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以稀为贵
一名知名经济学家称现在有一个非常不正常的情况,就是“没有技术、没有知识的劳动者的稀缺程度,比起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的稀缺程度要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很困难,但是农民工、保姆就业很容易。(财经网)
如果从大学生自己找原因,可能是这样:高考的一道本科线,将学生分成专科与本科,也许只是一分之差,带来的却是某些本科生的优越感和盲从感。有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却没有劳动者的技能与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便会处于尴尬地位。
汤峰
替我锻炼
眼下,不少学校开展了学生体质测试,不少学生叫苦不迭,甚至,在一些高校出现了“有偿代跑”的现象,只要花上50元或100元就可以找到代跑的同学。到一些高校随便走访,就会发现,宅在大学里面是一种普遍现象。男生宅在宿舍打游戏,女生宅在宿舍逛网店,有人甚至连吃饭也不愿意迈出宿舍。能走出宿舍,主动参与锻炼的同学,可谓少之又少。(光明日报)
随着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许多都从小开始让孩子学习一项技能,因为可以在中考、高考中加分,比如:舞蹈、绘画、乐器。这些“兴趣”大多都需要宅在家里练习,至于体育一类的项目虽然也可以加分,家长们普遍认为会很耽搁学习,而且未来前途也不大,从小就养成了“静”的习惯的学生当然在大学喜欢宅。
王思琦
今年我们学校也开展了“三走活动”(即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活动),让很多同学去参与锻炼,其实这种机动性比较高、没那么强制性的活动收效还是不错的,建议学校以后多多开展,也许真的能够一治“懒癌”。
冯歆然
在上大学之前,体育运动就通过体锻课、会考项目、评优等形式强制学生锻炼。执行过程极容易让学生们把体育运动当做一门课程而不是一种兴趣。上了大学,一周一次的体育课在总成绩中无足轻重,除了体育课也不再有其他的强制性锻炼。在支配空闲时间时,总喜欢把兴趣摆在第一位的大学生们自然不会让他们视为“课程”的体育运动占用太多的时间。不如尝试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改革,只有让大学生真正热爱体育,愿意将体育锻炼融入生活,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于凌帆
大学里,体育锻炼本是为了确保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而设立的一项要求,但是近年来体育锻炼却渐渐变成了一种负担。我认为体育锻炼这件事应该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实现的。我们学校曾经有一些社团举办了自愿参加的晚跑活动,起初效果并不明显,可是到后来可能是因为身边的很多好朋友都来参加了,或是因为可以和其他人聊天等其他原因,这个队伍变得越来越壮大了。类似这种并非强制性的比较“温柔”的方式可能会更容易被接受。
朴宇
F型阅读
阅读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为,数字阅读则容易让人注意力分散。许多人上网之初也许是为了读一条感兴趣的新闻,但几十分钟后却发现自己在网站购物了。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这种前几行仔细阅读,后面则快速浏览的“F型阅读”方式,一旦成为人们的阅读习惯,就难以再适应传统阅读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中国科学报)
数字阅读是时代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但是,不该忘记或抛弃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只有多种阅读方式并存,才能促进阅读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健康又便捷。在零碎时间数字阅读,及时掌握资讯,迅速补充知识;在大段儿时间里,捧一本书,品一杯茶,何乐不为呢。
刘妍
如果进行阅读、接受知识的过程能更加轻松享受,我们为什么非要固执于传统阅读方式?如今的数字阅读还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阅读,除了阅读成本相比于纸质阅读低以外,数字技术的优势在阅读这一块也得到有效开发。如果利用数字技术,将声音、图形与文字等结合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直观的阅读体验,如:超文本阅读、多媒体阅读等,也未尝不能实现高质量的愉悦阅读体验。
自己的“马拉松距离”
2014年5月25日上午,春城昆明气温高达摄氏30度,2014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按计划举行。有10名参赛人员在赛中先后出现不适症状,其中,大一学生小冯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中国青年网)
因为参加马拉松而危及生命的新闻似乎屡见不鲜。对于这种大型的马拉松比赛,按照国际惯例,选手在赛前需签订风险责任书,承诺“在比赛中,因个人身体及其他个人原因导致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由参赛者个人承担责任。”事实上就目前的情况看,业余长跑爱好者仍然普遍缺乏科学训练和专业指导,对于马拉松要求和自身情况的认知存在缺失,这必然增加比赛意外的产生。
张亮
在知道气温已经高达30度,活动主办方难道没有考虑到这样的高温是不适宜进行像马拉松这样的长跑比赛吗?
