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血糖血脂干预对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转归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2月至2013年05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给予血糖和血脂干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该组血脂、血糖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该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均较治疗前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厚度和数量均显著小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糖血脂干预可逆转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血糖血脂 干预 糖尿病 颈动脉斑块 预后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35-02
对于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需要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近来有研究显示,强化血糖及血脂控制能缩小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1]。我院2012年02月至2013年05月对50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采用血糖、血脂强化干预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0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经多普勒超声或磁共振成像证实有颈动脉硬化斑块。无严重肝、肾、心等脏器并发症,无急性感染性疾病。排除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排除高血压、痛风、脑卒中、肝肾功能损害等疾病;排除肿瘤及风湿性心脏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5~70岁,平均58.5±14.5岁;病程2~16年,平均8.2±2.8年。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规范化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严格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强化血糖和血脂治疗。具体方案为:口服二甲双胍肠溶片0.25~0.5g,3次/d。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同时给予氟伐他汀(商品名来适可,40mg/片)以控制血脂,睡前口服,40mg/d,治疗时间4个月,治疗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根据血糖、血脂水平及时调整剂量。
1.3 评价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血糖指标有: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血脂指标有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探头频率为7.5MHz,对患者进行两侧颈动脉检查,指标包括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厚度和数量。
1.4 统计学处理。资料的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该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均较治疗前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厚度和数量均显著小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无严重不良反应,2例患者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3例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 讨论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容易引发各种血管病变,导致脑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糖尿病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伴有高血脂症患者的基础性治疗药物[2]。他汀类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使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小、斑块厚度变薄、斑块数量减少。因此,在强调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血脂干预也十分必要。氟伐他汀是一种全人工合成的他汀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调脂效果,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抑制血管壁及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氟伐他汀还可上调肝细胞LDLC受体密度,促进LDLC的清除,增加HDLC的含量[3]。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血糖血脂干预治疗在显著降低血糖的基础上,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脂,双管齐下,减少血糖、血脂紊乱带给患者的影响,重塑血管结构。综上所述,血糖血脂干预可逆转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转归,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苗国,程时杰.强化血糖血脂控制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2-133
[2] 许振坤,姚朱华,王佩显,等.氟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2,40(6):561-562
[3] 范琰,陈亚红,刘梅林,等.老年患者应用不同类型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3-5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2月至2013年05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给予血糖和血脂干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该组血脂、血糖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该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均较治疗前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厚度和数量均显著小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糖血脂干预可逆转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血糖血脂 干预 糖尿病 颈动脉斑块 预后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35-02
对于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需要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近来有研究显示,强化血糖及血脂控制能缩小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1]。我院2012年02月至2013年05月对50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采用血糖、血脂强化干预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0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经多普勒超声或磁共振成像证实有颈动脉硬化斑块。无严重肝、肾、心等脏器并发症,无急性感染性疾病。排除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排除高血压、痛风、脑卒中、肝肾功能损害等疾病;排除肿瘤及风湿性心脏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5~70岁,平均58.5±14.5岁;病程2~16年,平均8.2±2.8年。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规范化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严格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强化血糖和血脂治疗。具体方案为:口服二甲双胍肠溶片0.25~0.5g,3次/d。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同时给予氟伐他汀(商品名来适可,40mg/片)以控制血脂,睡前口服,40mg/d,治疗时间4个月,治疗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根据血糖、血脂水平及时调整剂量。
1.3 评价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血糖指标有: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血脂指标有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探头频率为7.5MHz,对患者进行两侧颈动脉检查,指标包括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厚度和数量。
1.4 统计学处理。资料的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该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均较治疗前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厚度和数量均显著小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无严重不良反应,2例患者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3例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 讨论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容易引发各种血管病变,导致脑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糖尿病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伴有高血脂症患者的基础性治疗药物[2]。他汀类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使患者颈动脉斑块变小、斑块厚度变薄、斑块数量减少。因此,在强调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血脂干预也十分必要。氟伐他汀是一种全人工合成的他汀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调脂效果,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抑制血管壁及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氟伐他汀还可上调肝细胞LDLC受体密度,促进LDLC的清除,增加HDLC的含量[3]。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血糖血脂干预治疗在显著降低血糖的基础上,还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脂,双管齐下,减少血糖、血脂紊乱带给患者的影响,重塑血管结构。综上所述,血糖血脂干预可逆转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转归,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苗国,程时杰.强化血糖血脂控制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2-133
[2] 许振坤,姚朱华,王佩显,等.氟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2,40(6):561-562
[3] 范琰,陈亚红,刘梅林,等.老年患者应用不同类型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