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魏洛阳墓志是中国书法中的一个审美典型,因其质朴、奇崛、洒脱、豪迈等艺术特点,受到清末以来尤其是当今社会书家的青睐和推崇,成为书家们的取法对象。本文通过分析北魏墓志书法的本质特征、艺术规律或倾向,讨论对北魏洛阳墓志书法的学习方法,及今人取法中的弊端。
【关键词】北魏洛阳墓志;奇崛 豪迈;粗野狂怪
墓志在西晋末年已经发育成熟,进入北朝时达到兴盛时期。尤其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后(公元494—534年),墓志更是风行无阻。在出土的众多墓志中,代表性的有《元桢墓志》(496)(附图一)、《刁遵墓志》(517)(附图2)、《元怀墓志》( 517)、《崔敬邕墓志》(517)、《元挺妻穆玉容墓志》(519)、《司马显姿墓志》(521)(附图三)、《张玄墓志》(531)等。本文多以此为代表进行分析。
一、北魏洛阳墓志的风格特征
沙孟海先生对北魏碑志书法的划分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并被学术界沿用至今。沙老认为,北魏前期的风格是“斜划紧结”,后期的风格是“平划宽结”。中国美术学院顾涛在《墓志书法研究以洛阳北魏墓志为中心》一文中,又在沙老的基础上划分了方峻雄健、平和宽博、圆融遒丽和奇异朴拙四种风格类型。而“斜画紧结” 或“方俊雄健”、“奇异朴拙” 的书法风格是最能代表北魏墓志的书法,也是墓志书法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风格。康氏言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俊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笔者对北魏洛阳墓志,试作如下分析:
(一)用笔方面
①表现金石气息。墓志碑板属于金石学范畴。潘天寿先生说:“石鼓、钟鼎、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即所谓‘金石味’……古人粗豪朴厚,作文写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气。然此种‘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与时间的磨损有关。……这些艺术品,在当时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自然是已经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后的现在看来,则往往更好。”[潘天寿《谈汉魏碑刻》]墓志多为先书后刻(见书而未刻的墓表,附图4),又多埋于地下,所以历史的风化磨损较少,它的金石气多取决于刻工的刻凿。书写时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今人又多用墨法或用笔中的绞转等技法来表现此种金石气。
②尚存隶势。这一时期的墓志书法尚属于不成熟的楷书阶段,体势和用笔皆存隶势,甚至带有行书笔意。它们的基本书法特征是结体近方,有些甚至趋扁。横画的行笔与收笔也带有隶书长波画的意味。这些特点使墓志书法变的更高古朴拙。如《元彬墓志》中的“堂”字(图1),上下压缩,横向发展。再如《元彬墓志》中的“承”字(图2),横画末尾向上翘起,撇捺的收笔也颇有隶书笔意。
③用笔丰富。墓志书法绝不是唯方是从,尤其是它的横画起笔,用笔方圆并用,骨肉停匀,切笔、露锋、卷锋,再加上方向上的无穷变化,丰富而不单调,如《元桢墓志》中“謚”“五”等(图3、4),横画起笔丰富多样,极大的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二)结字方面
①字形结体奇异。这是北魏墓志与唐楷或其他楷书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北魏墓志书法的最大魅力所在。这种奇异主要靠强烈的收放对比和大胆的笔画移位来达到。在结字上大胆将笔画的距离关系、位置关系进行微妙而合度的移动,这样会形成一字结构局部上的聚与散,以使字形字势发生险与奇的变异,更加生动,饶有情趣。如《元谋墓志》中的“驰”字(图5),左边的马字旁上半部与下半部的疏密对比,中宫收紧与左右开阔的对比。《元谋墓志》中的“惊”(图6),上下结构的字基本上处理成了左右结构,而且上下的疏密对比非常强烈,饶有韵致。
字与字之间,有的字形非常敛聚,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空隙非常小,字的中宫部位格外紧凑而团拢。有的字中宫处理的则疏简而空阔,这样,就形成鲜明的聚散差比和节奏上的起伏对比。行气、章法脱去平板之弊,显得生动而别有韵致。《元谋墓志》中“葬”、“源”二字(图7、8),则是中宫紧收与空阔的对比。
