉时的消极情绪变成积极情绪的情况下,这种倾诉有治疗消极情绪的作用。例如,一名男大学生在苦闷时,一见到热
〔摘要〕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生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而各学校也在试行校本生涯教育。本文是基于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以本地(广东省佛山市)经济、文化特色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培养怀有浓厚的爱国情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校本生涯教育的整体思路与内容框架。内容框架是将佛山本地岭南文化、制造业发展、科技运用作为生涯教育的案例资源,
〔摘要〕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学校、教师、父母以及学生本人十分关注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家庭教育的效果、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对个体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环境因素、智力因素、个体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诸多因素。本研究从心理卫生和健全人格培养的角度,以普通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成绩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相互之间的关系,验证三个变量
〔摘要〕一个12岁的女孩因持续失眠并多次出现幻听,且有服药经历,被带到心理辅导室。经过多次会谈,咨询师采用放松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并调动班主任、家庭资源等,最终帮助其消除幻听,改善睡眠,摆脱药物,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留守儿童;初中生;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7-0049-03  一、个案背景  怡怡(化名
〔关键词〕阿德勒;家庭教育;启示;合作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过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可是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如父母所愿。总有一些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入错误之途,以至自己过着不幸的生活,也给他人带来不幸。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呢?从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我们也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自卑与超越》是他的代表作。在书中,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