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建筑火灾问题日趋严重,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建筑消防设计是建筑消防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建筑消防设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建筑消防加压设备很难匹配、消防泵泄压装置安置不合理等。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现阶段建筑消防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建筑消防布局、火灾警报系统、消防电源、防火卷帘等方面,以提高建筑消防效果,希望为建筑消防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建筑;消防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领域的消防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关于建筑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文章探讨分析了建筑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民用建筑和高层建筑设计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建筑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设计人员对国家规范和一些设计标准的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容易导致疏散走道、前室、楼梯间、避难层及合用前室等消防场所的设计出现缺陷,埋下火灾隐患。
1、难以找到匹配的消防加压泵类型
消防加压泵的选择要能够满足扬程与流量两方面需要,科学计算表明,消防流量的数值为每秒20升时,消防泵至少要保障一百零五米的扬程。一般来说,由于设计存在区别,故而找到与设计相符的水泵一般较难,主要的现象表现为水泵的扬程与压力之间不匹配,这时,可以通过切削水泵叶轮的方式满足扬程需要。
2、一些消防泵没有安置泄压装置
消防泵运转过程中,市政管道造成的压力一般是不稳定的,这就给消防管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扬程偏大往往会增加这种压力的作用力,对消防管网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此时,需要在出水管道中安装泄压阀。这会帮助消防管道在所受压力超过设定压力时自动泄压,主要是通过泄压阀的自动开启、自动防水过程来防止管网的超压。泄压阀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当管道中消防用水增加时,管网的压力也在变小,当压力值小于设定值时,泄压阀会自主关闭,这种方便的设置对于调节管网压力来说十分便利。
3、双阀双口出的消火栓及间距
随着单阀双出口的消火栓渐渐不能满足建筑的需要,双阀双出口的消火栓逐渐变成了人们在建筑设计中的最爱,因为它能够完全克服单阀双出口的消火栓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在18层以下,每层的户数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小于650平方米的高层塔式住宅中,如果没有走道或是走道的长度小于5米,而且能够保证每一层的任何部位都能有两股水柱共同到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消防电梯的前室设置带有消防卷盘的双阀双出口的消火栓与一个消防竖管来满足消防需求。
二、建筑消防设计建议
1、平面布局应更具合理性
现代的住宅建筑比较讲究对小区环境的设计,比如流水、小桥、绿化和假山等园林设计往往被大量运用,但一些景观的设计如果没有经过恰当处理往往会对火灾发生时的消防车道及云梯车的登高造成不利影响。故而,在对小区总体平面进行建设布局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高层建筑长边沿着小区边缘布置,以便能够充分利用附近市政道路,即使发生火灾,消防车不必进入小区就能开展灭火工作和人员的救援。这种情况下,小区内最少要设计一条消防车道,对于小区土建成本的节约也有益处。同时,对于住宅之间的间距,要能够尽量满足防火的建筑,如果难以实现,也要将相邻的墙体设计成没有阳台也没有窗的防火墙。
2、消防水池的设计
由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不设置消防水池的情况规定较为严格,故而一般的建筑中都会设有消防水池,如,池州市的消防水池大约占用了一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不仅增加投资,而且也会因为长期不用而造成水污染。对此,可以采用一些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设计时增强整体规划的意识,如果临近建筑都需建设消防水池时,可以建造共用消防水池,由水池所在建筑进行管理,其他几家出资进行建设。其次,当条件不允许修建水池时,可以采用在建筑物合理位置布置室外的消火栓及水泵接合器的方式加大对屋顶水箱的储水。当火灾发生时,大功率的消防车可以从消火栓中取水,同时利用水泵的接合器进行加压供水。第三,可以在住宅的中心位置进行加压泵房的设置,从市政的管网中取水,这种措施适用于市政管网允许抽水的情况。第四,可以在设计时利用小区喷泉、泳池等室外储水设备,当火灾发生时,通过过滤后作为消防用水。
3、市内的消火栓设计
住宅的建筑设计一般为了节约建筑的公摊面积且更易销售的目的,对公共走道的设计往往采用越短越好的原则,短的有一二米,长的也不会超过十米。目前,室内消火栓一般都会配有十九米的水枪和二十米的水带,压力一般在零点一至零点五一兆帕之间。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受正规训练的住户难以在短走道内将二十米长水带理顺并接好。对此,可以通过设置消防水喉的方式进行改善,当火灾发生时,住户仅仅通过开启消防水喉的方式就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对初期火灾险情进行控制。