钱璇
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他们在长跑过程中感觉到身体不舒服时,不中途放弃?难道所有的放弃都是弱者的姿态?难道所有的坚持都是明智的而不是逞能之举?你又为了什么,去坚持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别忘了,不是所有人都有非常好的的身体素质能够跑完马拉松,也不是所有身体素质好的人都有强大的意志能够跑完。人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认清自己,当你勇于挑战自己的“马拉松距离”时,你就是王者!
汤峰
过度的坚持反而是一种错误。用生命来诠释成功不是明智之举。
韩靖
像这场悲情马拉松一样,我们生活中有太多时刻因为太注重结果的输赢所以失去了参与的乐趣。
冯歆然
我们有时过度歌颂那些不惜牺牲一切坚持到终点的人,这也该改改了。
董俊杰
救济?落差太大
近日,广州市人社局就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公开征求意见。拟放宽在穗大学生创业补贴的申请门槛,另规定登记未就业满6个月的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按本市失业保险金标准领取补贴,最长可领6个月。你会去领吗?(广州日报)
能否接受补贴也是因人而异的,其实我认为还是看你是否需要,如果你正在寻求一个机遇,或许这就是你成功的垫脚石,何不抓住这根救命稻草,给自己一个机会呢?如果你还很迷茫,处于无所是从的状态,这份保险也许会成为你摆脱一时困境的方式,但是能不能借用这个方式渐渐崛起,摆脱低迷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刚刚踏出校园的孩子都应该被给予一定的时间去适应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强大落差,与社会竞争深深脱节的大学生们需要来自社会公众的谅解与宽容。
刘妍
我如果面临这种情况,也许不会去领取这份补贴。一是因为可能这些补贴的数量可能并不能真正起到缓解生活状况的作用,二是不想让自己产生依赖心理和失落感,领取补贴在很多人眼里等于一种“救济”,是没有能力的体现,我觉得与其让自己在补贴中迷失自己的价值,不如切合实际,赶快找到工作。
另外,从天之骄子到需要补助的社会底层,这样的落差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比如我自己。既然我们在大学里学习了四年的知识,那么就说明我们比一般人要多一些优势,也许这个优势并不太明显,但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并不是需要社会补助的对象。如果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应该更加自食其力,努力证明自己这四年的大学生活没有白过。
冯歆然
一名知名经济学家称现在有一个非常不正常的情况,就是“没有技术、没有知识的劳动者的稀缺程度,比起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者的稀缺程度要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很困难,但是农民工、保姆就业很容易。(财经网)
如果从大学生自己找原因,可能是这样:高考的一道本科线,将学生分成专科与本科,也许只是一分之差,带来的却是某些本科生的优越感和盲从感。有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却没有劳动者的技能与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便会处于尴尬地位。
汤峰
替我锻炼
眼下,不少学校开展了学生体质测试,不少学生叫苦不迭,甚至,在一些高校出现了“有偿代跑”的现象,只要花上50元或100元就可以找到代跑的同学。到一些高校随便走访,就会发现,宅在大学里面是一种普遍现象。男生宅在宿舍打游戏,女生宅在宿舍逛网店,有人甚至连吃饭也不愿意迈出宿舍。能走出宿舍,主动参与锻炼的同学,可谓少之又少。(光明日报)
随着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许多都从小开始让孩子学习一项技能,因为可以在中考、高考中加分,比如:舞蹈、绘画、乐器。这些“兴趣”大多都需要宅在家里练习,至于体育一类的项目虽然也可以加分,家长们普遍认为会很耽搁学习,而且未来前途也不大,从小就养成了“静”的习惯的学生当然在大学喜欢宅。
王思琦
今年我们学校也开展了“三走活动”(即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活动),让很多同学去参与锻炼,其实这种机动性比较高、没那么强制性的活动收效还是不错的,建议学校以后多多开展,也许真的能够一治“懒癌”。
冯歆然
在上大学之前,体育运动就通过体锻课、会考项目、评优等形式强制学生锻炼。执行过程极容易让学生们把体育运动当做一门课程而不是一种兴趣。上了大学,一周一次的体育课在总成绩中无足轻重,除了体育课也不再有其他的强制性锻炼。在支配空闲时间时,总喜欢把兴趣摆在第一位的大学生们自然不会让他们视为“课程”的体育运动占用太多的时间。不如尝试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改革,只有让大学生真正热爱体育,愿意将体育锻炼融入生活,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于凌帆
大学里,体育锻炼本是为了确保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而设立的一项要求,但是近年来体育锻炼却渐渐变成了一种负担。我认为体育锻炼这件事应该是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实现的。我们学校曾经有一些社团举办了自愿参加的晚跑活动,起初效果并不明显,可是到后来可能是因为身边的很多好朋友都来参加了,或是因为可以和其他人聊天等其他原因,这个队伍变得越来越壮大了。类似这种并非强制性的比较“温柔”的方式可能会更容易被接受。
