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家园林御翠草堂位于成都西郊,离江安河仅几百米远,园林很大,四周林木葱绿,置石、碑刻、枯木点缀其间,园林中心是一泓碧池,水池一侧有一间名曰“坐忘”的茶室,长条木桌与圆木椅子,似乎很是寻常。但仔细一看桌上的茶筒、茶杯、茶托、花瓶、笔筒、崖柏、笔镇、笔洗以及枯枝横木,乃至作为摆设的竹篮,均有银钩铁画的小楷分布其间。字随植物、石头的纹理而排布,字迹或稚或拙,笔锋细若蚊脚,宛如石头、植物上的点点苍苔,如果着意,你会欣赏书法的细腻与圆润;稍一走神,字体回到了深处,又与石头、植物浑然一体,了无痕迹。
私家园林御翠草堂位于成都西郊,离江安河仅几百米远,园林很大,四周林木葱绿,置石、碑刻、枯木点缀其间,园林中心是一泓碧池,水池一侧有一间名曰“坐忘”的茶室,长条木桌与圆木椅子,似乎很是寻常。但仔细一看桌上的茶筒、茶杯、茶托、花瓶、笔筒、崖柏、笔镇、笔洗以及枯枝横木,乃至作为摆设的竹篮,均有银钩铁画的小楷分布其间。字随植物、石头的纹理而排布,字迹或稚或拙,笔锋细若蚊脚,宛如石头、植物上的点点苍苔,如果着意,你会欣赏书法的细腻与圆润;稍一走神,字体回到了深处,又与石头、植物浑然一体,了无痕迹。
堂主是一身静气的霍晓先生。他悄无声息地进来,微笑点头:“这些枯枝横木,多是我从园林里捡回来的,稍加处理、点染,就是你现在所看到的。”他随手拿起一块树皮作品,上面有岩石的层层褶皱,很像是国画里“皴法”绘就的山形。“有一天我在园子里看到这块树皮,心思一动,用细砂纸打磨了半天,在上面用小楷抄写了一篇袁枚的文章。字随山势走,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石头的苔藓呢。呵呵……”霍晓不紧不慢地说。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住宅楼变成了一个个左邻右舍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方,邻里之间根本就不认识。而这显然不是我最后的生活追求和理想,所以当我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以后,我就产生了自己建造园林的心愿。因缘际会,2011年左右,我在西郊租赁了这片五十多亩的荒地30年。但当时不懂木石之理,价值四十多万元的楠木全部死光了,算是交了一笔学费。经过苦心经营,我的园林里现在也有二三百年树龄的桂花树。这里的一草一木就像我的儿女、我的亲人,园林渐渐成为我心中的家园。但问题是,仅仅拥有了一座园林而没有独具匠心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
“园林清供”与人文情怀
中国的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一直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代表,古代官宦多是文人出身,内心块垒拥堵,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个人能力的微不足道形成了巨大反差,他们以略带黑色幽默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志向做自我开解,陶渊明说“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从“独善其身”来讲,就得做清雅一点的事情,尤其是跟文化有关的事情,比如造园就是其中一件。
陶渊明归隐田园先后有过3处住所:上京、园田居、南村村舍。上京园林属于魏晋时期典型的田园风光园林。涉及上京景色及生活的诗篇有30首,可以说追求恬淡自然的陶渊明成就了山水田园式的上京园林,与此同时山水田园式的上京园林也成就了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
再比如唐人王维,官至宰相,却于晚年在终南山下建辋川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独善其身,怡情园林。他在园林建造上匠心独运,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辋川”成为了历代文人心醉神驰之地。
“文人荟萃的江南之地的江南园林,像极了园林艺术篇中的一首赋,千里之外,历来为中国皇帝提供避难之地的川西地区的川西园林则是一篇无韵散文。与江南园林相比,川西园林的先天不足在于:一是无深厚的人文资源;二是无精细工匠;三是川西园林有江湖气,造园主人的想法以直接、随意的方式表现出来,川西园林一如川西林盘。”霍晓先生毫不掩饰地指出了川西园林的不足之处。
