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国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安要走内容为王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在立足本土特色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体制,利用良好的内部文化资源和外部的政策扶持,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品牌。
关键词 曲江会展产业 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文化是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载体,西安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周秦汉唐文化遗存丰富,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美誉。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域文化之发达,历史之悠久,辐射力之广远,都是其他古都城市无法比拟的。西安的文化古迹在全国名列前茅,文化景点多达2944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有34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有72处,而西安的古遗址、陵墓多达4000余处,馆藏出土文物15万余件。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西安文化产品提供了丰富资料和实物标本,也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如秦始皇陵、汉阳陵、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等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概况,成为人们认识、了解、考证历史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西安众多的标志性宗教遗存址,如大雁塔、小雁塔、青龙寺、兴善寺等,这些都是与当初封建王朝建都西安有直接关系;西安还有一批如钟楼、鼓楼、明城墙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群。所有的这些说明,西安市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为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自2003年6月,西安被确定为全国九个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西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制定配套政策,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体制创新,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西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1.0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34%,分别比上年提高0.04和0.01个百分点。其中,以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至2009年西安新兴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已由23.9%提高到30.7%。据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4亿元,占GDP比重为5.68%,文化产业增长速度为19.1%.
西安作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在探索自身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科学有效的整合自身历史、文化、旅游、人文等一系列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形成具有规模拥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西安的文化产业起步早,但规模小,实力弱,一直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西安的文化产业属于自上而下的推动。政府推动的重点放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内容的园区开发,如曲江新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临潼国际旅游度假区等,西安因此也在迅速改变城市的规模和面貌。基本模式为园区+政策+项目+招商+产业聚集。西安不乏创意产业的基础力量和元素。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和西安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激活了西安的创意产业。西安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自三个方面的力量和推动:其一是国有企业的介入,主要是通过大投资建设基地的方式。如陕西出版集团与高新区建立的数字出版基地。其二是吸引了一批年轻的、以80后为主的创业群体,纷腾互动的许方、玛雅动画的胡国军,属于这个群体的代表和领军人物。虽然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机制灵活,创作力旺盛,充满激情和创意。其三就是国内一些创意企业进驻西安。三支队伍共同构成西安创意产业。
有好的产品却无法销售出去,或者不知道如何销售,是内地文化产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西安许多优秀的文化产品找不到市场。西安的动漫企业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大话李白》、《豹子头》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在坊间名气很大,流传很广,但一直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西安的文化企业,多数在产品创作伊始,就未能从市场定位和市场推广上考虑,多数还是从自己的喜好和经验做出决策,做出产品后才考虑如何销售。观念还停留在产品与推销的阶段,还没有进入和掌握营销的理念的方法。
由于历史原因,陕西省和西安市的经济结构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民营经济不发达,是陕西西安经济发展的老问题,同时也是西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西安民营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影视、广告、图书发行、网络、游戏、动漫、设计等领域。仅仅从产业本身看,民营文化企业的份额似乎不低,但西安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更多依赖于大规模的园区投资开发建设。曲江六年来,资产总额从600万跃升到170亿,基本来源于大规模的城市运营和景观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增值效应,文化产业本身的产能和增长量有限。通常所说的西安文化产业的问题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能力弱,主要指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他们的经济实力,投资和盈利规模当然无法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园区开发相比。西安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真正培育文化企业,培育产业能力,就必须大力推动和发展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杨丽霞.我国会展业发展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31(1).
[2]杨博.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曲江会展产业 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文化是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载体,西安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周秦汉唐文化遗存丰富,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美誉。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域文化之发达,历史之悠久,辐射力之广远,都是其他古都城市无法比拟的。西安的文化古迹在全国名列前茅,文化景点多达2944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有34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有72处,而西安的古遗址、陵墓多达4000余处,馆藏出土文物15万余件。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西安文化产品提供了丰富资料和实物标本,也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如秦始皇陵、汉阳陵、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等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概况,成为人们认识、了解、考证历史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西安众多的标志性宗教遗存址,如大雁塔、小雁塔、青龙寺、兴善寺等,这些都是与当初封建王朝建都西安有直接关系;西安还有一批如钟楼、鼓楼、明城墙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群。所有的这些说明,西安市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为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自2003年6月,西安被确定为全国九个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近年来,西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制定配套政策,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体制创新,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西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1.0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34%,分别比上年提高0.04和0.01个百分点。其中,以网络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04年至2009年西安新兴文化产业所占比重已由23.9%提高到30.7%。据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4亿元,占GDP比重为5.68%,文化产业增长速度为19.1%.
西安作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在探索自身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科学有效的整合自身历史、文化、旅游、人文等一系列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形成具有规模拥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西安的文化产业起步早,但规模小,实力弱,一直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西安的文化产业属于自上而下的推动。政府推动的重点放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内容的园区开发,如曲江新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临潼国际旅游度假区等,西安因此也在迅速改变城市的规模和面貌。基本模式为园区+政策+项目+招商+产业聚集。西安不乏创意产业的基础力量和元素。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和西安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激活了西安的创意产业。西安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自三个方面的力量和推动:其一是国有企业的介入,主要是通过大投资建设基地的方式。如陕西出版集团与高新区建立的数字出版基地。其二是吸引了一批年轻的、以80后为主的创业群体,纷腾互动的许方、玛雅动画的胡国军,属于这个群体的代表和领军人物。虽然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机制灵活,创作力旺盛,充满激情和创意。其三就是国内一些创意企业进驻西安。三支队伍共同构成西安创意产业。
有好的产品却无法销售出去,或者不知道如何销售,是内地文化产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西安许多优秀的文化产品找不到市场。西安的动漫企业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大话李白》、《豹子头》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在坊间名气很大,流传很广,但一直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西安的文化企业,多数在产品创作伊始,就未能从市场定位和市场推广上考虑,多数还是从自己的喜好和经验做出决策,做出产品后才考虑如何销售。观念还停留在产品与推销的阶段,还没有进入和掌握营销的理念的方法。
由于历史原因,陕西省和西安市的经济结构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民营经济不发达,是陕西西安经济发展的老问题,同时也是西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大问题。西安民营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影视、广告、图书发行、网络、游戏、动漫、设计等领域。仅仅从产业本身看,民营文化企业的份额似乎不低,但西安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更多依赖于大规模的园区投资开发建设。曲江六年来,资产总额从600万跃升到170亿,基本来源于大规模的城市运营和景观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增值效应,文化产业本身的产能和增长量有限。通常所说的西安文化产业的问题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能力弱,主要指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他们的经济实力,投资和盈利规模当然无法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园区开发相比。西安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真正培育文化企业,培育产业能力,就必须大力推动和发展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杨丽霞.我国会展业发展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31(1).
[2]杨博.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