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文化育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思想传播、价值观念塑造、政治方向引导的新型教育活动。它具备较强的价值引领功能和针对性作用,因此在学生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目前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着网络特色文化建设的缺乏、网络消极文化对教育功能的冲击和高校网络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偏离等问题。对此,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文化育人的认同;整合资源,配置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内容;打造高校又红又专的网络工作队伍。
  关键词:网络文化 育人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育人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给高校带来了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新工具,也打开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新视角。网络文化育人具备较强的价值引领功能和针对性作用,因此在学生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目前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中存在着网络特色文化建设的缺乏、网络消极文化对教育功能的冲击和高校网络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偏离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各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网络文化育人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较大转变。它在价值引领、全面育人和思想渗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做出新的转变。
  (一)价值引领功能
  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同时,大学生在高校教育阶段中处于成长成才的特殊时期,其思想极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文化育人的关系不言而喻。一方面,网络媒体本身所具有的跨时空特性,使其在引导大学生政治思想方向和教育导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频繁使用,使得网络媒体可以成为高校政治教育的新突破口。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关乎着高校办学理念和方向、办学历史演进和发展、价值理念和精神、行为规范和约束,通过这些内容进一步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网络环境中更加规范和有序,并逐渐形成其内化的认同和准则。
  (二)全面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做人的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内在感染力都有重要作用。网络文化的发展为进一步促进和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始终坚持“以引导广大同学成人成才,服务广大同学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内容的设计方面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和多样化的内容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思想功能塑造
  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渗透性和隐蔽性,对大学生的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能在海量的网络环境中自主选择接收信息,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的自我内化。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是信息的主动接收者,在参与网络交互的过程中不受空间的限制,能够和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同时,大学生在网络中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共享,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资源的利用率,彰显了校园网络文化特有的思想价值,利于培育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在现实网络文化环境下,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碎片化信息的大量传播和网络特色文化建设的缺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一)平台建设不完善
  目前来看,在长期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产生了更强的网络依赖性,也更加习惯于在网络上获取相关信息和进行沟通交流。在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中,部分高校仍然是将线下教育和校内主题网站等较为传统的网络文化育人平台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没有进行深入研判和实地考察,对大学生访问较多的相关网络客户端缺乏了解。在当前已经具有“双微”平台的高校中,部分学校在网络文化育人的开发和设计仍停留在学校发布相关通知和新闻的初级阶段,不能真正地在平台内容建设中凸显网络文化建设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二)网络消极文化影响凸显
  在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给高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挑战。网络舆论工作的引导、媒体生态的演变、教育对象心理特征的变化和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等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化,但在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创新的步伐却滞后于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是最活跃也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对网络具有较高的依赖和敏感性,参与网络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也较高,但是目前的网络文化中存在的负面和垃圾信息等,可能对大学生产生误导,引诱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失范,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控,致使其在成长中出现各种问题。
  (三)多元文化價值取向的偏离
  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思想和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在网络中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声音和态度,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行为变化与接触到的网络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高校在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等方面的指引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首先,应将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实践层面的内容相结合。再者,应正确引领学生思想,提升学生价值观念的创新意识。最后,应引导学生在相应的网络平台中,学习当今社会主流的文化理念、文化思潮和文化内涵。
  三、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为路径
  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高校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文化传承和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力推进网络育人工作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大学生社会认同

  在网络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新媒体成为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
  1.守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地位。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除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外,高校应紧密围绕不同节庆点,通过不同载体、平台开展内容守正、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具体来看,可以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除夕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围绕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
  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高校在遵循科学网络文化育人的基础上,以网络思维讲好大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英雄故事、模范典型,传递身边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聚焦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网络思维模式快速回应,针对各种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选择。要善于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语言来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把原本严肃、深奥、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地展现给青年大学生。
  (二)整合资源,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网络文化环境的产生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给原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因此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教育的新手段和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呈现方式。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契合互联网传播方式,将“宏观视角”叙事转化为一个个易于大学生接受的“微观叙事”。充分利用自媒体讲好身边的英雄故事、模范典型,通过“短”而“小”的微呈现产品特性加强大学生的观感,以“微观视角”的全新叙事方式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2.打造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融合平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9岁网民占网民总体21.5%,在网民年龄群体比例最高;专科及以上网民占学生群体网民的19.5%,而大学生群体网民率达到100%。新网络平台的出现催生出新的传播方式和使用习惯,新网络平台的认可多从青年人开始,而高校大学生又是青年人中的高学历、高智商人群,也是新网络平台最新的接受者和倡导者。因此,高校在拓展网络文化育人新阵地的同时,实现传统平台与新兴平台的相互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三)打造又红又专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队伍
  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有将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网络文化产品生产、网络平台搭建、网络信息跟踪服务和新生力量培育等过程的能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担任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的重任。
  1.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队伍。当前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队伍必须具备过硬的信息识别、获取和应用能力,在了解网络传播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微一端”、抖音、快手、公众号、QQ等网络媒介的运行模式及网络社交的技巧。打造一支网络技术过硬的网络专职人员队伍,牢牢把握网络文化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线上线下形成合力,网络文化育人队伍要了解和掌握“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网络文化育人规律。
  2.组建一支又红又专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当前,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网络模式冲击较大,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为此,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团队、学科带头人、思政工作者等在内的“网络宣讲团”,培育一批真正面向学生需求、让学生受益和喜爱的网上“思政课”,结合学生关切的重点和焦点等问题开展正确引领,及时答疑解惑,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打牢学生的思想根基,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根本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影响力。
  3.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学生思想政治队伍。学生只有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高校才能依据对网络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自身条件,开展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坚持大学生的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原则,培养一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让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言人、记者、网络监督員。
  作者单位 张振军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高 睿 石河子大学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本文系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中心项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XJEDU020314C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思滨.浅谈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传媒,2017(17).
