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分析、归纳,对鲁迅小说中成功发挥环境描写的审美功能而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环境 描写 技法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句话,精确地指出了人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一种“双向同构”的关系。
我们说,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也必须为环境所制约,人物又在推动着环境的改造和变化。其实,环境的内涵非常宽泛,主要指社会背景、自然景色和特定的氛围三个方面。
我们阅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发现鲁迅非常善于运用种种艺术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充分地发挥环境描写的审美功能,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活动舞台,创造了典型环境,进而创造了“典型人物”。
一 大环境创造法
在鲁迅的小说中,常常巧妙地、自然地展示出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对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创造,鲁迅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
1 静态勾勒法,即用一定的段落和片断,相对静止的集中笔墨写环境,给人物活动的外部世界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
如《孔乙己》的开头,就对环境作了相对静止的描写和介绍: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话,用“咸亨酒店”这个特殊的窗口,概括并且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一般面貌:愚昧、保守、生活停滞,甚至于倒退,还有贫富不均等等。
2 动态展现法,即结合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从发展的过程中写环境,环境描写、人物活动和故事的情节的展开同步进行。
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的大环境几乎都是通过主人公阿Q的行动以及阿Q在内的未庄和城里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物之间的广泛联系和各种矛盾展现出来的。阿Q和赵老太爷的“姓氏纠纷”,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封建宗法制度观念的根深蒂固,封建势力的专横跋扈。辛亥革命爆发以后给未庄上的男女所带来的恐慌心理,封建地主豪绅的投机钻营,城里换汤不换药的态势,以及阿Q的悲剧结局等等,都展示了这次革命流产的必然性,揭示了这次革命的妥协性、不彻底性,指出了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所在。阿Q等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行动、生活,也必将成为这一环境里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因素。鲁迅摄取了典型的情节、场面、细节,以及人物行动为线索,把他们贯穿、组织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展示了作品活生生的生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3 氛围制造法,即创造笼罩人物以及行动的特定的气氛、情绪或者色调。
如《祝福》中笼罩全篇的浓重的悲剧气氛,开头和结尾的“祝福”的喜气,是“乐景写哀”,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开篇)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结尾)
这样写,不但没有冲淡总体的悲剧气氛,反而强化这一氛围,这是特定环境的投影。还有《伤逝》的凄婉、悲凉的情绪,都是特定时代在人物心灵中的反射。《药》里所涂染的灰暗基调,也是特定历史背景的折光,这些都反射了历史大环境的黑暗和冷酷,以及它们在如何地吞噬着人们的肉体和灵魂。
二 设计小环境
鲁迅还十分注意勾勒、设计“小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其勾勒、设计的方法也有三个:
1 “以小见大法”,即用对“小环境”的制造、描写来显示出“大时代”或者说“大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
如《弟兄》中的公益局的办公室里,断了的衣钩、缺口的唾壶、杂乱尘封的案卷、折足的破躺椅;办事员一上班就“照顾”谈家常、抽水烟、传播社会新闻、局长根本就不上班等状态,正是旧社会官僚机构的缩影写实;是对一种空挂招牌、不办实事,冗员成堆、玩忽职守,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懒散腐败透顶等等特征的真实描绘。而这些特征又恰恰成为了滋生张沛君那样的伪君子的合适土壤。
2 “映照人物法”,即用“小环境”交代人物的身世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品质等等。
如《祝福》里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布置陈设: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朱拓的大“寿”字,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四书衬》,还有一部《近思录集注》,这些都显示出了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的身份、教养、品性。
在《幸福的家庭》里,青年作家卧室兼书房中的“A”形的菜堆、劈柴、草绳,堆满灰尘的门幕等,则显示了人物的经济、生活的状况。这些与他所构想的“幸福家庭”,恰恰成了鲜明的对照,形成了强烈的反讽,直接起到了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 变迁显示法,即用“小环境”显示出人物的境遇、遭际以及思想性格的变迁。
