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引申意思还可以理解为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教师的示范引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
  古人云:“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便是对教师表率作用的一种概括。即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那么,如何去做榜样呢?其一,勤于钻研、积极进取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二,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三,严谨求真、言行一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1.密切师生关系,体现人文关怀
  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会影响到新课程能否贯彻实施,也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立之以信、见之以范。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对于回答时出现的偏颇,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思考。还学生以自尊,给学生以自信。此外,教师还要有爱心、信心、恒心、责任心,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
  2.把握教材载体,挖掘人文思想
  教材是学科内容的体现,我们应有效地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
  3.遵循课改思路,丰富人文底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做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与学生一道成长。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正确恰当地处理好知识与情感、知识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发展提高和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许多家长也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和睦的家庭可以给子女带来温馨和愉快,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相反,则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心理障碍。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保障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树,是学校走向成熟的最肥沃土壤。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1.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注重品位,突出特色。本着“以人文本”的理念来设计校园的美化、楼道的布置、展板的设计,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人文性,都能自然地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
  2.创建班级文化,展示文化风貌
  高品位的班级文化,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教室是小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室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绪。因此,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在教室的创设布置上,包括教室内的名人名言、专栏板报、课桌的摆放乃至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给小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3.拓宽活動载体,突出文化特色
  学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要体现实践性、综合性和趣味性,既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又要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突出效果,提倡特色,将校园文化建设推向深入。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烧锅镇小学)
其他文献
马尔库塞把科技文明的发展当作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历史,使得整个社会的主体结构变成了单面的社会.人们通过科技理性的交往过程,从中主动或被动地改变自己的语言,以适应现实生
本文基于“郭店楚简”等20世纪末年问世的新出土文献带来的新知见,探讨孟子性善论形成过程的一系列论考之中探讨《五行》思想的部分.《五行》将“知”视为觉醒认知能力之过程
目的:探究肌肉能量技术结合肌内效贴扎治疗肩周炎是否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手段.方法:收集金秋医院康复科门诊进行治疗的40名肩周炎患者,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更高效率地吸收和理解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记忆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