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說到辣味,贡献最大的当数辣椒了。我国是辣椒的生产大国、消费大国,虽然种得多、吃得多,可辣椒的故乡并不在中国,它的老家在美洲。
哥伦布把辣椒带入欧洲
辣椒原产于美洲。500多年前,探险家哥伦布本想去印度寻找胡椒,但他在横渡大西洋时错把美洲新大陆当成了印度。他将辣椒等植物从新大陆带回欧洲,可是欧洲人觉得辣椒既没有香料的香气,又缺少神秘感和高级感,所以辣椒在欧洲并不受待见。即便到如今,辣椒在西餐里也就是个点缀,做不了主要食材。
辣椒初到中国被当成观赏植物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辣椒漂洋过海来到了明代的中国。那时候辣椒被人们叫做“番椒”,意思就是舶来品。
谁能想到,辣椒初来乍到,竟然靠颜值在中国站住了脚。浪漫的中国古人发觉,这东西在一簇绿叶中开出朵朵小白花,果实由绿变红,悬挂起来很是好看。于是,人们就把辣椒当盆景养在了后花园。一直到康熙年间,辣椒的主要身份都还是观赏植物。
难道那时候的中国人不吃辣吗?回答是否定的。实际上,中国人吃辣的历史可不短呢,如花椒、姜、茱萸等辛辣调料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了。辣椒在中国沦为“花瓶”,这与它登陆的地区有关。辣椒远渡重洋而来,最先进入了浙江。江浙一带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吃东西讲究原汁原味。辣椒这么火辣刺激,明显和江浙菜不对味儿,也登不得台面,就被富贵人家种在花园里用来观赏了。
艰难时期辣椒怒刷存在感
那么,辣椒又是如何反转自己的命运的呢?明末清初时期,战乱不断,湖南深受战争影响,交通闭塞,物资短缺,省外的时令蔬菜运不进来,于是饥饿的人们把视线锁定在了辣椒上。辣椒对土地的适应能力很强,它容易种,方便储存,价格又低;如果食物放久了变得不新鲜,掺着辣椒一起吃,能掩盖食物变质的气味;冬天嚼两只辣椒,火热的感觉迅速蔓延全身,还能多挨过几个寒冷的夜晚……就这样,辣椒帮着湖南人度过了艰难的岁月,百年来不解的情缘也从此开始了。
位于湖南西南的贵州群山环抱,交通比湖南还不方便,土地贫瘠,经济落后。而素来好养活的辣椒却在这片土地上怒刷了存在感,开始肆无忌惮地生长,到了清朝道光年间,辣椒种植已经遍布全省。当时,贵州地区的盐价奇高,当地超过一半的家庭吃不起盐。相比之下,本地生产的辣椒就十分经济实惠了。穷苦人家每到吃饭的时候都会准备一点辣椒来下饭,用香辣刺激的口感代替食盐,再难吃的饭食也终于可以顺顺当当地咽下去了。这种用辣椒佐餐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白酒、米饭、蒸腊肉,再配上几碟辣椒蘸水,人们就可以满足地享用一顿平常却又温馨的家庭餐了。而且山区阴雨天多,湿气又重,吃辣椒可以祛湿发汗,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辣椒给百姓们寡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滋味,贵州人便再也不想让辣椒离开他们的餐桌了。
四川人将佐餐的辣椒变出了花样
俗话说“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虽然现在四川人已经成为麻辣代言人,但辣椒在四川出现的时间却比湖南晚50多年。因为,四川本身就出产花椒等调料,而且还是盐和糖的生产大省,比起贵州,富裕很多。那辣椒又是怎么在巴蜀称王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清朝著名的人口迁徙行动——“湖广填川”了。
清末民初,因为战乱,四川人口极速减少,于是政府采取措施号召大家移民四川。其中,两湖和两广的移民最多,他们把辣椒也带了过去。辣椒在四川人手里,那真是变出了花样。为了一年到头都能吃到辣椒,四川人做出了泡椒、干辣椒、糟辣椒、辣椒酱、辣椒面、油辣子等美味的佐料。于是,在人们心里,川菜和麻辣画上了等号。
辣椒北上,火遍大江南北
辣椒风靡西南地区,又借着川菜、湘菜进京的东风,开始了它的北上之路。我们都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很多都是湖南人、四川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几乎没有川菜馆和湘菜馆,想尝到一口正宗的家乡味道实在太难了。上世纪50年代,川菜馆、湘菜馆总算入了京,但并没有大范围流行。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从全国各地涌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吃辣的爱好也终于在全国蔓延开了。辣椒入乡随俗,根据当地人的口味不断推陈出新:浙江的川菜馆里,厨师会把宫保鸡丁做得稍稍偏甜一些,东北的湘菜馆卖的小炒黄牛肉咸味更重。水煮鱼、麻辣小龙虾、麻辣香锅、麻辣火锅开辟了一条条美食街……
如今,我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辣椒大国,产量世界第一,消费量世界第一。辣椒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大白菜。而且,川菜、湘菜还作为中国菜肴的代表走出国门,麻婆豆腐几乎是国外中餐厅名列前茅的中华美食。
在中国,红色代表着欢乐、喜庆,所以直到今天,辣椒作为观赏性植物的作用依然在延续:人们把火红的辣椒结成串挂在门上,取个好兆头,盼望来年大丰收。真不知道是辣椒征服了中国人的舌头,还是中国的环境与文化彻底激发了辣椒的魅力?