如《孤独者》里的魏连殳,最初他也愤世嫉俗,穷困潦倒,可是到后来却也变得玩世不恭起来,以自我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当了杜师长的顾问,顿时飞黄腾达,最后却十分凄苦冷漠地死去。他的这种变化的轨迹,作者是通过对他的客厅的三次描写,清晰地显示出来的:
两间连通的客厅,并无什么陈设,不过是桌椅之外,排列些书架,大家虽说他是一个可怕的“新党”,架上却不很有新书。
我便推开门走进他的客厅去。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满眼是凄凉和空空洞洞,不但器具所余无几了,连书籍也只剩了在S城决没有人会要的几本洋装书。屋中间的圆桌还在,先前曾经常常围绕着忧郁慷慨的青年,怀才不遇的奇士和腌脏吵闹的孩子们的,现在却见得很闲静,只在面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第一次)
“你大约还记得我旧时的客厅罢,我们在城中初见和将别时候的客厅。现在我还用着这客厅。这里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第二次)
我四顾,客厅里暗沉沉的,大约只有一盏灯;正屋里却挂着白的孝帏,几个孩子聚在屋外,就是大良二良们。……孝帏上没有别的,前面是一张条桌,一张方桌;方桌上摆着十来碗饭菜。(第三次)
第一次,写他家的家具所剩无几,书箱也大都卖掉了,所以,屋里显得凄凉和空洞;第二次,写他当了顾问,月薪大洋八十块,于是客厅里大变,“这里是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那客厅里的一幅富丽堂皇的景象可以想见;第三次,写他死后的客厅,“暗沉沉的”,“孝帏上没有别的,前面是一张条桌,一张方桌;方桌上摆着十来碗饭菜”,小环境的变异真得与人物性格命运的变迁相互映照,相互契合。
三 绘制风俗画
鲁迅还非常善于绘制风景画,用小厂景区暗示时间、提供人物活动的场所、渲染气氛、创造环境、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进而反映社会的人情世态,使之成为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必要的点缀和补充。绘制风景画,在鲁迅的笔下,成为了环境细节真实的重要描述手段。
如《风波》篇开头时关于“临河土场”的描写,既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也可以说是一幅绝妙的风俗画。这段描写,既准确鲜明地描绘了江南水乡,临河土场在傍晚时分的特有风景,也勾勒了这里特有的民族风情,并暗喻着在恬静的“田家乐”图画中,却孕育着一场“时代的变革”。
再如《祝福》的开头写道:“在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在结尾又写道:“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年关景象和氛围,的确凝结了长期民族风俗习惯的积淀,同时又涂染了鲁镇的特有色彩,并渗透、融注着作者的审美情感。
四 描绘风俗画
鲁迅在小说中还善于描绘风俗画,从而反映社会的人情世态或地方的习俗人情。
《阿Q正传》为我们绘描了一幅巨大的风俗画:在未庄有阿Q住的土谷祠,尼姑修行的静修庵和赵老太爷养尊处优的府邸;有赛神会上的戏台和赌摊,有酒店里加半寸长的油煎大鱼头;也有赵秀才、假洋鬼子、阿Q、小D、王胡子等等这类人物。在城里则有带栅栏门的牢房、坐着光秃老头子的大堂,有示众的无篷车、有像豺狼嗥叫一般喝彩的看客等等。在这画面里,人们所看到的,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以及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江浙一带乡镇的逼真景象、社会面貌、人情世相、土风民俗。而在未庄插满嫩绿秧苗的水田里,远处耕作的农夫像几个圆形活动的黑点;静修庵的菜园里长着竹笋、结籽的油菜、开花的芥菜、老透了的萝卜等等,这既是风景画,又是风俗画,它们同样构成了阿Q活动的环境。如果抽掉了这些,小说的环境就会变得虚无或者空洞。至于说散落在各个篇章、段落里的景象描写,即便是一笔勾勒,也总能融进“大环境”之中增添许多光彩。鲁迅小说中的许多风景画真是达到了风景画与风俗画珠联璧合的极致,炉火纯青,堪称妙笔。
鲁迅小说中的环境,大多是以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生活图案为原型,进行审美改造而成。所以,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是浓情色彩,还是轻描淡抹,都散发着江浙一带的乡土气味,飘逸着江浙一带的乡土芬芳。
五 时间设置法
除以上种种写法技巧外,鲁迅在小说中还善于巧妙地设置时间背景。众所周知,时间和空间是环境存在的基本形式,欲要创造小说环境,不可忽视的是时间因素。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总是得跟踪时间展开情节和场面,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物性格也进而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
1 明点法。鲁迅在小说中,有时明确点出时间背景以引起读者的情景联想,强化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如《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开头就点出时间是“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也就是1911年11月4日,即杭州绍兴光复的那一天。这个时间的设置为故乡人物性格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背景,从而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特定的时代氛围。
2 暗点法。鲁迅在小说中,有时用写景来暗示或显示时间,揭示人物活动的背景。如《药》里写早晨:“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厅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故乡》里写黄昏:“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药》里写后半夜:“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等等。这些不同的景致,都为人物活动设置了具体的时间背景,又都是与特定的境遇、心情、环境以及氛围相契合的。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9年版。
