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1亿。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為显著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一般来说,科学合理用药可控制糖尿病发展。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用药方面存在误区,影响治疗效果。关于糖尿病安全用药的误区主要表现以下几种:
1 确诊糖尿病就用药
实际上,新确诊糖尿病患者一般不主张立即药物治疗。若是未出现急、慢性并发症,且代谢紊乱不严重,可试着基础治疗,如适当运动、控制饮食、生活规律及情绪稳定等,肥胖者减肥,同时加强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持续观察1-2个月。经上述综合基础干预后,血糖若是得到有效控制,则继续坚持非药物疗法。若是经上述综合治疗后,血糖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则需考虑降糖药治疗。
2 该用胰岛素而不用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能不用胰岛素就不用,对胰岛素存在一种抵抗心理。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将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看作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准,认为需要胰岛素治疗时说明病情较严重,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针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尽早胰岛素治疗越好,这样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第二,担心胰岛素会出现不良反应,例如胰岛素抵抗及低血糖等。其实,胰岛素使用不当是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注射胰岛素,并且出现不适时及时联系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很少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第三,部分糖尿病患者认为应用胰岛素治疗会产生依赖性。实际上,胰岛素并不是终极疗法,大多数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出现撤不掉的情况。另外,从用药费用方面来说,相比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有时更加便宜,且效果更好。现在,一般提倡“休息疗法”,就是早期给予胰岛素,1、2个月后停用,改口服降糖药,配合饮食及运动等干预。
3 不控制饮食
部分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效果欠佳,改用胰岛素治疗后病情控制明显,因此不再继续控制饮食。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制在于促使血糖进入组织中被利用,或者是以糖原、脂肪的形式储存。若是未控制饮食而增加体重,胰岛素所需量也增加,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4 口服降糖药选择不当
选择降糖药过程中,由于不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各种药物作用原理等,加上广告、价格等影响因素,容易出现降糖药与自己病情不相符的情况。例如,肥胖患者选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选择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或者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选择双胍类降糖药;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或者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者选择口服降糖药。建议糖尿病患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选择性用药,不可盲目听信广告、谣言,胡乱用药。
5 未明确区分用药时间
对于不同的口服降糖药,其作用机制不同,每一种药物的用药时间也有不同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达不到治疗目的。其中,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磺脲类降糖药需饭前用药,可促进自身胰岛素分泌,一般建议餐前30分钟用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需要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此类药物在肠道中竞争性抑制a-葡萄糖苷酶,降低多糖与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减少和延缓吸收,对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显著。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具有克服胃肠道反应的作用,建议进餐时或者餐后用药。
6 同一类口服降糖药合用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单用一种药物难以控制血糖,因此自行增加几种降糖药一并服用,想达到“累加效应”。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口服降糖药的类型多且作用机制不同,然而,同一类的药物作用机制相似,不建议合用同一类药物。若是在未弄清楚药物种类与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盲目增加口服用药,非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7 跟着感觉服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害怕药物不良反应,不遵照医嘱用药,降糖药物可以不吃便尽量不吃,可减量便减量。等到自己觉得不舒服或者是进食较多的情况下或者自己测得血糖升高时,临时加药之后又恢复常态。这种吃吃停停的做法是糖尿病降糖药治疗的一大忌。糖尿病患者应该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也不可擅自停药,以免血糖出现大幅波动,加重病情。
8 频繁换药
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服药几天后觉得血糖没有下降或者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则认为这种药物效果不好,便急于换药。实际上,有些降糖药可能要半个月甚至1个月才会达到最大降糖作用。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遵照医嘱调整用药剂量,不可随意更换药物。
1 确诊糖尿病就用药
实际上,新确诊糖尿病患者一般不主张立即药物治疗。若是未出现急、慢性并发症,且代谢紊乱不严重,可试着基础治疗,如适当运动、控制饮食、生活规律及情绪稳定等,肥胖者减肥,同时加强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持续观察1-2个月。经上述综合基础干预后,血糖若是得到有效控制,则继续坚持非药物疗法。若是经上述综合治疗后,血糖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则需考虑降糖药治疗。
2 该用胰岛素而不用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能不用胰岛素就不用,对胰岛素存在一种抵抗心理。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将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看作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准,认为需要胰岛素治疗时说明病情较严重,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针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尽早胰岛素治疗越好,这样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第二,担心胰岛素会出现不良反应,例如胰岛素抵抗及低血糖等。其实,胰岛素使用不当是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注射胰岛素,并且出现不适时及时联系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很少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第三,部分糖尿病患者认为应用胰岛素治疗会产生依赖性。实际上,胰岛素并不是终极疗法,大多数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出现撤不掉的情况。另外,从用药费用方面来说,相比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有时更加便宜,且效果更好。现在,一般提倡“休息疗法”,就是早期给予胰岛素,1、2个月后停用,改口服降糖药,配合饮食及运动等干预。
3 不控制饮食
部分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效果欠佳,改用胰岛素治疗后病情控制明显,因此不再继续控制饮食。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制在于促使血糖进入组织中被利用,或者是以糖原、脂肪的形式储存。若是未控制饮食而增加体重,胰岛素所需量也增加,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4 口服降糖药选择不当
选择降糖药过程中,由于不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各种药物作用原理等,加上广告、价格等影响因素,容易出现降糖药与自己病情不相符的情况。例如,肥胖患者选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选择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或者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选择双胍类降糖药;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或者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者选择口服降糖药。建议糖尿病患者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选择性用药,不可盲目听信广告、谣言,胡乱用药。
5 未明确区分用药时间
对于不同的口服降糖药,其作用机制不同,每一种药物的用药时间也有不同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达不到治疗目的。其中,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磺脲类降糖药需饭前用药,可促进自身胰岛素分泌,一般建议餐前30分钟用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需要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此类药物在肠道中竞争性抑制a-葡萄糖苷酶,降低多糖与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减少和延缓吸收,对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显著。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具有克服胃肠道反应的作用,建议进餐时或者餐后用药。
6 同一类口服降糖药合用
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单用一种药物难以控制血糖,因此自行增加几种降糖药一并服用,想达到“累加效应”。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口服降糖药的类型多且作用机制不同,然而,同一类的药物作用机制相似,不建议合用同一类药物。若是在未弄清楚药物种类与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盲目增加口服用药,非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7 跟着感觉服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害怕药物不良反应,不遵照医嘱用药,降糖药物可以不吃便尽量不吃,可减量便减量。等到自己觉得不舒服或者是进食较多的情况下或者自己测得血糖升高时,临时加药之后又恢复常态。这种吃吃停停的做法是糖尿病降糖药治疗的一大忌。糖尿病患者应该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物,也不可擅自停药,以免血糖出现大幅波动,加重病情。
8 频繁换药
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服药几天后觉得血糖没有下降或者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则认为这种药物效果不好,便急于换药。实际上,有些降糖药可能要半个月甚至1个月才会达到最大降糖作用。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遵照医嘱调整用药剂量,不可随意更换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