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执照吊销后如何主张权益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吊销营业执照致使自己原有合法权益有难以维护,如果外商投资企业仍想维持其存在,则可以独立法人身份或其清算主体直接申报债权或提起确权之诉;如果没有继续保留企业法人资格的意愿,则最好尽快进入清算程序,成立清算组织并以清算组织的名义为主体来行使权利与维护权益。
  A是一家美国的外商投资集团(下称“A集团”),在中国境内投资了B、C、D三家公司,其中B公司对中国境内的E公司拥有上千万元人民币的债权。但是B公司已三年未参加年检,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在此之后,E公司因资不抵债被责令停业整顿并因此成立了E公司清算组(下称“E清算组”),依照法定程序通知了各债权人限期申报债权。
  于是问题便出来了,B公司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下称“营业执照”)后是否还能继续保留其法人资格,即B公司对E公司的债权如何进行主张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本案现在面临的焦点为 B公司是否仍具备法人资格,能否以其自己的名义向E清算组主张债权。
  
  法院:“吊销≠注销”
  
  依据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发生的阶段可划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发生在公司清算完结后,不申请注销公司登记的,公司登记机关吊销其公司的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二是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尚未进行清算,通常是公司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如本案中B公司三年未年检等。对于第一种情况并无争议,因为只有当B公司的法人资格继续存在,才可能以公司自身的名义向E清算组要求确认并行使其债权。而对于后一种情况下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由于公司并未清算,其法人资格是否存在却存在较大争议。
  在中国,法院对此问题的倾向是:企业法人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注销登记前,受到的只是一种行政处罚;丧失的也仅仅是从事经营活动的资格,其法人主体资格依然存续,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或以其清算主体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依法主张权利和承担义务。法院上述观点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在《关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后其民事诉讼地位如何确定的函》(法经[2000]24号)中,对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答复是:“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国家工商行政法规对违法的企业做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因此,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被注销登记前,该企业法人仍应视为存续,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 从中可以看到,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吊销营业执照只是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还必须经过清算与注销登记才算是消灭了法人资格,否则仍然被视为独立的法人而存在。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提出:“无论在企业歇业、被撤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情形中,如果存在多个清算主体,均应成为共同诉讼主体。” 清算主体的作用是清理被清算企业的债权债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可见,这里的观点也是倾向于认同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之法人资格仍然存在。
  2001年10月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关于企业下落不明、歇业、撤销、被吊销执照、注销后诉讼主体及民事责任承担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中表达了与最高人民法院相同的意见,但其表述更为明确:“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对违法的企业法人做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注销登记之前,虽然丧失经营资格,但其法人资格仍然存续。”
  
  工商机关:“吊销=注销”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观点与法院相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营业执照被吊销,是区别于注销登记的另外一种企业法人资格消灭方式,其消灭的不仅仅是企业法人的经营资格,也包括企业法人的法人资格。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上述观点主要体现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法人资格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2002]第106号)(下称“《工商总局答复》”)中。
  《工商总局答复》规定:“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企业法人凭证,申请人经登记主管机关依法核准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因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登记主管机关吊销,企业法人资格随之消亡。”《工商总局答复》还认为,“吊销营业执照、注销登记是企业法人资格消亡的两种方式,两者的法律后果均导致企业法人资格消亡……吊销营业执照是登记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法人违反规定实施的一种行政处罚,对企业法人而言,吊销营业执照就意味着其法人资格被强行剥夺,法人资格也被随之消亡,并由登记主管机关在企业登记档案上予以载明,不需要被吊销执照的企业法人再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国际惯例:“吊销≠注销”
  
  清算完毕并注销是公司法人终止的完成过程,吊销营业执照是公司解散的原因而非终止的结果,吊销营业执照导致法人必须依照行政命令解散,解散中的法人继续存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立法之通论。一是以美国为代表,明确规定公司因行政命令解散后,公司在结业及清算事务内继续存在,法人资格尚未丧失,但行为能力受限制。二是以德、法、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日本立法对解散的公司,至清算终结止,在清算的必要范围之内,视为存续。
  
  中国法律如何规定?
  