[2] 孙光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马运动,男,1968—,河北隆尧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文学,工作单位: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环境 描写 技法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句话,精确地指出了人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一种“双向同构”的关系。
我们说,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也必须为环境所制约,人物又在推动着环境的改造和变化。其实,环境的内涵非常宽泛,主要指社会背景、自然景色和特定的氛围三个方面。
我们阅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发现鲁迅非常善于运用种种艺术手段,能够淋漓尽致地充分地发挥环境描写的审美功能,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活动舞台,创造了典型环境,进而创造了“典型人物”。
一 大环境创造法
在鲁迅的小说中,常常巧妙地、自然地展示出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对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创造,鲁迅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
1 静态勾勒法,即用一定的段落和片断,相对静止的集中笔墨写环境,给人物活动的外部世界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
如《孔乙己》的开头,就对环境作了相对静止的描写和介绍: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话,用“咸亨酒店”这个特殊的窗口,概括并且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一般面貌:愚昧、保守、生活停滞,甚至于倒退,还有贫富不均等等。
2 动态展现法,即结合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从发展的过程中写环境,环境描写、人物活动和故事的情节的展开同步进行。
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的大环境几乎都是通过主人公阿Q的行动以及阿Q在内的未庄和城里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物之间的广泛联系和各种矛盾展现出来的。阿Q和赵老太爷的“姓氏纠纷”,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封建宗法制度观念的根深蒂固,封建势力的专横跋扈。辛亥革命爆发以后给未庄上的男女所带来的恐慌心理,封建地主豪绅的投机钻营,城里换汤不换药的态势,以及阿Q的悲剧结局等等,都展示了这次革命流产的必然性,揭示了这次革命的妥协性、不彻底性,指出了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所在。阿Q等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行动、生活,也必将成为这一环境里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因素。鲁迅摄取了典型的情节、场面、细节,以及人物行动为线索,把他们贯穿、组织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展示了作品活生生的生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3 氛围制造法,即创造笼罩人物以及行动的特定的气氛、情绪或者色调。
如《祝福》中笼罩全篇的浓重的悲剧气氛,开头和结尾的“祝福”的喜气,是“乐景写哀”,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开篇)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结尾)
这样写,不但没有冲淡总体的悲剧气氛,反而强化这一氛围,这是特定环境的投影。还有《伤逝》的凄婉、悲凉的情绪,都是特定时代在人物心灵中的反射。《药》里所涂染的灰暗基调,也是特定历史背景的折光,这些都反射了历史大环境的黑暗和冷酷,以及它们在如何地吞噬着人们的肉体和灵魂。
二 设计小环境
鲁迅还十分注意勾勒、设计“小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所。其勾勒、设计的方法也有三个:
1 “以小见大法”,即用对“小环境”的制造、描写来显示出“大时代”或者说“大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
如《弟兄》中的公益局的办公室里,断了的衣钩、缺口的唾壶、杂乱尘封的案卷、折足的破躺椅;办事员一上班就“照顾”谈家常、抽水烟、传播社会新闻、局长根本就不上班等状态,正是旧社会官僚机构的缩影写实;是对一种空挂招牌、不办实事,冗员成堆、玩忽职守,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懒散腐败透顶等等特征的真实描绘。而这些特征又恰恰成为了滋生张沛君那样的伪君子的合适土壤。
2 “映照人物法”,即用“小环境”交代人物的身世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品质等等。
如《祝福》里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布置陈设: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朱拓的大“寿”字,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四书衬》,还有一部《近思录集注》,这些都显示出了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的身份、教养、品性。
在《幸福的家庭》里,青年作家卧室兼书房中的“A”形的菜堆、劈柴、草绳,堆满灰尘的门幕等,则显示了人物的经济、生活的状况。这些与他所构想的“幸福家庭”,恰恰成了鲜明的对照,形成了强烈的反讽,直接起到了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 变迁显示法,即用“小环境”显示出人物的境遇、遭际以及思想性格的变迁。
如《孤独者》里的魏连殳,最初他也愤世嫉俗,穷困潦倒,可是到后来却也变得玩世不恭起来,以自我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当了杜师长的顾问,顿时飞黄腾达,最后却十分凄苦冷漠地死去。他的这种变化的轨迹,作者是通过对他的客厅的三次描写,清晰地显示出来的:
