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自我效能感作为主体性因素之一,对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其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探讨提升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具体策略。
[关 键 词] 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93-01
众多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较非贫困大学生,明显偏低。刘阳的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敌对因子高于全国常模(P<0.05)。卢洪明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可直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可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作为高校辅导员兼心理老师,笔者在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发现,缺乏自信和对自己的非理性认识与评价是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将主要探究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以期提供贫困大學生“心理脱贫”的有效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自我效能感由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1986年,班杜拉在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郝永泽、刘姗汝、贾德梅通过系统全面的综述研究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个体在完成某项行为时对自己所抱有的信心。
二、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一)开展逆境教育,理性认识贫困
2018年,河北18岁女生王心仪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写下《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一文,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王心仪从贫穷中认识和体会到的是前进与突破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使她破茧成蝶,成功考取北京大学。贫困大学生对贫困的认识影响着其心理和行为,假如一味地怨天尤人,选择回避,势必导致较大的思想负担,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在学校教育中,研发开设有关贫困的逆境教育课程,引导贫困大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贫困,接纳原生家庭贫困的事实,澄清价值,作出承诺,付诸行动。
(二)防止“我是贫困生”僵化的心理标签
贫困生的心理更加敏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情绪,他们不希望被人另眼看待。在学校资助管理工作中,应该无条件尊重贫困大学生的隐私,实施“无痕化”帮扶。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心理灵活性,对自己以及周遭环境僵化的认识与评价,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导激励贫困大学生积极投身课外实践活动,增加亲身获得的掌握性经验,拉伸心理空间,从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觉知层面弱化“我是贫困生”的潜在认识。
(三)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树立自信
在入学心理筛查工作中,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积极关注,引导存在心理困惑的贫困大学生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开展“学习适应”“自我认识”“人际关系”等主题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情绪情感疏导和认知调整等方法,引导贫困大学生知己知彼,掌握积极有效的问题应对策略,获得表达思想和宣泄情绪的能力,不断发掘潜能,重建信念价值体系,树立自尊自信的人格素养。
(四)进行合理归因训练
个体对行为结果原因的认识会影响其对自己的评价、目标的选择及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在与贫困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贫困大学生过于看重导致贫困的外在客观原因,这样阻碍于全面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韦纳的归因理论指出,倾向内在归因者往往把成功归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稳定或可控的因素,把失败归于运气、任务难度等不稳定或不可控的因素,他们相信命由己造,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倾向外在归因者则不然,他们一旦发现理想和现实有较大差距就容易产生不良体验,引起无助、忧郁的情绪体验。因此,对贫困大学生,用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进行合理归因,有助于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
(五)理性调控动机水平
贫困大学生往往肩负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更高的期望,面对生活和学习任务,他们往往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如果动机水平过高,则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体验,反而阻碍了目标的达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个体活动中的最佳动机水平因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动机运作的规律,获取自主调节动机水平的能力,进而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刘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比较研究:基于SCL-90和SRHMS测评法[J].钦州学院学报,2014,29(10):81-85.
[2]卢洪明,傅纳,李旸,等.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7):485-496.
[3]郝永泽,刘姗汝,贾德梅.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2011(3):14-146.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93-01
众多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较非贫困大学生,明显偏低。刘阳的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敌对因子高于全国常模(P<0.05)。卢洪明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可直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可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作为高校辅导员兼心理老师,笔者在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发现,缺乏自信和对自己的非理性认识与评价是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将主要探究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以期提供贫困大學生“心理脱贫”的有效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自我效能感由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1986年,班杜拉在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郝永泽、刘姗汝、贾德梅通过系统全面的综述研究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即个体在完成某项行为时对自己所抱有的信心。
二、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一)开展逆境教育,理性认识贫困
2018年,河北18岁女生王心仪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写下《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一文,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王心仪从贫穷中认识和体会到的是前进与突破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使她破茧成蝶,成功考取北京大学。贫困大学生对贫困的认识影响着其心理和行为,假如一味地怨天尤人,选择回避,势必导致较大的思想负担,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在学校教育中,研发开设有关贫困的逆境教育课程,引导贫困大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贫困,接纳原生家庭贫困的事实,澄清价值,作出承诺,付诸行动。
(二)防止“我是贫困生”僵化的心理标签
贫困生的心理更加敏感,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情绪,他们不希望被人另眼看待。在学校资助管理工作中,应该无条件尊重贫困大学生的隐私,实施“无痕化”帮扶。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心理灵活性,对自己以及周遭环境僵化的认识与评价,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导激励贫困大学生积极投身课外实践活动,增加亲身获得的掌握性经验,拉伸心理空间,从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觉知层面弱化“我是贫困生”的潜在认识。
(三)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树立自信
在入学心理筛查工作中,重点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积极关注,引导存在心理困惑的贫困大学生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开展“学习适应”“自我认识”“人际关系”等主题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情绪情感疏导和认知调整等方法,引导贫困大学生知己知彼,掌握积极有效的问题应对策略,获得表达思想和宣泄情绪的能力,不断发掘潜能,重建信念价值体系,树立自尊自信的人格素养。
(四)进行合理归因训练
个体对行为结果原因的认识会影响其对自己的评价、目标的选择及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在与贫困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贫困大学生过于看重导致贫困的外在客观原因,这样阻碍于全面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韦纳的归因理论指出,倾向内在归因者往往把成功归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稳定或可控的因素,把失败归于运气、任务难度等不稳定或不可控的因素,他们相信命由己造,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倾向外在归因者则不然,他们一旦发现理想和现实有较大差距就容易产生不良体验,引起无助、忧郁的情绪体验。因此,对贫困大学生,用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进行合理归因,有助于提高其心理调节能力。
(五)理性调控动机水平
贫困大学生往往肩负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更高的期望,面对生活和学习任务,他们往往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如果动机水平过高,则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体验,反而阻碍了目标的达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个体活动中的最佳动机水平因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动机运作的规律,获取自主调节动机水平的能力,进而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刘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比较研究:基于SCL-90和SRHMS测评法[J].钦州学院学报,2014,29(10):81-85.
[2]卢洪明,傅纳,李旸,等.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7):485-496.
[3]郝永泽,刘姗汝,贾德梅.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2011(3):14-14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