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挖掘生活素材,渗透生活因素,不断激活学生思维,诱活课堂氛围,在课堂导入环节尤其重要。导入形式的效果我认为口述不及图片,图片不及视频,视频不及实物,实物展示不及学生亲自尝试。下面把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案例与各位分享。
一、创设激疑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策划新颖奇妙的实验,使问题更直观形象,产生情趣的同时引发思考,有利于课堂下一环节的进行。
例:在“光的折射”一节的引入过程中,可设计一个渔夫叉鱼的模拟小实验:在装水的玻璃槽中,让一条泡沫“小鱼”悬浮在水中,请每组一名学生代表,用磨尖的铁丝充当鱼叉,进行叉鱼活动,要求迅速且只叉一次。这样的情景既有趣又充满叉不到鱼的困惑,进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与后续 “渔夫叉鱼的技巧” 应用前后呼应。
二、融入生活应用,增强感性认识
物理规律的叙述较为抽象,难以理解,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会慢慢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果把学生身边的生活应用融入课堂,就会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产生要知其所以然的强烈愿望。
例:在“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中,为引入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从身边的实际应用入手:观察我们教室内的暖气片都是安装在窗台的下方,甚至家庭中把暖气片装在地板之下;而夏天用来制冷的冷气机总是安在房间的上部或顶部,这样做的目的和原理是什么?学生思考的同时会体会出物理知识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还原物理本性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做资源开发,让枯燥的文本能够建立在有趣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转化为文本理解的台阶,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物理的原型。
例:引入杠杆平衡条件时,拿一个杆秤到课堂上展示它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那些手段?利用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
在《杠杆的应用》引入过程中,可以展示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如:铁匠剪刀、普通剪刀、理发剪刀、老虎钳、起子、筷子、笤帚等。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演示如何使用,然后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真实还原生活用品的物理本质,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四、亲身体验,培养创新能力
把学生易于得到的器材用于物理课堂的实验中,不仅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激情,满足其成就感,还会培养创新能力。
例:在引入大气压一节中,拿一个铝制易拉罐,酒精灯,水槽,提醒学生不能用手捏和其他打击碰撞的方式让易拉罐变瘪。这一创新实验可能会让学生想到拔火罐的应用,会试着用酒精灯烤一烤易拉罐,然后倒放入冷水中使易拉罐变瘪。
在引入内能改变方式一节中,教材中的实验工具不方便获取,这时身边的矿泉水瓶就可以发挥它的功效。很多学生都玩过扭转挤压瓶子然后松瓶盖“砰”的一声起飞的小把戏。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想展示自己的这一本领,过瘾的同时引发思考:瓶盖跳出时瓶口为什么会出现白气?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玩的过程也蕴含如此重要的物理原理。
五、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在现代信息社会,社会热点,网络谣传不仅是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也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对网络流言以及社会有关热点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在探求真相的同时,融科学与兴趣于一体,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形式把课堂作为真相探求的阵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例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的引入中,可提前录制学生做的实验:一个学生向自然悬挂的两张纸中间吹气,发现两张纸向两边分开。引发学生猜想“是真的吗?”,在学生迫不及待进行实验求证后揭示录像的后一部分,原来两张纸是在另外两个同学的拉力下“吹开”的,在全班的一声唏嘘之后更坚定求证过程的重要性。
以上只是我在物理教学课堂引入环节的点滴感受,几乎每一节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实际生活的应用,生活中的物理资源无限广阔,是我们教材的延伸。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更多服务于教学,不仅使学生把枯燥、抽象、高深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转化为有趣、直观、实用的生活模型,还会让学生的观察、体验代替教师的理论演讲,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创设激疑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策划新颖奇妙的实验,使问题更直观形象,产生情趣的同时引发思考,有利于课堂下一环节的进行。
例:在“光的折射”一节的引入过程中,可设计一个渔夫叉鱼的模拟小实验:在装水的玻璃槽中,让一条泡沫“小鱼”悬浮在水中,请每组一名学生代表,用磨尖的铁丝充当鱼叉,进行叉鱼活动,要求迅速且只叉一次。这样的情景既有趣又充满叉不到鱼的困惑,进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与后续 “渔夫叉鱼的技巧” 应用前后呼应。
二、融入生活应用,增强感性认识
物理规律的叙述较为抽象,难以理解,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会慢慢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果把学生身边的生活应用融入课堂,就会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产生要知其所以然的强烈愿望。
例:在“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中,为引入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从身边的实际应用入手:观察我们教室内的暖气片都是安装在窗台的下方,甚至家庭中把暖气片装在地板之下;而夏天用来制冷的冷气机总是安在房间的上部或顶部,这样做的目的和原理是什么?学生思考的同时会体会出物理知识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还原物理本性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当做资源开发,让枯燥的文本能够建立在有趣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转化为文本理解的台阶,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物理的原型。
例:引入杠杆平衡条件时,拿一个杆秤到课堂上展示它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那些手段?利用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
在《杠杆的应用》引入过程中,可以展示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如:铁匠剪刀、普通剪刀、理发剪刀、老虎钳、起子、筷子、笤帚等。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演示如何使用,然后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真实还原生活用品的物理本质,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四、亲身体验,培养创新能力
把学生易于得到的器材用于物理课堂的实验中,不仅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激情,满足其成就感,还会培养创新能力。
例:在引入大气压一节中,拿一个铝制易拉罐,酒精灯,水槽,提醒学生不能用手捏和其他打击碰撞的方式让易拉罐变瘪。这一创新实验可能会让学生想到拔火罐的应用,会试着用酒精灯烤一烤易拉罐,然后倒放入冷水中使易拉罐变瘪。
在引入内能改变方式一节中,教材中的实验工具不方便获取,这时身边的矿泉水瓶就可以发挥它的功效。很多学生都玩过扭转挤压瓶子然后松瓶盖“砰”的一声起飞的小把戏。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想展示自己的这一本领,过瘾的同时引发思考:瓶盖跳出时瓶口为什么会出现白气?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玩的过程也蕴含如此重要的物理原理。
五、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
在现代信息社会,社会热点,网络谣传不仅是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也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对网络流言以及社会有关热点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在探求真相的同时,融科学与兴趣于一体,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形式把课堂作为真相探求的阵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例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的引入中,可提前录制学生做的实验:一个学生向自然悬挂的两张纸中间吹气,发现两张纸向两边分开。引发学生猜想“是真的吗?”,在学生迫不及待进行实验求证后揭示录像的后一部分,原来两张纸是在另外两个同学的拉力下“吹开”的,在全班的一声唏嘘之后更坚定求证过程的重要性。
以上只是我在物理教学课堂引入环节的点滴感受,几乎每一节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实际生活的应用,生活中的物理资源无限广阔,是我们教材的延伸。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更多服务于教学,不仅使学生把枯燥、抽象、高深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转化为有趣、直观、实用的生活模型,还会让学生的观察、体验代替教师的理论演讲,促进师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