②结字的透气性、笔断意连。这一点主要由两点来达到,一是强烈的粗细对比,二是笔画接笔时的意连笔断。
一字之中,主笔稳健挺脱,副笔轻盈剔透,有粗细之别,强弱之比,劲健又不乏简约。这样,在笔法上就具有很丰富的技巧含量,而且使字看起来富有层次感,透气,不至于黑压压一片,使人感到压抑,缺乏美感。如《元桢墓志》中的“桢”(图9) ,如将那几个小笔画写的粗壮稳健,则压抑不透气。
在北魏墓志书法中,笔画相接的地方有很多做断开处理,没有接的特别实在。这种现象有些是书写者有意为之,而更多的是后期刊刻的结果。刊刻出来的意连笔断达到了另一种效果。我们在平时是书写创作中可以适当运用,但要避免因笔画的断开把字写散,失去应有的神采。《元桢墓志》中的“归”,(图10)右半部几乎所有笔画都是断开的,透气不显得死板,而又不至于散开。《元谋墓志》中的“勇”,(图11)中部的“用”也是很多笔画散开,与下面力字底的紧结形成对比,“用”字的断笔恰到好处。
③结字中“势”的体现。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前期“斜划紧结”、“方峻雄强”一类的墓志中。其“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几乎每个字都有一横或者竖、撇、捺做的很长,竖笔往往向外拓展,加强了开张的体势,富于跳跃感;撇捺左右开张,尽情舒展,像鸟的翅膀凌空飞动。如《元桢墓志》里的“金”(图12),《司马显姿墓志》里的“龟”、“令”(图13、14)。《元彬墓志》里的“史”(图15),等等。横竖笔画的方向上,横画一般向右上倾斜,竖画方峻挺直,。尤其是字体结构向右上角倾斜的体“势”,使人感受到其强烈的动感,充满桀骜不驯的自信和力量。如《元桢墓志》中“华” 字,(图16)《元彬墓志》中“岁” 字(图17)。我们在书写时,尤其是遇到主笔画,可以尽情的体会北魏人的正大雄浑与豪放不羁,志向高远和弘毅果敢。 三、对墓志书法的取法问题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墓志,有些出自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平民之手,其书写并没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呈现出今天所能见到的面貌更是因为不识字的刻工的刊凿和历史的风化残损。很多粗野狂怪是不值得取法的。白蕉在《书法十讲—碑与帖》中提到:“六代离乱之际,书法乖谬,不学的书家与不识字的石工、陶匠所凿的字,正好比是一只生毛桃,而且是被虫蛀的毛桃。包、康两人去拜服他们合作的书法,那是他们爱吃虫蛀的生毛桃,我总以为是他们的奇嗜。”
由于种种原因,碑学的发展在经历了清末、民国后,发展势头已成强弩之末,诸多弊端已经越发明显。当代一些书家将北碑书风写的越来越狂怪丑陋,甚至造成了书坛上以丑为美的“丑书”怪现象,从而在一个时期内引起了书法审美思想的混乱。很多作品没有能够“透过刀锋看笔锋”,刻意模仿刀味石趣,失去了自然书写的笔性;有的结体夸张造作,章法混乱狂躁。将北碑的粗放书风放大,极尽夸张之能事,丧失了北碑特有的自然、率真、质朴的金石气息,进而导致了取法北碑却失去应有法度。忽略了北碑墓志最可宝贵的素质是坦率真诚的人性态度和刚猛倔强的金石精神。
另外,长期取法北魏碑版容易造成点化不精。学书者应具有比较扎实的帖学功力和相当浑厚的人文素养。帖相比较碑而言有稳秀清洁而重使转的特点,习碑者若能兼顾帖,能去其粗犷,避免点化不精,调和与化解民间碑版的不足。
四、结束语
北魏墓志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近现代。它促进了清代碑学的兴盛,也影响催生了一批书法名家。北魏洛阳墓志,因其质朴、奇崛、洒脱、豪迈等艺术特点,受到清末以来尤其是当今社会书家的青睐和推崇,成为书家们的取法对象。在今天的墓志书法学习与取法中,应把握其核心精神内涵,力避以丑为美的“丑书”怪现象。
参考文献:
[1]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南兆旭,《中国书法全集—魏碑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华人德,《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墓志》,荣宝斋。
[4] 白谦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5]白蕉,《白蕉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6]黄惇、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7]《中国书法》期刊,2013年4月。
[8] 顾涛,《墓志书法研究 以洛阳北魏墓志为中心》,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9] 于明诠,《墓志书法的艺术特点及临习》,《书画艺术》。
