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建设思想道德与意识形态的教育阵地,是传播价值观念的重要桥梁,教师是高校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与品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人才的培养教育都起着直接性的影响作用,而加强师德建设则是新时期高校创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引着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点,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强化高校师德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和谐社会创建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高校组建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稳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
一 高校师德建设现状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新事物、新问题应运而生。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主流趋势良好,但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新事物、新问题的不断冲击,腐朽、陈旧的思想文化的逐渐渗透,对部分教师的师德培育造成影响,师德缺失现象在教师队伍中层出不穷。
(一) 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学术道德
近年来,部分高校教师综合素质及学术道德水平欠缺,心态过于浮躁,一味的迷恋行政职务,科研能力及进取心不强;学术研究出现低水平复制现象,学术成果虚假抄袭、粗制滥造,学生学术成果被有些教师无偿占用,套取科研经费,学术研究乏力,其功利思想愈加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发展。
2 缺乏敬业精神
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教师将教育单纯看成谋生的手段,将师生关系当做价值交换,师生关系逐渐趋于利益化和世俗化。职业信念的不稳定,使得部分高校教师缺乏教师应有的敬业精神,对教学工作得过且过。有些教师在校外兼职,对高校教育的本职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高校教师应有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严重缺失。
3 缺乏责任意识
高校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力量,应注重“育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纵观当前的高校教育,有些教师单纯的认为只要做好教书工作,就完成了本职任务,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的教育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无法获悉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心理所需,缺乏对学生足够的关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并且严重影响了高校的育人效果。
(二) 高校师德建设机制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合理的培训机制
有些高校教师未能以师德规范对自身进行严格的要求,并且高校又缺乏师德方面的相关培训,高校师德建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未能触及到师德建设的本质所在。另外,师德培训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集体座谈的形式收效甚微,单纯的依靠法律条文内容乏味。
2 缺乏科学的评价与奖惩机制
目前,一些高校的师德评价以奖惩性评价作为主要方式,即在多方面多层次的测评下,根据先后比例选拔优等级,以优、中、劣等级作为教师晋级、加薪、奖励、处罚等的依据,师德评价成了对教师的奖惩手段。这种评价和奖惩机制虽然会对教师的师德表现做优劣区分,但是这也会使教师将师德表现转化为与利益挂钩的暂时性行为,忽略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持续长久发展,更失去了师德评价的导向作用与指引教师未来发展的作用。有些评价体制过度要求定量考核,以数据表现等级,忽略了“师德”评价所带有的特殊性,师德评价走上了过度量化的趋势。
3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内外并重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自身的严格约束,更需要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对其进行外部管束。高校师德建设若没有外部压力对教师予以管控,高校教师就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践行师德规范。对于现存的师德监督机制而言,还未实现有序化与公开化,其监督结果没有涉及教师利益,因而其监督效果往往不佳。
4 重科研轻教学的学术机制
我国高校教师存在明显的学术性倾向,过于注重科研学术性研究,轻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学术功利化严重,名利思想泛滥,学术不诚信现象积聚。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个别教师贪图名利,治学不严,教学不慎,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学术研究上。更有甚者在申报科研项目、考评职称上弄虚作假,学术道德逐渐衰弱。这些不但没有使学术研究取得相应的进步,反而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授课,高校教师学术前景堪忧。
二 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渗透下,以及改革开放的进步与发展中,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转型期,腐朽思想的冲击使得当前的高校师德建设面临诸多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思潮不断深入,其中难免有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侵袭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使高校教师在新思想、新观念的漩涡中逐渐迷失师德建设的正确方向。不良风气的渗透侵蚀,使有些教师逐渐丢失了责任意识、教师职责和敬业精神。
第二,在现代高校管理中,逐渐将创收作为第一要务,将职称晋升、奖金、工资的发放作为教育管理的中心要素,使得多数教师过分重视名利,而忽视了教书育人、辛勤奉献的教育本质,忘记了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
第三,高校对年轻教师师德素养的培训力度不足,以及不完善的师德建设机制,严重阻碍了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首先以年轻教师为主的高校师资队伍,缺乏足够的成熟度,高校不注重对青年教师师德素养的培训,很难保证青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育人质量及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不完善的师德建设机制,不明确的管理权限,使得高校师德建设在相应的管理部门上,没有形成集中的管理合力,高校师德建设缺乏完善系统的机制保障。
三 高校师德建设发展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核心内容,为高校师德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为当前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方法与视角。 (一)理想信念引导
理论武装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使其内化为高校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外化为教师行为规范,并付诸自觉行动,将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学校各部门应进一步创新理论学习方式,组织深入学习理论纲领与党的文件,开展理论研讨会,创建师德教育论坛,以各项实际行动深化师德建设,使其更加规范化,经常化。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作为理论教育的重点内容,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理念,帮助教师提升对道德现象的判断能力,对时事政治的洞察能力,以正确的育人理念引导高校教师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
