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知道,牵牛要牵牛鼻子,拉着牛尾巴非但拉不动牛,还可能被牛拉倒。遗憾的是,如此通俗的常识在许多重要决策和活动中却总是被遗忘,路子不对使人们陷入与牛长期艰苦卓绝的搏斗中。
许多以企业之名行政府之实的公司就是实例。如某政府推动、国企(实为政府的代名词,如很多开发区公司)主导建设的商业区建成投用,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商户陆续入驻,但令商户恼火的是,不只是原来营造商业氛围的满口承诺迟迟不到位,而且整个商业街区的经营根本不是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而是以领导脸色和开心与否为导向。例如,旅游公司联系想将街区拓展为旅游景点,公司领导坚决不同意,怕以后领导视察时乱糟糟的;入驻商户建议加大整体形象营销,公司告知已经做了,结果发现所做广告并不是在百姓经常看的报纸上,而是在读者不多的当地党报上,也不知道上级领导是否看得见这些政绩信号,但可确定,这些领导一定不是潜在客户;因道路复杂,商户们建议为了方便客户寻找,可设立像国外景区那种多指向包括距离的漂亮甚至艺术的路牌,结果被告知怕上级领导视察时说不整洁或凌乱;因路标不明驾车者停车问路均被周围保安驱赶,于是只能在街区里兜圈子,理由也是领导关注形象;领导视察时,要求所有商铺无论有无客人、是否是他们正常开业时间一律开门,其实每次领导过来只是去一两家展示店转转,但所有入驻机构必须陪着开门,虽谈不上舍命陪君子,但至少是舍财、舍时间和精力做没有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 & &可想而知,这样的街区只能半死不活。
按经济规律分析,这种现象令人费解。商业街区建设目标是为了扩大服务,方便民众,与此同时获取经济利益。因此一定要客户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规范。但我们看到的却是时时处处以领导开心和满意为导向,无视或将经济目标放在第二甚至第三位。但若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则很容易理解,一是这些投资虽以商业项目形态建设,但首要目的是政绩;二是纳税人无法有效监督政府的投资去向,使这种具有花瓶作用的项目在各地畅通无阻;三是因建设目的是政绩,所以在设计、建设、经营上关注展示性、重视领导好恶,轻视客户和市场、无视经济规律;四是这些经营者是上级领导委任、其升迁取决于领导满意与否,所以“领导导向”就变得非常重要;五是无人真正关心市场认可和投资收益,因为这些项目往往只是他们的升迁跳板,好坏留给后人打理。而后任常常需要制造新的亮点,无心关注前人留下的麻烦。正如一位政府领导坦言,“现在的政府像看病,不是想着把病治好,而是设法让病人不死在自己的手上”。
这种现象根除依赖于三个方面:经济上,在竞争领域政府以及准政府国企退出市场;政治上,改进和强化政府资源配置和决策的透明度和法治监督;操作上,既然是企业,应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真正的经济效益考核,并将之作为任免的重要基础甚至是必要条件,使他们作为企业经营者真正关心客户、尊重市场和经济规律,而不是一天到晚围着领导的好恶转。
另外,这类准政府的公司大都产生于政府想推动一项事务又无力或不想利用市场机制形成的,如搞XX园区建设的XX集团,还有新近出现的为了应对中央政府限制地方政府借贷而出现的变形公司,等等。站在政府角度,领导们并不这样认为,或者辩解,因市场不成熟或在事业早期只有政府把台搭建起来,企业才会来唱戏。其实不然,即使这样的平台也可通过市场机制搭建。不难发现,利用市场机制运行和准政府运行效果大不相同,因为前者充分研究客户和市场,其做法显然更有生命力。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和纯竞争的领域,政府或准政府公司应尽早退出市场,扮演好政府应扮演的角色,否则,因其投资的目标是政绩(尽管有时候和社会发展不矛盾,但做法不合规律,效果很差),经营者的任命是上级领导,所以难免看领导脸色和喜好经营,糟蹋了好资源、好地盘、好项目以及纳税人的钱,进而浪费了利用这些钱发展其他社会事业的大好机会。
