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古人从小就能读懂古诗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诗文和旧体诗。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就古诗教学略谈点个人意见。
一、导课“激趣”
古诗教学前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时,可先讲述陶渊明生平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会大大增强学生学诗的积极性。
又如教学苏轼的《引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在诗中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怎么写的?
再如学习崔灏的《黄鹤楼》时,先讲讲李白等人见到崔诗后,弃笔不敢再写的故事,一定会引发对崔诗的向往之情,阅读兴趣必会大增。
学习写景的古诗则可绘成风景图,让学生先描述图中风景,再与诗中对照,学生往往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昂,这时再引导他们学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 释 (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 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 (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 (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想 (1)海日生残夜: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译后联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古诗词教学首先要积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以情会意。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合里播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我认为,适当使用图像资料能帮助学生激起强烈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其情感的理解。我在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在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后。播放了一组组诗中写到的有关明月、晚景、天上宫阙等照片、图画。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孤独和相思的情境当中,激起学生触景生情:一个特定的中秋夜晚,在朦胧的月色下,一个人对酒当歌,这一组组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用看到的图画结合意境,了解诗中传了什么情?写了什么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让学生心驰神往。进而领会词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体会词的意境。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总之,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瑰宝,要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如果只靠熟读、背诵、翻译,那未免显得有些乏味。要使语文诗词教学取得较好效果,教师授课不仅要内容充实,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每一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要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要让学生把握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去品味诗的情感,从而理解诗词的大意;要让学生从品味诗词高度凝炼的语言,去把握诗词主旨。教师还需带领学生注入情感,多角度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古为今用 ,不断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一、导课“激趣”
古诗教学前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陶渊明《归园田居》时,可先讲述陶渊明生平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会大大增强学生学诗的积极性。
又如教学苏轼的《引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在诗中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怎么写的?
再如学习崔灏的《黄鹤楼》时,先讲讲李白等人见到崔诗后,弃笔不敢再写的故事,一定会引发对崔诗的向往之情,阅读兴趣必会大增。
学习写景的古诗则可绘成风景图,让学生先描述图中风景,再与诗中对照,学生往往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昂,这时再引导他们学习,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 释 (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 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 (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 (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想 (1)海日生残夜: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译后联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古诗词教学首先要积极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以情会意。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合里播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我认为,适当使用图像资料能帮助学生激起强烈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其情感的理解。我在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在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后。播放了一组组诗中写到的有关明月、晚景、天上宫阙等照片、图画。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孤独和相思的情境当中,激起学生触景生情:一个特定的中秋夜晚,在朦胧的月色下,一个人对酒当歌,这一组组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用看到的图画结合意境,了解诗中传了什么情?写了什么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让学生心驰神往。进而领会词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体会词的意境。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总之,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瑰宝,要领悟到其中的精髓,如果只靠熟读、背诵、翻译,那未免显得有些乏味。要使语文诗词教学取得较好效果,教师授课不仅要内容充实,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每一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要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要让学生把握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去品味诗的情感,从而理解诗词的大意;要让学生从品味诗词高度凝炼的语言,去把握诗词主旨。教师还需带领学生注入情感,多角度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古为今用 ,不断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