4、關于火灾警报系统
据火灾资料统计,建筑火灾中烟气致人死亡的比例约高达80%。火灾警报系统往往采用感烟型的探测器,设置于走道、电梯厅及楼梯等部位,不过实际效果往往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烟气从户内到达探测器,要穿过密闭性较佳的分户门,所需时间较长,无法在火灾发生的早期及时发现险情。对此,可以考虑将烟感的探测器安装在建筑中的客厅与厨房等能够较早探测到火灾的部位。还可以在设计时结合楼宇的智能化等设计方式进行通盘考虑,将火灾探测器与手动的报警按等一些传感器件很好地纳入智能化的系统中,进行统一设置和管理。厨房烟感探测器安装设计。
5、合理控制消防电源与电梯的迫降环节
我国的消防工程往往倾向于对非消防类电源与电梯实行联动控制。火警发生时,大多数单位担心测探器误动作会导致电梯突然迫降,或者其他一些设备的不当动作会在单位内制造紧张气氛和恐慌,因此不愿将联动设备调成自动模式。故而,处于手动控制模式下的联动设备难以切实发挥自动功效,达到理想效果。但发火灾时,对于非消防电源的切断以及使电梯在首层迫降是十分必要的。故而,应将电梯迫降与非消防电源的切断设置为手动控制。比如,对非消防电源的切断,可以将其控制于着火楼层或防火区,当局部发生火灾时,不需要把整栋建筑物非消防类的电源全部关闭,关闭电源的方式可以为手动式。在火灾发生的时候,优先对断火点楼层非消防类电源进行切断,及时组织好人员的疏散活动,同时,根据火灾蔓延的方向,依次对其他区域的非消防类电源进行切断。至于消防电梯的迫降问题,可通过不同途径来实现电梯迫降的合理控制。其一,电梯前室是个安置烟感探测器的好地方,安置后可设置为联动式。其二,将电梯的显示与控制系统设置为直接连接,强制电梯下降时停于首层。这些操作的对象包括建筑中除扶梯外的全部电梯。
三、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消防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优化建筑消防设计,提高建筑消防功能,将火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笔者对消防设计进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要点:建筑消防设计要与住宅建筑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以便于消防车辆的进出,提高救援效率,尽可能减少火灾损失。充分利用建筑周围的外储水设备,建立规范合理的消防水池,为建筑消防用水提供重要水源。住户应该充分利用消防水喉,对建筑初期火灾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火灾的蔓延,以减轻火灾程度。优化火灾警报系统,安置火灾探测器,及时发现火灾,有利于人们及时撤离火灾现场,减少人员伤亡。对建筑消防电源和电梯迫降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以减轻人们的恐慌,有序地撤离火灾现场。合理应用防火卷帘进行防火分隔,以起到防火和隔热的效果,减少火灾损失。
参考文献:
[1]何江涛.程华成.浅析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中国房地产业出版社.2011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
【关键词】 建筑;消防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领域的消防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关于建筑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文章探讨分析了建筑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民用建筑和高层建筑设计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建筑消防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设计人员对国家规范和一些设计标准的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容易导致疏散走道、前室、楼梯间、避难层及合用前室等消防场所的设计出现缺陷,埋下火灾隐患。
1、难以找到匹配的消防加压泵类型
消防加压泵的选择要能够满足扬程与流量两方面需要,科学计算表明,消防流量的数值为每秒20升时,消防泵至少要保障一百零五米的扬程。一般来说,由于设计存在区别,故而找到与设计相符的水泵一般较难,主要的现象表现为水泵的扬程与压力之间不匹配,这时,可以通过切削水泵叶轮的方式满足扬程需要。
2、一些消防泵没有安置泄压装置
消防泵运转过程中,市政管道造成的压力一般是不稳定的,这就给消防管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扬程偏大往往会增加这种压力的作用力,对消防管网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此时,需要在出水管道中安装泄压阀。这会帮助消防管道在所受压力超过设定压力时自动泄压,主要是通过泄压阀的自动开启、自动防水过程来防止管网的超压。泄压阀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当管道中消防用水增加时,管网的压力也在变小,当压力值小于设定值时,泄压阀会自主关闭,这种方便的设置对于调节管网压力来说十分便利。
3、双阀双口出的消火栓及间距