(二)榜样模范激励
高校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强烈的责任感与成就意识,在高校中往往有很多政治立场坚定、道德素养高尚、思想境界高远的专家学者,在这些学者身上充分彰显着高尚的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露无遗,他们是高校师生应极力效仿的楷模,学校应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优秀的师德风尚,在高校中营造为人师表、高尚师德、教书育人、严谨教学的优良风气。广大教师应积极的反省与超越,坚守教育阵地,教好书的基础上育好人,在课堂中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将教室真正转化为弘扬师德、展现师风的主要阵地,将思想教育巧妙的融入到课堂之中,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做好人、行好事,彰显出高校教师的真正教育价值。
(三)完善评价机制
在实际的高校评价体制中,对科研成果、教学质量、师德师风这三者的评价,通常是科研最重、教学次之,而最容易被忽略的则是师德师风,在学校具体的考核和职务聘任中,师德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成分。要加强师德建设,就要求学校将师德严格评价体制,将师德评价落实到实处,适时开展师德评议调查,将师德评价真正的作为教师考核、晋升的标准之一,对师德不合格的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并帮助其认识、反省;对于思想道德水平极其恶劣的教师应及时清除,保持教师队伍的高尚与纯洁。另外,完善激励机制,对师德建设中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在进修、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师德标兵。
(四)健全利益保障体制
师德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真正从教师出发,关心教师所想、所需、所求,从教师着手,体现教师利益,才能更为有效的开展师德教育。任何道德行为都集中反映着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师德规范只有体现、代表教师利益,师德建设才能有广泛而深入开展的基础。所以,高校应大力健全利益保障体制,关注教师发展需求,为高校教师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创建广阔的发展平台,使教师拥有一个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在积极愉悦的环境中展现师德的魅力与张力。
优良的师德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和灵魂,是高校创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石,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与学校的发展。高校应大力开展师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高校师德建设之中,在实践中传播优良的师德师风,探究高校发展规律,丰富师德建设内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以严格的评价体制约束人,以完善的利益保障关心人,由此,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营造积极合理的氛围,探索师德建设更为有效的发展路径,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添助力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品德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黎开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 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2]张开江,屠火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4).
[3]吴兵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高校师德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3(11).
[4]刘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4).
一 高校师德建设现状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新事物、新问题应运而生。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主流趋势良好,但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新事物、新问题的不断冲击,腐朽、陈旧的思想文化的逐渐渗透,对部分教师的师德培育造成影响,师德缺失现象在教师队伍中层出不穷。
(一) 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学术道德
近年来,部分高校教师综合素质及学术道德水平欠缺,心态过于浮躁,一味的迷恋行政职务,科研能力及进取心不强;学术研究出现低水平复制现象,学术成果虚假抄袭、粗制滥造,学生学术成果被有些教师无偿占用,套取科研经费,学术研究乏力,其功利思想愈加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发展。
2 缺乏敬业精神
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教师将教育单纯看成谋生的手段,将师生关系当做价值交换,师生关系逐渐趋于利益化和世俗化。职业信念的不稳定,使得部分高校教师缺乏教师应有的敬业精神,对教学工作得过且过。有些教师在校外兼职,对高校教育的本职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高校教师应有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严重缺失。
3 缺乏责任意识
高校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力量,应注重“育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纵观当前的高校教育,有些教师单纯的认为只要做好教书工作,就完成了本职任务,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的教育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无法获悉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心理所需,缺乏对学生足够的关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并且严重影响了高校的育人效果。
(二) 高校师德建设机制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合理的培训机制
有些高校教师未能以师德规范对自身进行严格的要求,并且高校又缺乏师德方面的相关培训,高校师德建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未能触及到师德建设的本质所在。另外,师德培训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集体座谈的形式收效甚微,单纯的依靠法律条文内容乏味。
2 缺乏科学的评价与奖惩机制
目前,一些高校的师德评价以奖惩性评价作为主要方式,即在多方面多层次的测评下,根据先后比例选拔优等级,以优、中、劣等级作为教师晋级、加薪、奖励、处罚等的依据,师德评价成了对教师的奖惩手段。这种评价和奖惩机制虽然会对教师的师德表现做优劣区分,但是这也会使教师将师德表现转化为与利益挂钩的暂时性行为,忽略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持续长久发展,更失去了师德评价的导向作用与指引教师未来发展的作用。有些评价体制过度要求定量考核,以数据表现等级,忽略了“师德”评价所带有的特殊性,师德评价走上了过度量化的趋势。