  面对现实中的案例,于理有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法可依。不管是法院还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其观点和做法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为此,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从现有相关法律规定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只是法人资格消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取消的只是企业经营资格,而不是企业的法人资格即其民事主体资格。因此案例中的B公司仍可以其自身名义或/和其清算主体的名义主张相关权利与承担相关的义务。
  笔者上述观点的主要法律依据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民法通则》第40条规定:“法人终止,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 这规定了清算是企业法人终止的不可逾越的一步。《民法通则》第46条规定:“企业法人终止,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其中只说到注销登记并公告是企业法人终止必须要走的一步,并没有提到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可以成为另外的替换方式。
  从《民法通则》第40条和《民法通则》第46条可以看到,企业法人要终止其法人资格,必须经过清算和注销这两个步骤,除此而外没有别的可选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与此是一致的,这也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与做法。
  其次是企业登记法规的有关规定。《工商总局答复》所引用的法规依据是《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3条、《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3条与《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25条。
  要正确全面理解企业登记法规的内容,就有必要从国家关于民事主体的法律规定进行把握。如果把企业登记法规的有关规定理解为,企业只要被吊销营业执照,未经清算和注销程序就丧失法人资格,将不仅与《民法通则》的关于民事主体的有关规定不符,而且将导致《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与《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
  “吊销营业执照就可以取消法人资格”,是对企业登记法规的错误理解。《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都只能够说明领取营业执照是企业取得法人资格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及营业执照的重要性与作用,但并没有规定取得营业执照就可以涵盖整个法人资格的取得程序,更未规定吊销营业执照就可以取消法人资格。一句话,吊销营业执照没有完成企业法人资格的注销与终止,企业法人的法人主体资格依然存在。
  