据《1039听天下》整理
哥伦布把辣椒带入欧洲
辣椒原产于美洲。500多年前,探险家哥伦布本想去印度寻找胡椒,但他在横渡大西洋时错把美洲新大陆当成了印度。他将辣椒等植物从新大陆带回欧洲,可是欧洲人觉得辣椒既没有香料的香气,又缺少神秘感和高级感,所以辣椒在欧洲并不受待见。即便到如今,辣椒在西餐里也就是个点缀,做不了主要食材。
辣椒初到中国被当成观赏植物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辣椒漂洋过海来到了明代的中国。那时候辣椒被人们叫做“番椒”,意思就是舶来品。
谁能想到,辣椒初来乍到,竟然靠颜值在中国站住了脚。浪漫的中国古人发觉,这东西在一簇绿叶中开出朵朵小白花,果实由绿变红,悬挂起来很是好看。于是,人们就把辣椒当盆景养在了后花园。一直到康熙年间,辣椒的主要身份都还是观赏植物。
难道那时候的中国人不吃辣吗?回答是否定的。实际上,中国人吃辣的历史可不短呢,如花椒、姜、茱萸等辛辣调料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了。辣椒在中国沦为“花瓶”,这与它登陆的地区有关。辣椒远渡重洋而来,最先进入了浙江。江浙一带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吃东西讲究原汁原味。辣椒这么火辣刺激,明显和江浙菜不对味儿,也登不得台面,就被富贵人家种在花园里用来观赏了。
艰难时期辣椒怒刷存在感
那么,辣椒又是如何反转自己的命运的呢?明末清初时期,战乱不断,湖南深受战争影响,交通闭塞,物资短缺,省外的时令蔬菜运不进来,于是饥饿的人们把视线锁定在了辣椒上。辣椒对土地的适应能力很强,它容易种,方便储存,价格又低;如果食物放久了变得不新鲜,掺着辣椒一起吃,能掩盖食物变质的气味;冬天嚼两只辣椒,火热的感觉迅速蔓延全身,还能多挨过几个寒冷的夜晚……就这样,辣椒帮着湖南人度过了艰难的岁月,百年来不解的情缘也从此开始了。
位于湖南西南的贵州群山环抱,交通比湖南还不方便,土地贫瘠,经济落后。而素来好养活的辣椒却在这片土地上怒刷了存在感,开始肆无忌惮地生长,到了清朝道光年间,辣椒种植已经遍布全省。当时,贵州地区的盐价奇高,当地超过一半的家庭吃不起盐。相比之下,本地生产的辣椒就十分经济实惠了。穷苦人家每到吃饭的时候都会准备一点辣椒来下饭,用香辣刺激的口感代替食盐,再难吃的饭食也终于可以顺顺当当地咽下去了。这种用辣椒佐餐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白酒、米饭、蒸腊肉,再配上几碟辣椒蘸水,人们就可以满足地享用一顿平常却又温馨的家庭餐了。而且山区阴雨天多,湿气又重,吃辣椒可以祛湿发汗,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辣椒给百姓们寡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滋味,贵州人便再也不想让辣椒离开他们的餐桌了。
四川人将佐餐的辣椒变出了花样
俗话说“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虽然现在四川人已经成为麻辣代言人,但辣椒在四川出现的时间却比湖南晚50多年。因为,四川本身就出产花椒等调料,而且还是盐和糖的生产大省,比起贵州,富裕很多。那辣椒又是怎么在巴蜀称王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清朝著名的人口迁徙行动——“湖广填川”了。
清末民初,因为战乱,四川人口极速减少,于是政府采取措施号召大家移民四川。其中,两湖和两广的移民最多,他们把辣椒也带了过去。辣椒在四川人手里,那真是变出了花样。为了一年到头都能吃到辣椒,四川人做出了泡椒、干辣椒、糟辣椒、辣椒酱、辣椒面、油辣子等美味的佐料。于是,在人们心里,川菜和麻辣画上了等号。
辣椒北上,火遍大江南北
辣椒风靡西南地区,又借着川菜、湘菜进京的东风,开始了它的北上之路。我们都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很多都是湖南人、四川人,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几乎没有川菜馆和湘菜馆,想尝到一口正宗的家乡味道实在太难了。上世纪50年代,川菜馆、湘菜馆总算入了京,但并没有大范围流行。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从全国各地涌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吃辣的爱好也终于在全国蔓延开了。辣椒入乡随俗,根据当地人的口味不断推陈出新:浙江的川菜馆里,厨师会把宫保鸡丁做得稍稍偏甜一些,东北的湘菜馆卖的小炒黄牛肉咸味更重。水煮鱼、麻辣小龙虾、麻辣香锅、麻辣火锅开辟了一条条美食街……
如今,我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辣椒大国,产量世界第一,消费量世界第一。辣椒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大白菜。而且,川菜、湘菜还作为中国菜肴的代表走出国门,麻婆豆腐几乎是国外中餐厅名列前茅的中华美食。
在中国,红色代表着欢乐、喜庆,所以直到今天,辣椒作为观赏性植物的作用依然在延续:人们把火红的辣椒结成串挂在门上,取个好兆头,盼望来年大丰收。真不知道是辣椒征服了中国人的舌头,还是中国的环境与文化彻底激发了辣椒的魅力?
据《1039听天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