3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内外并重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自身的严格约束,更需要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对其进行外部管束。高校师德建设若没有外部压力对教师予以管控,高校教师就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践行师德规范。对于现存的师德监督机制而言,还未实现有序化与公开化,其监督结果没有涉及教师利益,因而其监督效果往往不佳。
4 重科研轻教学的学术机制
我国高校教师存在明显的学术性倾向,过于注重科研学术性研究,轻视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学术功利化严重,名利思想泛滥,学术不诚信现象积聚。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个别教师贪图名利,治学不严,教学不慎,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学术研究上。更有甚者在申报科研项目、考评职称上弄虚作假,学术道德逐渐衰弱。这些不但没有使学术研究取得相应的进步,反而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授课,高校教师学术前景堪忧。
二 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渗透下,以及改革开放的进步与发展中,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转型期,腐朽思想的冲击使得当前的高校师德建设面临诸多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思潮不断深入,其中难免有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侵袭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使高校教师在新思想、新观念的漩涡中逐渐迷失师德建设的正确方向。不良风气的渗透侵蚀,使有些教师逐渐丢失了责任意识、教师职责和敬业精神。
第二,在现代高校管理中,逐渐将创收作为第一要务,将职称晋升、奖金、工资的发放作为教育管理的中心要素,使得多数教师过分重视名利,而忽视了教书育人、辛勤奉献的教育本质,忘记了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
第三,高校对年轻教师师德素养的培训力度不足,以及不完善的师德建设机制,严重阻碍了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首先以年轻教师为主的高校师资队伍,缺乏足够的成熟度,高校不注重对青年教师师德素养的培训,很难保证青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育人质量及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不完善的师德建设机制,不明确的管理权限,使得高校师德建设在相应的管理部门上,没有形成集中的管理合力,高校师德建设缺乏完善系统的机制保障。
三 高校师德建设发展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核心内容,为高校师德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为当前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方法与视角。 (一)理想信念引导
理论武装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使其内化为高校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外化为教师行为规范,并付诸自觉行动,将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学校各部门应进一步创新理论学习方式,组织深入学习理论纲领与党的文件,开展理论研讨会,创建师德教育论坛,以各项实际行动深化师德建设,使其更加规范化,经常化。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作为理论教育的重点内容,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理念,帮助教师提升对道德现象的判断能力,对时事政治的洞察能力,以正确的育人理念引导高校教师不断提升其自身素质。
(二)榜样模范激励
高校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强烈的责任感与成就意识,在高校中往往有很多政治立场坚定、道德素养高尚、思想境界高远的专家学者,在这些学者身上充分彰显着高尚的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露无遗,他们是高校师生应极力效仿的楷模,学校应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优秀的师德风尚,在高校中营造为人师表、高尚师德、教书育人、严谨教学的优良风气。广大教师应积极的反省与超越,坚守教育阵地,教好书的基础上育好人,在课堂中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将教室真正转化为弘扬师德、展现师风的主要阵地,将思想教育巧妙的融入到课堂之中,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做好人、行好事,彰显出高校教师的真正教育价值。
(三)完善评价机制
在实际的高校评价体制中,对科研成果、教学质量、师德师风这三者的评价,通常是科研最重、教学次之,而最容易被忽略的则是师德师风,在学校具体的考核和职务聘任中,师德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成分。要加强师德建设,就要求学校将师德严格评价体制,将师德评价落实到实处,适时开展师德评议调查,将师德评价真正的作为教师考核、晋升的标准之一,对师德不合格的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并帮助其认识、反省;对于思想道德水平极其恶劣的教师应及时清除,保持教师队伍的高尚与纯洁。另外,完善激励机制,对师德建设中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在进修、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师德标兵。
(四)健全利益保障体制
师德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真正从教师出发,关心教师所想、所需、所求,从教师着手,体现教师利益,才能更为有效的开展师德教育。任何道德行为都集中反映着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师德规范只有体现、代表教师利益,师德建设才能有广泛而深入开展的基础。所以,高校应大力健全利益保障体制,关注教师发展需求,为高校教师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创建广阔的发展平台,使教师拥有一个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在积极愉悦的环境中展现师德的魅力与张力。
优良的师德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和灵魂,是高校创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石,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与学校的发展。高校应大力开展师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高校师德建设之中,在实践中传播优良的师德师风,探究高校发展规律,丰富师德建设内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以严格的评价体制约束人,以完善的利益保障关心人,由此,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营造积极合理的氛围,探索师德建设更为有效的发展路径,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添助力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品德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黎开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 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2]张开江,屠火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4).
[3]吴兵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高校师德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3(11).
[4]刘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