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最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为优课堂而“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
【关键词】问题;提问;兴趣;思维;创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最基本手段,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为优课堂而“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
一、优化提问的氛围,“问”出学生的兴趣
课堂需要气氛,就像舞台需要灯光、音响一样。有时,我们为抽象枯燥的问题营造生动有趣的氛围,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几何形体的体积的复习》时,我为问题营造了这样的氛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部分同学住进宽敞明亮的家,可是老师养的小金鱼却还住在狭小的旧房子里。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为小鱼迁新居。在为小鱼搬家的过程中会遇到有关几何形体体积的知识,就让我们边为小鱼搬家边整理知识吧。
教师出示长方体鱼缸,请一位同学往里倒水后教师出示鱼缸的长和宽的数据。“现在请同学们估测一下,鱼缸里水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再让一位同学测量水的高度,全体同学一起计算,验证自己的估测是否准确。接着出示圆柱体的鱼缸并往里倒水,让学生测量数据再计算……
为了让小鱼的家更美观,更舒适,我们给它装饰一下,放几块石头和水草,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水面升高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水面升高的体积就是石头和水草的体积),“你有办法求这些小鱼的体积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亢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很多学生还认识到今后计算不规则形体的体积就可以用这种办法。这样以“鲜活状态”的知识,恰到好处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提问的契机,“问”出学生的思维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一节课提问的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问什么内容,不仅课前要设计好,让提问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抓住学生的“愤悱之际”“矛盾之时”把问题抛出,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积极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
例如,在一次借班上《圆的认识》时,当学生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为掌握圆的特征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的时机已成熟。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蕴含着丰富的规律,能不能动手试试,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当问题抛出时,发现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而大部分学生面露难色,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应分析、分辨出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是问题的思维空间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予以调整预案,以提问的方式给予指导。这时学生的探索欲望浓,学习兴趣高,教师应趁热打铁进一步挖掘,于是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再想想,圆还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很快又发现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特性等。
这样,教师能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以环环相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一步一步进入到思维的高潮,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出圆的特征,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激活了思维的火花。
三、把握提问的尺度,“问”出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课堂提问的问题,深度、梯度、广度要适宜,问题过深,只有部分优等生参与,那些后进生就会无所适从,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做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问题过浅,那些优等生只能在课堂中消耗时间,其他学生也容易养成不加思考便报出答案的习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情,在课堂上提出深度、梯度、广度适中的问题,为层次不同的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坚决杜绝优生活跃,差生兴致不高的课堂缺陷。
四、拓展提问的时空,“问”出学生的创造
课堂的提问应着眼于学生思维发散点,教学时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整合已有知识,进行多角度分析、多方位推理、多层面比较,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其思维处于积极开放的状态,达到创新意识培养之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复习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某校六(1)班有女生20人,是男生的■,六(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许多学生根据分数应用题常规方法作出解答:①设男生有x人,■x=20,x=25。求出男生25人后,再求全班共有20+25=45(人)。许多学生满足于对此题已作出解答,端坐着等待教师的点评。此时教师不满足于学生这种办法,不急于反馈,而是不断鼓励学生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着跳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看谁想的办法多?”3分钟后,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同学们又想出了:①20÷4×5+20;②20÷4×(5+4);③20×■+20;④20÷■+20;⑤解,设六(1)班共有x人,■=■;⑥20÷■;⑦20×■;⑧解,设六(1)班共有学生x人,x×■=20等。
要想达到这种喜人的效果,就需要教师设计这种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又能诱发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求异的精神的问题。9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得到培养,求得了有效教学的最大化。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常宽.巧设情境 让数学课堂“问”出精彩[J].教学与管理,2012(5):9-9
[2]杜文會.“问”出精彩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9)
【关键词】问题;提问;兴趣;思维;创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最基本手段,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为优课堂而“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
一、优化提问的氛围,“问”出学生的兴趣
课堂需要气氛,就像舞台需要灯光、音响一样。有时,我们为抽象枯燥的问题营造生动有趣的氛围,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几何形体的体积的复习》时,我为问题营造了这样的氛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部分同学住进宽敞明亮的家,可是老师养的小金鱼却还住在狭小的旧房子里。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为小鱼迁新居。在为小鱼搬家的过程中会遇到有关几何形体体积的知识,就让我们边为小鱼搬家边整理知识吧。
教师出示长方体鱼缸,请一位同学往里倒水后教师出示鱼缸的长和宽的数据。“现在请同学们估测一下,鱼缸里水的体积大约是多少?”再让一位同学测量水的高度,全体同学一起计算,验证自己的估测是否准确。接着出示圆柱体的鱼缸并往里倒水,让学生测量数据再计算……
为了让小鱼的家更美观,更舒适,我们给它装饰一下,放几块石头和水草,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水面升高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水面升高的体积就是石头和水草的体积),“你有办法求这些小鱼的体积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亢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很多学生还认识到今后计算不规则形体的体积就可以用这种办法。这样以“鲜活状态”的知识,恰到好处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提问的契机,“问”出学生的思维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一节课提问的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问什么内容,不仅课前要设计好,让提问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抓住学生的“愤悱之际”“矛盾之时”把问题抛出,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积极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
例如,在一次借班上《圆的认识》时,当学生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为掌握圆的特征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的时机已成熟。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蕴含着丰富的规律,能不能动手试试,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当问题抛出时,发现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而大部分学生面露难色,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应分析、分辨出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是问题的思维空间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予以调整预案,以提问的方式给予指导。这时学生的探索欲望浓,学习兴趣高,教师应趁热打铁进一步挖掘,于是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再想想,圆还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很快又发现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特性等。
这样,教师能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以环环相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一步一步进入到思维的高潮,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出圆的特征,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激活了思维的火花。
三、把握提问的尺度,“问”出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课堂提问的问题,深度、梯度、广度要适宜,问题过深,只有部分优等生参与,那些后进生就会无所适从,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做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问题过浅,那些优等生只能在课堂中消耗时间,其他学生也容易养成不加思考便报出答案的习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情,在课堂上提出深度、梯度、广度适中的问题,为层次不同的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坚决杜绝优生活跃,差生兴致不高的课堂缺陷。
四、拓展提问的时空,“问”出学生的创造
课堂的提问应着眼于学生思维发散点,教学时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整合已有知识,进行多角度分析、多方位推理、多层面比较,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使其思维处于积极开放的状态,达到创新意识培养之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复习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某校六(1)班有女生20人,是男生的■,六(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许多学生根据分数应用题常规方法作出解答:①设男生有x人,■x=20,x=25。求出男生25人后,再求全班共有20+25=45(人)。许多学生满足于对此题已作出解答,端坐着等待教师的点评。此时教师不满足于学生这种办法,不急于反馈,而是不断鼓励学生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着跳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看谁想的办法多?”3分钟后,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同学们又想出了:①20÷4×5+20;②20÷4×(5+4);③20×■+20;④20÷■+20;⑤解,设六(1)班共有x人,■=■;⑥20÷■;⑦20×■;⑧解,设六(1)班共有学生x人,x×■=20等。
要想达到这种喜人的效果,就需要教师设计这种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又能诱发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求异的精神的问题。9种不同的解法,让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得到培养,求得了有效教学的最大化。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常宽.巧设情境 让数学课堂“问”出精彩[J].教学与管理,2012(5):9-9
[2]杜文會.“问”出精彩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