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2-000-02
摘 要 经过近十几年的补偿式发展后,我国高等教育已从量的增长转化为质的提升,内涵提升是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课程建设则是内涵提升的重要内容,而课程模式的创新则是重要抓手,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认为高校体育课程不应该仅仅是本科体育教学的压缩版。结果显示,职业体能课程改革成效显著,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提升了职业适应性。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性、应用性人才服务。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学生职业体适能 实验研究
我国经济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校作为专门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发挥重大作用。它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学科教育按学科设专业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要求培养学生须有后劲,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 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直接适应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马上顶岗工作,至于后劲及置换工作如何适应的问题则留待继续教育中去解决。高校体育教育除了完成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外,更应根据教育
总体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工作特征,以发展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适应性为根本任务。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设计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从而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以职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的改革理念。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收集查阅体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关的文件,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各职业岗位群人体工作特点及有关目前课改的动态理论
(二)问卷调查法
结合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设计有关项目的问卷表,对已就业1-5年的学生及工作单位同事进行职业综合能力需求、包括职业体能需求、职业体育技能需求、职业素养需求和职业保健能力需求、特征及身体现状进行调查,共发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98份,同时对在校高职生进行体育学习内容、体育技能、知识等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共发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
(三)专家访谈法
听取毕业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领导、高校职业教育专家、学院各专业主任和专业课程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意见建议,与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方面的有关专家就体育项目或练习手段的锻炼功效和社会学功能、人体生理结构以及不同工种职业病发病率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和多名拓展培训师就拓展项目的训练价值和实用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四)实验法
通过调查分析和专家访谈 获得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综合能力的需求特征,以安徽新华学院二年级各专业为切入点,开展职业体能课程教学,以体育活动或身体练习为载体 进行专项干预,其他年级进行选项课程教学一般干预。选取各模块教学的关键素质与素养类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拓展力量教学班随机抽取50名男生,其他教学模块中随机抽取,50名男生,对设置为拓展力量模块关键素质的引体向上、上肢绝对力量和设置为其他教学模块一般素质的引体向上进行比较分析
(五)数据统计分析法
在课前对各模块学生的关键素质与素养类数据进行测试,一学年教学后对同类项目进行重新测试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数据统计由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
二、研究主要结论 观点
(一)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一定的职业能力则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职业能力的强度直接决定了在该职业中成功的可能性,目前,学者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即职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改革、校企合作、课内外综合实践等途径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对学生的关键能力,既社会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少,尤其利用体育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研究则更少,而以往的研究已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工作能力、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笔者提出将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突出高校体育教育的职业特色,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除发展学生一般的身心素质外,进行有针对性地强化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身体素质,培养各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岗位群体能和素养需求特征的研究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身体姿势进行相对分类,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结合各职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将职业岗位归类于五种身体劳动姿态、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和特殊职业姿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职业体能课程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的作用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2.职业体能课程改革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举措,体育课程设置需要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和职业教育的高职特色,在实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的强化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体能和素养,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
(二)建议
职业体能课程是按照岗位能力需求特征设置的,优化了传统体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性,强调实用性,一学年的职业体能课程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还需要对课程进行内涵性的精细化建设
遴选职业体能训练项目,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准职业人能就业的保证,而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保证准职业人更好地长期适应工作岗位,职业体育训练是培养准职业人职业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职业岗位职业综合素养的需求特征,需要进一步对职业体能项目案例进行遴选、归类、整合和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训练项目训练的目的相同,但未必真正适合受训学生,只有不断地实践、琢磨、反思才能找到真正能达到培训目的的项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Z].
[2] 张青莲.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青海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黄银华.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4] 戴文忠.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J].体育文史.1996.
[5] 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6] 徐金尧.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人民休育出版社.2000.
摘 要 经过近十几年的补偿式发展后,我国高等教育已从量的增长转化为质的提升,内涵提升是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课程建设则是内涵提升的重要内容,而课程模式的创新则是重要抓手,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认为高校体育课程不应该仅仅是本科体育教学的压缩版。结果显示,职业体能课程改革成效显著,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提升了职业适应性。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性、应用性人才服务。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学生职业体适能 实验研究
我国经济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校作为专门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发挥重大作用。它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学科教育按学科设专业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要求培养学生须有后劲,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 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直接适应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马上顶岗工作,至于后劲及置换工作如何适应的问题则留待继续教育中去解决。高校体育教育除了完成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外,更应根据教育
总体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工作特征,以发展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适应性为根本任务。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设计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从而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以职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的改革理念。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收集查阅体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关的文件,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标准,各职业岗位群人体工作特点及有关目前课改的动态理论
(二)问卷调查法
结合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设计有关项目的问卷表,对已就业1-5年的学生及工作单位同事进行职业综合能力需求、包括职业体能需求、职业体育技能需求、职业素养需求和职业保健能力需求、特征及身体现状进行调查,共发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98份,同时对在校高职生进行体育学习内容、体育技能、知识等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共发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
(三)专家访谈法
听取毕业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领导、高校职业教育专家、学院各专业主任和专业课程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意见建议,与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方面的有关专家就体育项目或练习手段的锻炼功效和社会学功能、人体生理结构以及不同工种职业病发病率等方面进行探讨。同时和多名拓展培训师就拓展项目的训练价值和实用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四)实验法
通过调查分析和专家访谈 获得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职业综合能力的需求特征,以安徽新华学院二年级各专业为切入点,开展职业体能课程教学,以体育活动或身体练习为载体 进行专项干预,其他年级进行选项课程教学一般干预。选取各模块教学的关键素质与素养类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拓展力量教学班随机抽取50名男生,其他教学模块中随机抽取,50名男生,对设置为拓展力量模块关键素质的引体向上、上肢绝对力量和设置为其他教学模块一般素质的引体向上进行比较分析
(五)数据统计分析法
在课前对各模块学生的关键素质与素养类数据进行测试,一学年教学后对同类项目进行重新测试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数据统计由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
二、研究主要结论 观点
(一)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研究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一定的职业能力则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职业能力的强度直接决定了在该职业中成功的可能性,目前,学者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即职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改革、校企合作、课内外综合实践等途径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对学生的关键能力,既社会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少,尤其利用体育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研究则更少,而以往的研究已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工作能力、自学能力、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笔者提出将学校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突出高校体育教育的职业特色,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除发展学生一般的身心素质外,进行有针对性地强化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身体素质,培养各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岗位群体能和素养需求特征的研究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身体姿势进行相对分类,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结合各职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将职业岗位归类于五种身体劳动姿态、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和特殊职业姿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职业体能课程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的作用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2.职业体能课程改革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举措,体育课程设置需要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和职业教育的高职特色,在实现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的强化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体能和素养,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
(二)建议
职业体能课程是按照岗位能力需求特征设置的,优化了传统体育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性,强调实用性,一学年的职业体能课程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还需要对课程进行内涵性的精细化建设
遴选职业体能训练项目,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准职业人能就业的保证,而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保证准职业人更好地长期适应工作岗位,职业体育训练是培养准职业人职业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职业岗位职业综合素养的需求特征,需要进一步对职业体能项目案例进行遴选、归类、整合和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训练项目训练的目的相同,但未必真正适合受训学生,只有不断地实践、琢磨、反思才能找到真正能达到培训目的的项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Z].
[2] 张青莲.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青海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
[3] 黄银华.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4] 戴文忠.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与发展[J].体育文史.1996.
[5] 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6] 徐金尧.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人民休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