[10] 李松,《李某墓志书法研究》,《中国书法学报专刊》,2004年。
[11] 薛帅杰《北碑书法创作与审美论》,《中国书法》,2013年5月。
【关键词】北魏洛阳墓志;奇崛 豪迈;粗野狂怪
墓志在西晋末年已经发育成熟,进入北朝时达到兴盛时期。尤其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后(公元494—534年),墓志更是风行无阻。在出土的众多墓志中,代表性的有《元桢墓志》(496)(附图一)、《刁遵墓志》(517)(附图2)、《元怀墓志》( 517)、《崔敬邕墓志》(517)、《元挺妻穆玉容墓志》(519)、《司马显姿墓志》(521)(附图三)、《张玄墓志》(531)等。本文多以此为代表进行分析。
一、北魏洛阳墓志的风格特征
沙孟海先生对北魏碑志书法的划分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并被学术界沿用至今。沙老认为,北魏前期的风格是“斜划紧结”,后期的风格是“平划宽结”。中国美术学院顾涛在《墓志书法研究以洛阳北魏墓志为中心》一文中,又在沙老的基础上划分了方峻雄健、平和宽博、圆融遒丽和奇异朴拙四种风格类型。而“斜画紧结” 或“方俊雄健”、“奇异朴拙” 的书法风格是最能代表北魏墓志的书法,也是墓志书法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风格。康氏言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俊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笔者对北魏洛阳墓志,试作如下分析:
(一)用笔方面
①表现金石气息。墓志碑板属于金石学范畴。潘天寿先生说:“石鼓、钟鼎、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即所谓‘金石味’……古人粗豪朴厚,作文写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气。然此种‘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与时间的磨损有关。……这些艺术品,在当时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自然是已经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后的现在看来,则往往更好。”[潘天寿《谈汉魏碑刻》]墓志多为先书后刻(见书而未刻的墓表,附图4),又多埋于地下,所以历史的风化磨损较少,它的金石气多取决于刻工的刻凿。书写时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今人又多用墨法或用笔中的绞转等技法来表现此种金石气。
②尚存隶势。这一时期的墓志书法尚属于不成熟的楷书阶段,体势和用笔皆存隶势,甚至带有行书笔意。它们的基本书法特征是结体近方,有些甚至趋扁。横画的行笔与收笔也带有隶书长波画的意味。这些特点使墓志书法变的更高古朴拙。如《元彬墓志》中的“堂”字(图1),上下压缩,横向发展。再如《元彬墓志》中的“承”字(图2),横画末尾向上翘起,撇捺的收笔也颇有隶书笔意。
③用笔丰富。墓志书法绝不是唯方是从,尤其是它的横画起笔,用笔方圆并用,骨肉停匀,切笔、露锋、卷锋,再加上方向上的无穷变化,丰富而不单调,如《元桢墓志》中“謚”“五”等(图3、4),横画起笔丰富多样,极大的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二)结字方面
①字形结体奇异。这是北魏墓志与唐楷或其他楷书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北魏墓志书法的最大魅力所在。这种奇异主要靠强烈的收放对比和大胆的笔画移位来达到。在结字上大胆将笔画的距离关系、位置关系进行微妙而合度的移动,这样会形成一字结构局部上的聚与散,以使字形字势发生险与奇的变异,更加生动,饶有情趣。如《元谋墓志》中的“驰”字(图5),左边的马字旁上半部与下半部的疏密对比,中宫收紧与左右开阔的对比。《元谋墓志》中的“惊”(图6),上下结构的字基本上处理成了左右结构,而且上下的疏密对比非常强烈,饶有韵致。
字与字之间,有的字形非常敛聚,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空隙非常小,字的中宫部位格外紧凑而团拢。有的字中宫处理的则疏简而空阔,这样,就形成鲜明的聚散差比和节奏上的起伏对比。行气、章法脱去平板之弊,显得生动而别有韵致。《元谋墓志》中“葬”、“源”二字(图7、8),则是中宫紧收与空阔的对比。
②结字的透气性、笔断意连。这一点主要由两点来达到,一是强烈的粗细对比,二是笔画接笔时的意连笔断。
一字之中,主笔稳健挺脱,副笔轻盈剔透,有粗细之别,强弱之比,劲健又不乏简约。这样,在笔法上就具有很丰富的技巧含量,而且使字看起来富有层次感,透气,不至于黑压压一片,使人感到压抑,缺乏美感。如《元桢墓志》中的“桢”(图9) ,如将那几个小笔画写的粗壮稳健,则压抑不透气。