两间连通的客厅,并无什么陈设,不过是桌椅之外,排列些书架,大家虽说他是一个可怕的“新党”,架上却不很有新书。
我便推开门走进他的客厅去。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满眼是凄凉和空空洞洞,不但器具所余无几了,连书籍也只剩了在S城决没有人会要的几本洋装书。屋中间的圆桌还在,先前曾经常常围绕着忧郁慷慨的青年,怀才不遇的奇士和腌脏吵闹的孩子们的,现在却见得很闲静,只在面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第一次)
“你大约还记得我旧时的客厅罢,我们在城中初见和将别时候的客厅。现在我还用着这客厅。这里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第二次)
我四顾,客厅里暗沉沉的,大约只有一盏灯;正屋里却挂着白的孝帏,几个孩子聚在屋外,就是大良二良们。……孝帏上没有别的,前面是一张条桌,一张方桌;方桌上摆着十来碗饭菜。(第三次)
第一次,写他家的家具所剩无几,书箱也大都卖掉了,所以,屋里显得凄凉和空洞;第二次,写他当了顾问,月薪大洋八十块,于是客厅里大变,“这里是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那客厅里的一幅富丽堂皇的景象可以想见;第三次,写他死后的客厅,“暗沉沉的”,“孝帏上没有别的,前面是一张条桌,一张方桌;方桌上摆着十来碗饭菜”,小环境的变异真得与人物性格命运的变迁相互映照,相互契合。
三 绘制风俗画
鲁迅还非常善于绘制风景画,用小厂景区暗示时间、提供人物活动的场所、渲染气氛、创造环境、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进而反映社会的人情世态,使之成为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必要的点缀和补充。绘制风景画,在鲁迅的笔下,成为了环境细节真实的重要描述手段。
如《风波》篇开头时关于“临河土场”的描写,既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也可以说是一幅绝妙的风俗画。这段描写,既准确鲜明地描绘了江南水乡,临河土场在傍晚时分的特有风景,也勾勒了这里特有的民族风情,并暗喻着在恬静的“田家乐”图画中,却孕育着一场“时代的变革”。
再如《祝福》的开头写道:“在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在结尾又写道:“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年关景象和氛围,的确凝结了长期民族风俗习惯的积淀,同时又涂染了鲁镇的特有色彩,并渗透、融注着作者的审美情感。
四 描绘风俗画
鲁迅在小说中还善于描绘风俗画,从而反映社会的人情世态或地方的习俗人情。
《阿Q正传》为我们绘描了一幅巨大的风俗画:在未庄有阿Q住的土谷祠,尼姑修行的静修庵和赵老太爷养尊处优的府邸;有赛神会上的戏台和赌摊,有酒店里加半寸长的油煎大鱼头;也有赵秀才、假洋鬼子、阿Q、小D、王胡子等等这类人物。在城里则有带栅栏门的牢房、坐着光秃老头子的大堂,有示众的无篷车、有像豺狼嗥叫一般喝彩的看客等等。在这画面里,人们所看到的,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以及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江浙一带乡镇的逼真景象、社会面貌、人情世相、土风民俗。而在未庄插满嫩绿秧苗的水田里,远处耕作的农夫像几个圆形活动的黑点;静修庵的菜园里长着竹笋、结籽的油菜、开花的芥菜、老透了的萝卜等等,这既是风景画,又是风俗画,它们同样构成了阿Q活动的环境。如果抽掉了这些,小说的环境就会变得虚无或者空洞。至于说散落在各个篇章、段落里的景象描写,即便是一笔勾勒,也总能融进“大环境”之中增添许多光彩。鲁迅小说中的许多风景画真是达到了风景画与风俗画珠联璧合的极致,炉火纯青,堪称妙笔。
鲁迅小说中的环境,大多是以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生活图案为原型,进行审美改造而成。所以,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是浓情色彩,还是轻描淡抹,都散发着江浙一带的乡土气味,飘逸着江浙一带的乡土芬芳。
五 时间设置法
除以上种种写法技巧外,鲁迅在小说中还善于巧妙地设置时间背景。众所周知,时间和空间是环境存在的基本形式,欲要创造小说环境,不可忽视的是时间因素。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总是得跟踪时间展开情节和场面,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物性格也进而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变化。
1 明点法。鲁迅在小说中,有时明确点出时间背景以引起读者的情景联想,强化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如《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开头就点出时间是“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也就是1911年11月4日,即杭州绍兴光复的那一天。这个时间的设置为故乡人物性格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背景,从而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特定的时代氛围。
2 暗点法。鲁迅在小说中,有时用写景来暗示或显示时间,揭示人物活动的背景。如《药》里写早晨:“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厅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故乡》里写黄昏:“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药》里写后半夜:“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等等。这些不同的景致,都为人物活动设置了具体的时间背景,又都是与特定的境遇、心情、环境以及氛围相契合的。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9年版。
[2] 孙光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马运动,男,1968—,河北隆尧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文学,工作单位: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