许多以企业之名行政府之实的公司就是实例。如某政府推动、国企(实为政府的代名词,如很多开发区公司)主导建设的商业区建成投用,在各项政策的引导下商户陆续入驻,但令商户恼火的是,不只是原来营造商业氛围的满口承诺迟迟不到位,而且整个商业街区的经营根本不是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而是以领导脸色和开心与否为导向。例如,旅游公司联系想将街区拓展为旅游景点,公司领导坚决不同意,怕以后领导视察时乱糟糟的;入驻商户建议加大整体形象营销,公司告知已经做了,结果发现所做广告并不是在百姓经常看的报纸上,而是在读者不多的当地党报上,也不知道上级领导是否看得见这些政绩信号,但可确定,这些领导一定不是潜在客户;因道路复杂,商户们建议为了方便客户寻找,可设立像国外景区那种多指向包括距离的漂亮甚至艺术的路牌,结果被告知怕上级领导视察时说不整洁或凌乱;因路标不明驾车者停车问路均被周围保安驱赶,于是只能在街区里兜圈子,理由也是领导关注形象;领导视察时,要求所有商铺无论有无客人、是否是他们正常开业时间一律开门,其实每次领导过来只是去一两家展示店转转,但所有入驻机构必须陪着开门,虽谈不上舍命陪君子,但至少是舍财、舍时间和精力做没有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 & &可想而知,这样的街区只能半死不活。
按经济规律分析,这种现象令人费解。商业街区建设目标是为了扩大服务,方便民众,与此同时获取经济利益。因此一定要客户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规范。但我们看到的却是时时处处以领导开心和满意为导向,无视或将经济目标放在第二甚至第三位。但若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则很容易理解,一是这些投资虽以商业项目形态建设,但首要目的是政绩;二是纳税人无法有效监督政府的投资去向,使这种具有花瓶作用的项目在各地畅通无阻;三是因建设目的是政绩,所以在设计、建设、经营上关注展示性、重视领导好恶,轻视客户和市场、无视经济规律;四是这些经营者是上级领导委任、其升迁取决于领导满意与否,所以“领导导向”就变得非常重要;五是无人真正关心市场认可和投资收益,因为这些项目往往只是他们的升迁跳板,好坏留给后人打理。而后任常常需要制造新的亮点,无心关注前人留下的麻烦。正如一位政府领导坦言,“现在的政府像看病,不是想着把病治好,而是设法让病人不死在自己的手上”。
这种现象根除依赖于三个方面:经济上,在竞争领域政府以及准政府国企退出市场;政治上,改进和强化政府资源配置和决策的透明度和法治监督;操作上,既然是企业,应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真正的经济效益考核,并将之作为任免的重要基础甚至是必要条件,使他们作为企业经营者真正关心客户、尊重市场和经济规律,而不是一天到晚围着领导的好恶转。
另外,这类准政府的公司大都产生于政府想推动一项事务又无力或不想利用市场机制形成的,如搞XX园区建设的XX集团,还有新近出现的为了应对中央政府限制地方政府借贷而出现的变形公司,等等。站在政府角度,领导们并不这样认为,或者辩解,因市场不成熟或在事业早期只有政府把台搭建起来,企业才会来唱戏。其实不然,即使这样的平台也可通过市场机制搭建。不难发现,利用市场机制运行和准政府运行效果大不相同,因为前者充分研究客户和市场,其做法显然更有生命力。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和纯竞争的领域,政府或准政府公司应尽早退出市场,扮演好政府应扮演的角色,否则,因其投资的目标是政绩(尽管有时候和社会发展不矛盾,但做法不合规律,效果很差),经营者的任命是上级领导,所以难免看领导脸色和喜好经营,糟蹋了好资源、好地盘、好项目以及纳税人的钱,进而浪费了利用这些钱发展其他社会事业的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