在霍晓的理想中,一座园林就应该是一座文化空间,需要若干园林硬件去支撑这个园林精神:楼台、亭角、围墙等。古代园林的“园”字,上面是官帽式房子;中间的“口”字代表无水不成景,也就是园中水池;下面是树木;外面是围墙;园林必须要有这些东西才能叫中国园林。在一座成熟的园林空间里,硬件要求占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属于文化施为。而这三分之一的文化施为,就是霍晓率先在国内提出的“园林清供”美学观念。
所谓“清供”,古人是指厅室、文房中的各种小摆件,比如笔砚、古玩、插花、盆栽、奇石等等,供主人闲来把玩娱情。霍晓的清供概念里,不仅有文房古玩,还包括了园中的土地、天空、飞鸟、草木、池堰、小径,以及亭台楼阁和诗文书画,囊括了整个园林的物质世界与人文情怀。2013年夏季,霍晓完成《园林清供》一书。该书是一本成都园林的造园散记,讲述了一座充满赏心乐事的园子,以及园林主人的真实生活,霍晓亲自设计的版式借鉴了宣纸水墨,让人梦回江南,仿佛是在古代园林中清游。
中国园林与中国书法
霍晓亲自主导和参与了御翠草堂的规划、设计到筑造的全过程,园子里小到每一个环境的布置,大到楼阁名称和各处对联,都是霍晓筹划的,所以这个园林就带有主人的性格色彩,霍晓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熟悉这里的花木世界,而与御翠草堂的朝夕相伴,也为霍晓打开了另外一个书法天地。评论家吴永强指出:“在御翠草堂中,连接时间和空间的动力因素,是人,是行动,是造园者和园子主人体用不二的创作与生活。霍晓名之为‘有主之园’,可谓一语道破,引我们触到‘园林清供’的秘密。”
每次外出,霍晓都往各地园子里跑。而无论走进哪一个园子,总会发现园林的安静、缓慢,于是心马上就安静下来,这渐渐生养出霍晓对书法小楷的感知。传统小楷就是抄写经书,强调个人修行功课,缺失书写情绪功能。经长年累月园林的浸润,使霍晓意识到可以将小楷的单个字体作为画笔的笔触去组合、拼接、抒发情绪,形成造型让其获得展示功能。 在不动用放大镜的情况下,一般人的正常视力可以辨识字体的大小在直径2毫米左右,2—5毫米的小楷,能让纸上的画面更有空间感。霍晓把造园心得融入小楷练习中,发现书写载体被扩展得非常大,再小的东西都能写。比如在枯枝上,在树皮上、在石头上……这些寄托了霍晓对园林的碎片式记忆的书法作品,被霍晓类比为园林里面无处不在的苔藓,而逐渐自成体系的书法小楷,也犹如园子里变化生长的苔藓,不断生长变化,被称之为“苔藓体”,苔藓是拒绝进化的单一植物,在缤纷多彩的花花草草的世界里,它永远只是默默陪衬,但是在古代文人骚客的眼里,苔藓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意向。南宋叶绍翁诗《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霍晓建造了园子,园子滋养了他的笔,而那些小楷就是园林里一地铺开的苔藓。
“在场”的中国文化
平面的书法、印章、图画等被创作在枯枝、片石、崖柏、瓷片上等等,传统二维的符码由此获得了三维的空间立体感。传统的书画技法获得了一种大自然赋形。传统文化其实是立体的,是具有生命的,是“在场”的,文化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偶成的事实。
在霍晓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看重汉字本身的形式和创作过程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又被汉字所具有的内容和意义所吸引。根据材质与形式,每一次的书写都是不同的,仿佛在听凭造化和揭示造化,既在“造字”,也在“造园”,书法和造园一样,都需要时间的缓慢沉淀。有评论家指出:在霍晓的作品里,我们就看到了传统文人艺术不曾见过的一种景观:不是以书题画,而是以画题书,书画合一的关系被完全颠倒过来了。
在我们眼前,那些缀吊着清穗的绢本座式扇画上,满是造型感十足的方格书写、被密密麻麻地填满小楷,而书写内容不仅仅是霍晓抄写的古人文章以及他的散文,甚至还有范晓萱的歌曲《雪人》的歌词,中英文混搭,如果写完不尽兴,霍晓还会用用大拇指饱蘸墨汁按在小楷周围,自成一画。在霍晓心中,书法不应一味求大,小即是大,少即是多;以写小楷的精神治园、以治园的精神写小楷,可谓“澄心静气、澡雪精神”。
