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水资源短缺,故节约用水已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水资源 节水 策略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58-02
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节水措施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类。硬件即为工程、技术措施,如工业节水采用改进工艺、改造机器设备等手段;农业节水采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使用高新节水设备等手段;城市节水推广节水器具、维修管网,减少漏损等手段。软件即行政、法规、价格等非工程技术手段。鉴于这些方面我认为采取以下策略进行节水是行之有效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安全”标准
粮食和能源、水资源一样,都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战略物资,同时粮食生产又是一个最大的用水户。我国人口众多,而水资源与耕地相对不足,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基本国策。但“粮食安全”如何准确度量?人均拥有粮食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粮食储备以多少为宜?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定量分析和科学把握。我国的人口和粮食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内部调剂的弹性能力较大,故在人均指标上可适当低于国际标准。粮食生产和储备超过“安全”限度,不仅消耗大量水资源,同时给收购、仓储和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而且导致粮价下跌,“粮贱伤农”。当前,国际粮价较低,我国外贸实力也不断增强,适当增加粮食(特别是小麦)进口,以置换北方小麦主产区的水资源,用于种植其他耐旱作物,应该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二、调整消费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是节水的“软件”之一,采用行政手段来调整那些耗水大户首先需要解决一系列棘手的社会、经济问题,其阻力和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只有首先调整消费结构,才能真正实现“调整产业结构”。以用水大户兼污染大户造纸企业为例: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加大电子书籍、电子报刊和无纸化办公的推广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纸张用量,从而通过市场的作用来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之,对于那些耗水多、水污染严重的产品,只要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都应采取行政、法规、经济等手段压缩其社会消费量,从而真正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再比如,粮食生产是最大的用水户,因而压缩粮食消费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从我国现状分析,在确保足够的口粮、种子粮、饲料粮以后,工业用粮、酿酒用粮等方面的节约潜力都很大,而这些领域的粮食消耗量居高不下,又是与粮食相对过剩、粮价偏低分不开的。按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平均生产1公斤粮食需要1吨水,所以应该在全社会大声疾呼:节粮就是节水!
三、以“物流”替代“水流”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条件下,每一单位产量的工农业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用水量,可将这一用水量称作某种单位产品的“隐含水量”。向缺水地区输入隐含水量高的产品,可减少当地该类产品的产量,从而可置换出相应的当地水资源。仍以粮食为例:如向某干旱地区运入粮食,运距按1000km计,则1公斤粮食的运费在0.1元以下。如向该地区调水,则每m3水的成本至少在3元以上。所以,向干旱缺水地區输入隐含水量较高的产品是一项既经济又有利于节约当地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四、推广普及双回路供水系统(即饮用水与中水分质供水)
城镇工业和生活用水分为多种不同的用途,其相应的水质要求也是不同的,其中饮用水要求最高,但用量最小,而其他大部分用途都是“中水”可以承担的。因此目前的单回路供水系统实际上是对优质水资源的浪费。所以,设置单独的饮用水系统(因其总用量较小,建设费用也相对较低),应及早提上城建规划部门的议事日程。如北京市目前每年用于饮水机、净水机、纯净水、矿泉水方面的消费总额达数亿元。如果单设饮用水系统,饮用水的水质、水价和保证率(达到100%)相应提高,从而省去上述额外的消费是完全可行的。
五、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人每天都要吃饭、喝水、洗漱以及不定期地洗澡、洗衣服等。目前城镇人均每天生活用水200多升。因此,干旱地区尤其应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包括适当组织劳动力输出),也是节约当地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之一。
六、向大海要水
相对于淡水而言,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国大陆沿海有10个省市,但2000年海水直接利用量仅为141亿m3,许多沿海城市守着大海闹水荒,说明这些地方在直接利用海水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
海水淡化技术作为先进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水源技术,其推广得到了中央政府及地方省市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3年5月国务院颁发实施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已将海水淡化列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经历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19世纪60年代是海水淡化技术的起步阶段,1961年国家海洋局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海水淡化研究室;19世纪70、80年代后,进入技术发展阶段,经过持续攻关,许多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技术经济性日趋合理,具备了坚实的推广应用基础;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开始进入大规模工业、商业运用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海水淡化等资源利用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
据有关资料介绍,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大致在0.5~0.8美元/m3左右,今后有可能降到0.2美元/m3以下。当海水淡化的单位成本接近或低于跨流域调水的边际成本时,则应全面推行海水淡化技术。
综上所述,节水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列入政府部门(特别是综合部门)的议事日程,才能真正推进节水这一覆盖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通过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水信息网.
[2] 摘自《生活与健康》.