朴宇
F型阅读
阅读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为,数字阅读则容易让人注意力分散。许多人上网之初也许是为了读一条感兴趣的新闻,但几十分钟后却发现自己在网站购物了。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这种前几行仔细阅读,后面则快速浏览的“F型阅读”方式,一旦成为人们的阅读习惯,就难以再适应传统阅读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中国科学报)
数字阅读是时代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但是,不该忘记或抛弃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只有多种阅读方式并存,才能促进阅读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健康又便捷。在零碎时间数字阅读,及时掌握资讯,迅速补充知识;在大段儿时间里,捧一本书,品一杯茶,何乐不为呢。
刘妍
如果进行阅读、接受知识的过程能更加轻松享受,我们为什么非要固执于传统阅读方式?如今的数字阅读还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阅读,除了阅读成本相比于纸质阅读低以外,数字技术的优势在阅读这一块也得到有效开发。如果利用数字技术,将声音、图形与文字等结合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直观的阅读体验,如:超文本阅读、多媒体阅读等,也未尝不能实现高质量的愉悦阅读体验。
自己的“马拉松距离”
2014年5月25日上午,春城昆明气温高达摄氏30度,2014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按计划举行。有10名参赛人员在赛中先后出现不适症状,其中,大一学生小冯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中国青年网)
因为参加马拉松而危及生命的新闻似乎屡见不鲜。对于这种大型的马拉松比赛,按照国际惯例,选手在赛前需签订风险责任书,承诺“在比赛中,因个人身体及其他个人原因导致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由参赛者个人承担责任。”事实上就目前的情况看,业余长跑爱好者仍然普遍缺乏科学训练和专业指导,对于马拉松要求和自身情况的认知存在缺失,这必然增加比赛意外的产生。
张亮
在知道气温已经高达30度,活动主办方难道没有考虑到这样的高温是不适宜进行像马拉松这样的长跑比赛吗?
钱璇
很多人都会有疑问,为什么他们在长跑过程中感觉到身体不舒服时,不中途放弃?难道所有的放弃都是弱者的姿态?难道所有的坚持都是明智的而不是逞能之举?你又为了什么,去坚持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别忘了,不是所有人都有非常好的的身体素质能够跑完马拉松,也不是所有身体素质好的人都有强大的意志能够跑完。人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认清自己,当你勇于挑战自己的“马拉松距离”时,你就是王者!
汤峰
过度的坚持反而是一种错误。用生命来诠释成功不是明智之举。
韩靖
像这场悲情马拉松一样,我们生活中有太多时刻因为太注重结果的输赢所以失去了参与的乐趣。
冯歆然
我们有时过度歌颂那些不惜牺牲一切坚持到终点的人,这也该改改了。
董俊杰
救济?落差太大
近日,广州市人社局就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公开征求意见。拟放宽在穗大学生创业补贴的申请门槛,另规定登记未就业满6个月的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按本市失业保险金标准领取补贴,最长可领6个月。你会去领吗?(广州日报)
能否接受补贴也是因人而异的,其实我认为还是看你是否需要,如果你正在寻求一个机遇,或许这就是你成功的垫脚石,何不抓住这根救命稻草,给自己一个机会呢?如果你还很迷茫,处于无所是从的状态,这份保险也许会成为你摆脱一时困境的方式,但是能不能借用这个方式渐渐崛起,摆脱低迷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刚刚踏出校园的孩子都应该被给予一定的时间去适应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强大落差,与社会竞争深深脱节的大学生们需要来自社会公众的谅解与宽容。
刘妍
我如果面临这种情况,也许不会去领取这份补贴。一是因为可能这些补贴的数量可能并不能真正起到缓解生活状况的作用,二是不想让自己产生依赖心理和失落感,领取补贴在很多人眼里等于一种“救济”,是没有能力的体现,我觉得与其让自己在补贴中迷失自己的价值,不如切合实际,赶快找到工作。
另外,从天之骄子到需要补助的社会底层,这样的落差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比如我自己。既然我们在大学里学习了四年的知识,那么就说明我们比一般人要多一些优势,也许这个优势并不太明显,但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并不是需要社会补助的对象。如果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应该更加自食其力,努力证明自己这四年的大学生活没有白过。
冯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