  [2]黄燕.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09).
  [3]李亚青,王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6).
  [4]高蕾,魏楚元,王洋.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效果研究[J].传媒,2021(04).
  【编辑:钱尔赫】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广电媒体遭遇发展瓶颈,融合转型势在必行。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分别从集团内部结构和内容管理体制机制两方面着手进行改革,立足自身优势,汇聚各方资源,拓展媒体业务,全领域多栖发展,实现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  关键词:南京广播电视集团 融媒体 广电媒体  守正创新,有“融”乃强。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以下简称“南京广电”)乘风破浪,实施“融媒体+”战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僵局,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济下行影响,网剧产业进入行业反思与重塑阶段。本文通过回顾和整理近年网剧平台发展业态和平台数据,认为应当建立一套大数据+大IP的差异化网剧平台创新体系,融合多渠道的网剧发行模式,以促进后疫情时代网剧产业品牌的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网剧产业 品牌建构  近年来,各大资本对网剧产业的注资加大了网剧的开发力度,也加剧了网剧产业的竞争。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国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不同媒体共同发力,利用短视频这一“利器”助力疫情防控“战疫”,通过推送抗疫宣传内容鼓舞人心。众多制作精良的短视频创新了发布形态和技术应用,记录全民抗疫影像,突出抗疫正能量与主旋律。本文以抗疫类MG动画短视频为例,探析新媒体图形动画产品如何引导网民理性认识疫情、科学做好防护,展现短视频助力抗疫宣传迸发出的希望和能量。  关键词:新媒体 短视频 动画 新冠肺炎疫情  202
摘要:自媒体环境下,网络视频正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同时也受到了广告主的青睐。网络视频中广告植入方式多种多样,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哔哩哔哩为例,通过分析其网络视频广告的多种植入方式及其优劣势,提出在网络视频广告植入中应进一步运用创意,参考数据,并注重培养粉丝群体,从而提升广告植入效果。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视频 广告植入 哔哩哔哩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网络资费不断下降,互联网
摘要:迈入新时代,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正在发生重要的嬗变。本文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为例,从优化传播效果的视角,运用纵向比较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我国当前对外传播的三个转向,即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从理性说教转向感性故事,从自说自话转向有的放矢。这些嬗变对于我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受尊重大国形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 对外傳播 国家形象  在增强中华
摘要:高校传媒类专业既具有极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开展网络思政工作较强的专业属性,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该类专业学生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如学生对网络思政工作期待更高、语境共享带来话语表达权转移、教育内容被碎片化解构和传播等。网络思政工作主体要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创造交互融通的语境,在实现主体与客体有效互动的基础上,力促专业与思政相互赋能,促进育能与育心同频共振。  关键词: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遇,新技术深入影响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生趣和新生命。本文以国家典籍博物馆馆藏甲骨文为契入点,紧密结合数字时代特点,探索甲骨文IP“数字化创作+云推广”设计开发与推广模式,创新专题博物馆馆藏经典藏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 甲骨文 IP设计开发 文化IP  习近平总
摘要: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作为后发地区的党媒该如何在这场硬仗中发挥自身作用,值得探讨。丽水日报社积极探索党媒报道如何助力脱贫攻坚路径,通过新闻帮扶,在为贫困人员扶志、增强扶贫造血功能以及为贫困山区联通外界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当地摘取“贫困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贫困人员的高度赞赏。本文以丽水日报社开展扶贫帮困报道为例,以期为党媒开展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闻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