  如何主张权益?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中国现行有关法律规定,我们认为:B公司虽然被吊销营业执照,但只是丧失了经营资格,其法人资格依然存在。至于B公司参加E公司债权登记事宜,我们建议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如下五个具体步骤主张有关权益:
  第一步,直接申报债权。B公司可以先以工商营业执照正本或副本及其他有关材料向E清算组申报债权。
  第二步,反映情况。如果E清算组以未年检为由对申报不予接受,B公司可以向E清算组的上级主管机构反映情况,争取理解并办妥债权登记。
  第三步,补办年检。如果其上级主管机构仍然不予接受,则可以依法向工商局申请补办年检,或者请求其开具有关证明。
  第四步,通过清算程序主张权利。B公司以其清算主体A公司的名义向E清算组申报或主张债权; B公司也可以依据《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尽快成立清算组,进入清算程序,由清算组向E清算组申报和主张债权。
  第五步,提起确权之诉。如果E清算组对以上步骤和方法均不予配合,或者在申报截止日之前债权申报与登记工作无法完成,则应该在截止日之前以B公司或/和其清算主体为原告,以E清算组为被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要求确认债权的诉讼。
  现实中类似于A外国投资集团的例子有很多,其共同的难题就是当其投资的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如何去维护原有的合法债权。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从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可以得出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之法人资格继续存续的结论,但并没有一纸直接、明确的规定,有的只是一些相对间接的条文。这虽然对于我们的论证没有太大影响,可是却会大大影响实际案例操作中的可行性与效率。
  所以,当外商投资公司因为被吊销营业执照而致使维护自己原有合法权益有困难时,总的来说有两种选择:如果外商投资企业仍然想继续维持其存在,则可以以独立法人身份或其清算主体直接申报债权或提起确权之诉;如果没有继续保留企业法人资格的意愿,则最好尽快进入清算程序,成立清算组织并以清算组织的名义为主体来行使权利与维护权益。
其他文献
富人们如何管理自己的钱包?他们现在更愿意为哪些品牌或是产品掏钱?准确把握高收入人群的财富流向,也许就意味着抓到了商场制胜的先机。  谁是中国的高收入群体?    你的个人年收入是否超过20万?  你是否拥有价值在20万以上的私人轿车?  你拥有的私人住宅价值是否在100万(北京、上海、广州)以上或70万以上(沈阳、成都)、或50万以上(武汉、西安)?  你是否拥有至少一张高尔夫球俱乐部会员卡?  
期刊
“我从投资失败中得出的一个经验是只有建立在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才是稳固的。所以,我与合作伙伴都是从朋友做起。”而善借他人的智慧是刘增铭领导的LCL成长为国际化公司的缘由之一。  “只要是装饰中需要的产业,我都全心去做。”马来西亚LCL集团总裁刘增铭的这句话,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LCL能成为马来西亚规模最大的室内装修及材料供应集团和大马最早上市的装饰公司之一。在他投资中国的“前哨”——槟城小馆里,这
期刊
港人热盼的“北水南调”,尽管是一个有利于香港与内地的互惠方案,但未来内地落实QDII,必定要循序渐进。因为北京除了会考虑QDII对内地经济融入国际的正面意义外,自不会不深入考虑对内地资本市场造成的负面冲击,至于对香港市场造成扭曲现象的负面效应,同样不能不谨慎思量。  香港近几年的七月前后,国企 (H)股总会出现异动,原因很简单--市场憧憬内地的QDII出台,冀望大量的“北水”能够获准“南调”。  
期刊
内地出现了一批喜欢享受私人服务的“小私”一族,他们聘请私人健康顾问、私人律师、私人保姆、私人理财顾问等来完善自己的生活;由此,为私人提供贴身服务的专业人士开始走俏,身价也水涨船高。  北京艺鸿技术有限公司的张放因为在几年前目睹了一个好友病倒的过程,感受到“病不是一朝一夕得的”这个道理,随即在亲友的介绍下,加入了一家健康顾问中心,聘请了私人健康顾问。虽然花费不菲,但是周到的服务和丰富的咨询令他觉得很
期刊
尽管中国已经在重修企业破产法,但是目前,内地不同性质企业的破产仍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依据。对于破产企业的债权人而言,维护权益一要明确债务企业的破产具体适用哪一程序,二要积极申报债权并对不符合要求的债权主张提出异议,三要充分借助法律武器取回属于自己的财产并防止破产财产被非真正权利人取回。    破产引发债权争议    企业破产,总会留下一大堆复杂难缠的“身后事”;而几乎每一宗企业破产案例中,都少不了债
期刊
公司离不开合同,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避免合同纠纷呢?律师通过分析一个案例给出了建议。    股权转让合同起纠纷    1992年9月9日中国A公司与澳门B公司签订了转让中国C公司部分股权的合同(以下简称“股权转让合同”或“合同”)。股权转让合同的主要内容如下:  A公司将其持有的C公司7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B公司,股权转让款共800万元人民币。在合同签订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B公
期刊
田岛俊雄,197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农业经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79年4月任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综合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6月获东京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84年4月任东京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1985年9月至1987年9月,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1995年月至今任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1997年4月获日本农业经济学会学术
期刊
市政公用行业囊括了城市供水节水、燃气热力、市政设施、公共客运、园林、市容和环卫等方方面面,有人估计,仅中国公用水市场的规模就不下6000亿元人民币,而整个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蛋糕之大,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当这个长期被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稍有松动迹象时,便有大批外资和民营资本试图进入,近两年更是掀起了投资的热潮。  然而,风险始终与收益相伴。市政公用事业关乎民生的特殊性,使政策成为外资和民间资本介入这
期刊
每逢美国大选之时,拿中国开刀,都是民主、共和两党省事省力的惯用招数,今年这个话题将聚焦于“中国制造”剧增对美国就业机会的冲击。不过中美贸易不会因此受到多大影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到11月总统大选之前,美国经济到底有多大起色?  美国总统大选年,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中国“经济威胁论”重新抬头。  最新的两起事件是:美国首次针对中国向世贸组织提起申诉,指控中国对国内半导体企业实施的退税政策
期刊
邛崃市政府客观上创造了一个适宜民营企业投资的政策环境,率先拆除樊篱,成就了瑞云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  邛崃,一个四川成都的远郊县,最近却成为政府与学者关注的焦点。因为在邛崃正发生着一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情:一家当地的民营企业——瑞云集团正在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造和经营着一个邛崃新城。  这一项目的运作,引起了中央决策部门的关注。据有关人士透露,2004年3月底,建设部会同有关人员前往当地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