在北魏墓志书法中,笔画相接的地方有很多做断开处理,没有接的特别实在。这种现象有些是书写者有意为之,而更多的是后期刊刻的结果。刊刻出来的意连笔断达到了另一种效果。我们在平时是书写创作中可以适当运用,但要避免因笔画的断开把字写散,失去应有的神采。《元桢墓志》中的“归”,(图10)右半部几乎所有笔画都是断开的,透气不显得死板,而又不至于散开。《元谋墓志》中的“勇”,(图11)中部的“用”也是很多笔画散开,与下面力字底的紧结形成对比,“用”字的断笔恰到好处。
③结字中“势”的体现。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前期“斜划紧结”、“方峻雄强”一类的墓志中。其“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几乎每个字都有一横或者竖、撇、捺做的很长,竖笔往往向外拓展,加强了开张的体势,富于跳跃感;撇捺左右开张,尽情舒展,像鸟的翅膀凌空飞动。如《元桢墓志》里的“金”(图12),《司马显姿墓志》里的“龟”、“令”(图13、14)。《元彬墓志》里的“史”(图15),等等。横竖笔画的方向上,横画一般向右上倾斜,竖画方峻挺直,。尤其是字体结构向右上角倾斜的体“势”,使人感受到其强烈的动感,充满桀骜不驯的自信和力量。如《元桢墓志》中“华” 字,(图16)《元彬墓志》中“岁” 字(图17)。我们在书写时,尤其是遇到主笔画,可以尽情的体会北魏人的正大雄浑与豪放不羁,志向高远和弘毅果敢。 三、对墓志书法的取法问题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墓志,有些出自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平民之手,其书写并没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呈现出今天所能见到的面貌更是因为不识字的刻工的刊凿和历史的风化残损。很多粗野狂怪是不值得取法的。白蕉在《书法十讲—碑与帖》中提到:“六代离乱之际,书法乖谬,不学的书家与不识字的石工、陶匠所凿的字,正好比是一只生毛桃,而且是被虫蛀的毛桃。包、康两人去拜服他们合作的书法,那是他们爱吃虫蛀的生毛桃,我总以为是他们的奇嗜。”
由于种种原因,碑学的发展在经历了清末、民国后,发展势头已成强弩之末,诸多弊端已经越发明显。当代一些书家将北碑书风写的越来越狂怪丑陋,甚至造成了书坛上以丑为美的“丑书”怪现象,从而在一个时期内引起了书法审美思想的混乱。很多作品没有能够“透过刀锋看笔锋”,刻意模仿刀味石趣,失去了自然书写的笔性;有的结体夸张造作,章法混乱狂躁。将北碑的粗放书风放大,极尽夸张之能事,丧失了北碑特有的自然、率真、质朴的金石气息,进而导致了取法北碑却失去应有法度。忽略了北碑墓志最可宝贵的素质是坦率真诚的人性态度和刚猛倔强的金石精神。
另外,长期取法北魏碑版容易造成点化不精。学书者应具有比较扎实的帖学功力和相当浑厚的人文素养。帖相比较碑而言有稳秀清洁而重使转的特点,习碑者若能兼顾帖,能去其粗犷,避免点化不精,调和与化解民间碑版的不足。
四、结束语
北魏墓志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近现代。它促进了清代碑学的兴盛,也影响催生了一批书法名家。北魏洛阳墓志,因其质朴、奇崛、洒脱、豪迈等艺术特点,受到清末以来尤其是当今社会书家的青睐和推崇,成为书家们的取法对象。在今天的墓志书法学习与取法中,应把握其核心精神内涵,力避以丑为美的“丑书”怪现象。
参考文献:
[1]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南兆旭,《中国书法全集—魏碑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华人德,《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墓志》,荣宝斋。
[4] 白谦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5]白蕉,《白蕉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6]黄惇、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7]《中国书法》期刊,2013年4月。
[8] 顾涛,《墓志书法研究 以洛阳北魏墓志为中心》,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9] 于明诠,《墓志书法的艺术特点及临习》,《书画艺术》。
[10] 李松,《李某墓志书法研究》,《中国书法学报专刊》,2004年。
[11] 薛帅杰《北碑书法创作与审美论》,《中国书法》,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