随着单阀双出口的消火栓渐渐不能满足建筑的需要,双阀双出口的消火栓逐渐变成了人们在建筑设计中的最爱,因为它能够完全克服单阀双出口的消火栓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在18层以下,每层的户数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小于650平方米的高层塔式住宅中,如果没有走道或是走道的长度小于5米,而且能够保证每一层的任何部位都能有两股水柱共同到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消防电梯的前室设置带有消防卷盘的双阀双出口的消火栓与一个消防竖管来满足消防需求。
二、建筑消防设计建议
1、平面布局应更具合理性
现代的住宅建筑比较讲究对小区环境的设计,比如流水、小桥、绿化和假山等园林设计往往被大量运用,但一些景观的设计如果没有经过恰当处理往往会对火灾发生时的消防车道及云梯车的登高造成不利影响。故而,在对小区总体平面进行建设布局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高层建筑长边沿着小区边缘布置,以便能够充分利用附近市政道路,即使发生火灾,消防车不必进入小区就能开展灭火工作和人员的救援。这种情况下,小区内最少要设计一条消防车道,对于小区土建成本的节约也有益处。同时,对于住宅之间的间距,要能够尽量满足防火的建筑,如果难以实现,也要将相邻的墙体设计成没有阳台也没有窗的防火墙。
2、消防水池的设计
由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不设置消防水池的情况规定较为严格,故而一般的建筑中都会设有消防水池,如,池州市的消防水池大约占用了一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不仅增加投资,而且也会因为长期不用而造成水污染。对此,可以采用一些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设计时增强整体规划的意识,如果临近建筑都需建设消防水池时,可以建造共用消防水池,由水池所在建筑进行管理,其他几家出资进行建设。其次,当条件不允许修建水池时,可以采用在建筑物合理位置布置室外的消火栓及水泵接合器的方式加大对屋顶水箱的储水。当火灾发生时,大功率的消防车可以从消火栓中取水,同时利用水泵的接合器进行加压供水。第三,可以在住宅的中心位置进行加压泵房的设置,从市政的管网中取水,这种措施适用于市政管网允许抽水的情况。第四,可以在设计时利用小区喷泉、泳池等室外储水设备,当火灾发生时,通过过滤后作为消防用水。
3、市内的消火栓设计
住宅的建筑设计一般为了节约建筑的公摊面积且更易销售的目的,对公共走道的设计往往采用越短越好的原则,短的有一二米,长的也不会超过十米。目前,室内消火栓一般都会配有十九米的水枪和二十米的水带,压力一般在零点一至零点五一兆帕之间。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受正规训练的住户难以在短走道内将二十米长水带理顺并接好。对此,可以通过设置消防水喉的方式进行改善,当火灾发生时,住户仅仅通过开启消防水喉的方式就能够迅速而有效地对初期火灾险情进行控制。
4、關于火灾警报系统
据火灾资料统计,建筑火灾中烟气致人死亡的比例约高达80%。火灾警报系统往往采用感烟型的探测器,设置于走道、电梯厅及楼梯等部位,不过实际效果往往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烟气从户内到达探测器,要穿过密闭性较佳的分户门,所需时间较长,无法在火灾发生的早期及时发现险情。对此,可以考虑将烟感的探测器安装在建筑中的客厅与厨房等能够较早探测到火灾的部位。还可以在设计时结合楼宇的智能化等设计方式进行通盘考虑,将火灾探测器与手动的报警按等一些传感器件很好地纳入智能化的系统中,进行统一设置和管理。厨房烟感探测器安装设计。
5、合理控制消防电源与电梯的迫降环节
我国的消防工程往往倾向于对非消防类电源与电梯实行联动控制。火警发生时,大多数单位担心测探器误动作会导致电梯突然迫降,或者其他一些设备的不当动作会在单位内制造紧张气氛和恐慌,因此不愿将联动设备调成自动模式。故而,处于手动控制模式下的联动设备难以切实发挥自动功效,达到理想效果。但发火灾时,对于非消防电源的切断以及使电梯在首层迫降是十分必要的。故而,应将电梯迫降与非消防电源的切断设置为手动控制。比如,对非消防电源的切断,可以将其控制于着火楼层或防火区,当局部发生火灾时,不需要把整栋建筑物非消防类的电源全部关闭,关闭电源的方式可以为手动式。在火灾发生的时候,优先对断火点楼层非消防类电源进行切断,及时组织好人员的疏散活动,同时,根据火灾蔓延的方向,依次对其他区域的非消防类电源进行切断。至于消防电梯的迫降问题,可通过不同途径来实现电梯迫降的合理控制。其一,电梯前室是个安置烟感探测器的好地方,安置后可设置为联动式。其二,将电梯的显示与控制系统设置为直接连接,强制电梯下降时停于首层。这些操作的对象包括建筑中除扶梯外的全部电梯。
三、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消防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优化建筑消防设计,提高建筑消防功能,将火灾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笔者对消防设计进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要点:建筑消防设计要与住宅建筑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以便于消防车辆的进出,提高救援效率,尽可能减少火灾损失。充分利用建筑周围的外储水设备,建立规范合理的消防水池,为建筑消防用水提供重要水源。住户应该充分利用消防水喉,对建筑初期火灾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火灾的蔓延,以减轻火灾程度。优化火灾警报系统,安置火灾探测器,及时发现火灾,有利于人们及时撤离火灾现场,减少人员伤亡。对建筑消防电源和电梯迫降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以减轻人们的恐慌,有序地撤离火灾现场。合理应用防火卷帘进行防火分隔,以起到防火和隔热的效果,减少火灾损失。
参考文献:
[1]何江涛.程华成.浅析高层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中国房地产业出版社.2011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