以10年时间建成了一个山水园林的霍晓,还准备以10年时间再建一座纸上园林,囊括纸上书法与木石书法作品。“以小楷的精神治园,以治园精神写小楷”,小楷是写给自己的书法,壮夫不为,与获奖无关。霍晓认为,在传统文化里,只有园林与书法才是不会被国际化的东西,而人只有把握了长度,才可能把握文化的厚度与广度,这种精微与广大的关系,唯知者识之。
私家园林御翠草堂位于成都西郊,离江安河仅几百米远,园林很大,四周林木葱绿,置石、碑刻、枯木点缀其间,园林中心是一泓碧池,水池一侧有一间名曰“坐忘”的茶室,长条木桌与圆木椅子,似乎很是寻常。但仔细一看桌上的茶筒、茶杯、茶托、花瓶、笔筒、崖柏、笔镇、笔洗以及枯枝横木,乃至作为摆设的竹篮,均有银钩铁画的小楷分布其间。字随植物、石头的纹理而排布,字迹或稚或拙,笔锋细若蚊脚,宛如石头、植物上的点点苍苔,如果着意,你会欣赏书法的细腻与圆润;稍一走神,字体回到了深处,又与石头、植物浑然一体,了无痕迹。
堂主是一身静气的霍晓先生。他悄无声息地进来,微笑点头:“这些枯枝横木,多是我从园林里捡回来的,稍加处理、点染,就是你现在所看到的。”他随手拿起一块树皮作品,上面有岩石的层层褶皱,很像是国画里“皴法”绘就的山形。“有一天我在园子里看到这块树皮,心思一动,用细砂纸打磨了半天,在上面用小楷抄写了一篇袁枚的文章。字随山势走,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石头的苔藓呢。呵呵……”霍晓不紧不慢地说。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住宅楼变成了一个个左邻右舍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方,邻里之间根本就不认识。而这显然不是我最后的生活追求和理想,所以当我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以后,我就产生了自己建造园林的心愿。因缘际会,2011年左右,我在西郊租赁了这片五十多亩的荒地30年。但当时不懂木石之理,价值四十多万元的楠木全部死光了,算是交了一笔学费。经过苦心经营,我的园林里现在也有二三百年树龄的桂花树。这里的一草一木就像我的儿女、我的亲人,园林渐渐成为我心中的家园。但问题是,仅仅拥有了一座园林而没有独具匠心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
“园林清供”与人文情怀
中国的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一直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代表,古代官宦多是文人出身,内心块垒拥堵,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个人能力的微不足道形成了巨大反差,他们以略带黑色幽默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志向做自我开解,陶渊明说“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从“独善其身”来讲,就得做清雅一点的事情,尤其是跟文化有关的事情,比如造园就是其中一件。
陶渊明归隐田园先后有过3处住所:上京、园田居、南村村舍。上京园林属于魏晋时期典型的田园风光园林。涉及上京景色及生活的诗篇有30首,可以说追求恬淡自然的陶渊明成就了山水田园式的上京园林,与此同时山水田园式的上京园林也成就了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
再比如唐人王维,官至宰相,却于晚年在终南山下建辋川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独善其身,怡情园林。他在园林建造上匠心独运,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辋川”成为了历代文人心醉神驰之地。
“文人荟萃的江南之地的江南园林,像极了园林艺术篇中的一首赋,千里之外,历来为中国皇帝提供避难之地的川西地区的川西园林则是一篇无韵散文。与江南园林相比,川西园林的先天不足在于:一是无深厚的人文资源;二是无精细工匠;三是川西园林有江湖气,造园主人的想法以直接、随意的方式表现出来,川西园林一如川西林盘。”霍晓先生毫不掩饰地指出了川西园林的不足之处。