[关键词]水资源 节水 策略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58-02
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节水措施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类。硬件即为工程、技术措施,如工业节水采用改进工艺、改造机器设备等手段;农业节水采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使用高新节水设备等手段;城市节水推广节水器具、维修管网,减少漏损等手段。软件即行政、法规、价格等非工程技术手段。鉴于这些方面我认为采取以下策略进行节水是行之有效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安全”标准
粮食和能源、水资源一样,都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战略物资,同时粮食生产又是一个最大的用水户。我国人口众多,而水资源与耕地相对不足,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基本国策。但“粮食安全”如何准确度量?人均拥有粮食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粮食储备以多少为宜?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定量分析和科学把握。我国的人口和粮食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内部调剂的弹性能力较大,故在人均指标上可适当低于国际标准。粮食生产和储备超过“安全”限度,不仅消耗大量水资源,同时给收购、仓储和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而且导致粮价下跌,“粮贱伤农”。当前,国际粮价较低,我国外贸实力也不断增强,适当增加粮食(特别是小麦)进口,以置换北方小麦主产区的水资源,用于种植其他耐旱作物,应该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二、调整消费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是节水的“软件”之一,采用行政手段来调整那些耗水大户首先需要解决一系列棘手的社会、经济问题,其阻力和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只有首先调整消费结构,才能真正实现“调整产业结构”。以用水大户兼污染大户造纸企业为例: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加大电子书籍、电子报刊和无纸化办公的推广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纸张用量,从而通过市场的作用来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总之,对于那些耗水多、水污染严重的产品,只要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都应采取行政、法规、经济等手段压缩其社会消费量,从而真正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再比如,粮食生产是最大的用水户,因而压缩粮食消费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从我国现状分析,在确保足够的口粮、种子粮、饲料粮以后,工业用粮、酿酒用粮等方面的节约潜力都很大,而这些领域的粮食消耗量居高不下,又是与粮食相对过剩、粮价偏低分不开的。按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平均生产1公斤粮食需要1吨水,所以应该在全社会大声疾呼:节粮就是节水!
三、以“物流”替代“水流”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条件下,每一单位产量的工农业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用水量,可将这一用水量称作某种单位产品的“隐含水量”。向缺水地区输入隐含水量高的产品,可减少当地该类产品的产量,从而可置换出相应的当地水资源。仍以粮食为例:如向某干旱地区运入粮食,运距按1000km计,则1公斤粮食的运费在0.1元以下。如向该地区调水,则每m3水的成本至少在3元以上。所以,向干旱缺水地區输入隐含水量较高的产品是一项既经济又有利于节约当地水资源的有效途径。
四、推广普及双回路供水系统(即饮用水与中水分质供水)
城镇工业和生活用水分为多种不同的用途,其相应的水质要求也是不同的,其中饮用水要求最高,但用量最小,而其他大部分用途都是“中水”可以承担的。因此目前的单回路供水系统实际上是对优质水资源的浪费。所以,设置单独的饮用水系统(因其总用量较小,建设费用也相对较低),应及早提上城建规划部门的议事日程。如北京市目前每年用于饮水机、净水机、纯净水、矿泉水方面的消费总额达数亿元。如果单设饮用水系统,饮用水的水质、水价和保证率(达到100%)相应提高,从而省去上述额外的消费是完全可行的。
五、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人每天都要吃饭、喝水、洗漱以及不定期地洗澡、洗衣服等。目前城镇人均每天生活用水200多升。因此,干旱地区尤其应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包括适当组织劳动力输出),也是节约当地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之一。
六、向大海要水
相对于淡水而言,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国大陆沿海有10个省市,但2000年海水直接利用量仅为141亿m3,许多沿海城市守着大海闹水荒,说明这些地方在直接利用海水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
海水淡化技术作为先进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水源技术,其推广得到了中央政府及地方省市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3年5月国务院颁发实施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已将海水淡化列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经历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19世纪60年代是海水淡化技术的起步阶段,1961年国家海洋局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海水淡化研究室;19世纪70、80年代后,进入技术发展阶段,经过持续攻关,许多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技术经济性日趋合理,具备了坚实的推广应用基础;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开始进入大规模工业、商业运用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海水淡化等资源利用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
据有关资料介绍,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大致在0.5~0.8美元/m3左右,今后有可能降到0.2美元/m3以下。当海水淡化的单位成本接近或低于跨流域调水的边际成本时,则应全面推行海水淡化技术。
综上所述,节水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列入政府部门(特别是综合部门)的议事日程,才能真正推进节水这一覆盖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通过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水信息网.
[2] 摘自《生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