在霍晓的理想中,一座园林就应该是一座文化空间,需要若干园林硬件去支撑这个园林精神:楼台、亭角、围墙等。古代园林的“园”字,上面是官帽式房子;中间的“口”字代表无水不成景,也就是园中水池;下面是树木;外面是围墙;园林必须要有这些东西才能叫中国园林。在一座成熟的园林空间里,硬件要求占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属于文化施为。而这三分之一的文化施为,就是霍晓率先在国内提出的“园林清供”美学观念。
所谓“清供”,古人是指厅室、文房中的各种小摆件,比如笔砚、古玩、插花、盆栽、奇石等等,供主人闲来把玩娱情。霍晓的清供概念里,不仅有文房古玩,还包括了园中的土地、天空、飞鸟、草木、池堰、小径,以及亭台楼阁和诗文书画,囊括了整个园林的物质世界与人文情怀。2013年夏季,霍晓完成《园林清供》一书。该书是一本成都园林的造园散记,讲述了一座充满赏心乐事的园子,以及园林主人的真实生活,霍晓亲自设计的版式借鉴了宣纸水墨,让人梦回江南,仿佛是在古代园林中清游。
中国园林与中国书法
霍晓亲自主导和参与了御翠草堂的规划、设计到筑造的全过程,园子里小到每一个环境的布置,大到楼阁名称和各处对联,都是霍晓筹划的,所以这个园林就带有主人的性格色彩,霍晓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熟悉这里的花木世界,而与御翠草堂的朝夕相伴,也为霍晓打开了另外一个书法天地。评论家吴永强指出:“在御翠草堂中,连接时间和空间的动力因素,是人,是行动,是造园者和园子主人体用不二的创作与生活。霍晓名之为‘有主之园’,可谓一语道破,引我们触到‘园林清供’的秘密。”
每次外出,霍晓都往各地园子里跑。而无论走进哪一个园子,总会发现园林的安静、缓慢,于是心马上就安静下来,这渐渐生养出霍晓对书法小楷的感知。传统小楷就是抄写经书,强调个人修行功课,缺失书写情绪功能。经长年累月园林的浸润,使霍晓意识到可以将小楷的单个字体作为画笔的笔触去组合、拼接、抒发情绪,形成造型让其获得展示功能。 在不动用放大镜的情况下,一般人的正常视力可以辨识字体的大小在直径2毫米左右,2—5毫米的小楷,能让纸上的画面更有空间感。霍晓把造园心得融入小楷练习中,发现书写载体被扩展得非常大,再小的东西都能写。比如在枯枝上,在树皮上、在石头上……这些寄托了霍晓对园林的碎片式记忆的书法作品,被霍晓类比为园林里面无处不在的苔藓,而逐渐自成体系的书法小楷,也犹如园子里变化生长的苔藓,不断生长变化,被称之为“苔藓体”,苔藓是拒绝进化的单一植物,在缤纷多彩的花花草草的世界里,它永远只是默默陪衬,但是在古代文人骚客的眼里,苔藓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意向。南宋叶绍翁诗《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霍晓建造了园子,园子滋养了他的笔,而那些小楷就是园林里一地铺开的苔藓。
“在场”的中国文化
平面的书法、印章、图画等被创作在枯枝、片石、崖柏、瓷片上等等,传统二维的符码由此获得了三维的空间立体感。传统的书画技法获得了一种大自然赋形。传统文化其实是立体的,是具有生命的,是“在场”的,文化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偶成的事实。
在霍晓的创作过程中,一方面看重汉字本身的形式和创作过程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又被汉字所具有的内容和意义所吸引。根据材质与形式,每一次的书写都是不同的,仿佛在听凭造化和揭示造化,既在“造字”,也在“造园”,书法和造园一样,都需要时间的缓慢沉淀。有评论家指出:在霍晓的作品里,我们就看到了传统文人艺术不曾见过的一种景观:不是以书题画,而是以画题书,书画合一的关系被完全颠倒过来了。
在我们眼前,那些缀吊着清穗的绢本座式扇画上,满是造型感十足的方格书写、被密密麻麻地填满小楷,而书写内容不仅仅是霍晓抄写的古人文章以及他的散文,甚至还有范晓萱的歌曲《雪人》的歌词,中英文混搭,如果写完不尽兴,霍晓还会用用大拇指饱蘸墨汁按在小楷周围,自成一画。在霍晓心中,书法不应一味求大,小即是大,少即是多;以写小楷的精神治园、以治园的精神写小楷,可谓“澄心静气、澡雪精神”。
以10年时间建成了一个山水园林的霍晓,还准备以10年时间再建一座纸上园林,囊括纸上书法与木石书法作品。“以小楷的精神治园,以治园精神写小楷”,小楷是写给自己的书法,壮夫不为,与获奖无关。霍晓认为,在传统文化里,只有园林与书法才是不会被国际化的东西,而人只有把握了长度,才可能把握文化的厚度与广度,这种精微与广大的关系,唯知者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