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直观的新世纪文学地图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b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晏杰雄,作家出版社,201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就开始呈繁荣趋势,以至于有人惊呼长篇小说的时代来临了,进入新世纪后,从年产量和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长篇小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第一文体和文学风向标。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批评界,研究和批评长篇小说便自然成了热点,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和批评者关注的多是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对其文体则关注不多或不够,有时仅仅在论及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时顺便提及一二,至于专门从文体角度对长篇小说创作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研究的专著则更少。青年批评家晏杰雄的《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面世,则无疑丰富和加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薄弱与疲软现状。该书以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文体研究为切入点,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爬梳和研究,总结了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文体演进脉络和整体特征,分析论证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在叙述、结构和话语等文体方面的突出表现,从文体角度为新世纪长篇小说进行艺术把脉和正名。
  该书主体由六个章节构成,结构严密,论说严谨有致,语言流畅富有张力。第一章,通过对古今中外百十种文体界定的梳理、辨析和批判,从词源意义上,概括和提炼出了自己对“文体”的界定,并由此出发,结合中外学者对长篇小说文体的认识,确立叙述、结构和话语为长篇小说文体的三大基本范畴,进而从市场经济、意识形态、精神食粮、时代生活的复杂性、作家的自证等方面,分析论证了长篇小说为何成为时代第一文体。第二章,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近30年的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文体的考察和解析,梳理出了长篇小说文体演进的详细脉络,把长篇小说的文体意识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体现了史的意识。第三章,承续第二章的论说和思考,通过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的具体分析,离析和归纳出了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的三个基本特征——内在化、本土化和混沌化。第四、五、六章,则从文体的三大范畴叙述、结构和话语出发,结合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具体文本,阐述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在叙述、结构和话语等文体方面的具体表现和所取得的不俗成就。
  作者近几年来持续关注新世纪长篇小说发展动态,掌握并阅读了大量新世纪长篇小说文本和中外有关长篇小说文体论说的理论著作,对于新世纪不同艺术特色的长篇小说、主旋律小说,甚至文坛上一些特立独行的作家的鲜为人知的长篇小说,都能从文体角度对其艺术价值做出独特而又中肯的论说和评价,让其在新世纪长篇小说序列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文体角度出发,该书从浩繁的新世纪长篇小说中披沙拣金,筛选和确证了一些能够代表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成就的经典作品,为新世纪长篇小说正名。如从文体视角对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檀香刑》、阎连科的《坚硬如水》、格非的《人面桃花》、张炜的《丑行与浪漫》、林白的《妇女闲聊录》、铁凝的《笨花》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品的解读,就为我们了解和把握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文体特征和经典范式起了导引作用,提升我们对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自信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专著为我们提供了阅读和研究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一份直观而富有参照价值的“文学地图”。而书中所引证的大量的有关文体方面的言论及其著作,则无疑为长篇小说的研究者、批评者和创作者提供了一份富有参考价值的中外文体理论的“文献地图”。无论从宏观理论把握,还是文体细部论证,均体现了一位年轻文学研究者的学术勇气和优秀学术品格。
  首先,作者敢于打破学术囿见,提出自己的独见,发人之未发。敢于质疑并打破前人的学术成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是一个优秀的学人必备的学术素养。从该书的相关论说来看,作者是具有这一学术素养的。比如,在第二章“近三十年长篇小说文体的演进”中,他通过对《古船》《活动变人形》《芙蓉镇》《浮躁》《玫瑰门》等作品的具体论析,打破前人长篇小说文体意识萌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说法,将其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显示出他不拘成见,敢于言说自己独到见解的学术勇气。再如,他凭借对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熟稔和对其艺术成就的把捉,大胆提出,新世纪长篇小说在艺术水准上已达到了自诞生以来的“高峰”,认为格非的《人面桃花》、莫言的《檀香刑》、阎连科的《受活》、张炜的《刺猬歌》、马原的《牛鬼蛇神》和余华的《第七天》等作品,不论是在叙述、结构还是在语言上,都已“日臻完美”,“别开生面”,给我们“提供了不朽的艺术文本”。也许他的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但他挑战近30年长篇小说无经典之说的勇气,企图为新世纪长篇小说正名的胆魄,还是体现一个青年批评者的开拓精神。再如,在《结语》中,他大胆预言,“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在我国也许会出现一个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的预言,在我看来,并不是无的放矢,故作惊人之语,而是基于他对当下长篇小说创作成就、创作趋势和创作环境的熟知和体察。
  其次,在批评风格上,作者始终坚守批评的文学本体性。在文学批评中,坚守批评的文学本体性,就意味着一切文学批评和研究都必须从文本出发,而不是先入为主地从理论和概念出发,甚至要拒绝理论和概念的诱惑。纵观《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一书,晏杰雄的有关文体理论的所有言说和艺术判断,都是建基于他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和解读上,丝毫不显理论概念先行,贩卖理论概念的故弄玄虚和价值判断上的粗暴与武断。在当下的文学批评界和研究界,炫耀和贩卖西方文艺理论已成为一种学术时尚,不论是单篇的文学论著还是厚重的学术专著,文学文本仅仅成了证明西方文艺理论的材料,甚至有些著作凌空蹈虚,理论新概念、新术语层出不穷,但就是不见对具体文学文本的解析。读完后,脑子里除了一堆乱麻似的术语外,对文本的具体内容却一点印象都没有,也许会记住作品的名字。但令人不解的是,部分文学理论刊物和出版机构却对这样的论著广开接纳之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晏杰雄的《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无疑是对这种理论时尚的挑战和拒斥,但同时也意味着作者承受来自这种文风青睐者的讥讽和嘲笑,自然这也是对其学术人格和学术操守的一种考验。
  再次,作者的研究方法是严谨、科学的。拒绝理论和概念的诱惑,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理论和概念,《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中也有不少理论和概念,但作者对这些理论的阐释和概念的界定是严谨和科学的。比如,在“文体”概念的界定上,他首先梳理、辨析和批判了西方和国内说法不一的百十种文体概念,接着,又考察了文体的词源和释义,最后再结合自己对文学的切身体验,得出了令人比较信服的文体界定。“文体是文学作品中作为人造物的一部分,它规定作品的艺术特质,与作家的认知方式和现实世界存在一种对应关系。”这种不厌其烦,追根溯源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显示了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在学术探究中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事实上,这种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治学理念始终贯注在该书中,成为该书的灵魂。
  《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一书,也许在一些价值判断和理论阐释方面还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他从文体和时代的角度出发,认为“新时期之前,我国文学很少能捧出与世界名著相媲美的现代长篇小说”,只有到近3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才“出现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这种判断是否有点文体决定论和进化论的嫌疑?不过,该书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也许更多。我们不但可以从作者细致严谨的论述中,了解更多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的内在规律和美学品格,增强我们对于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认识,纠正我们对于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偏见,提升我们对于民族文学的自信心,丰富我们对于长篇小说文体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从作者敢于提出独见的学术胆魄、坚守文学本体性的立场、严谨科学的学术态度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责任编辑 魏建宇)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持续演进,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为深刻。也正是从那时起,出于对互联网技术特征的体认,很多互联网研究者乃至权威专家、政界人士、公共官员、商界领袖都大力宣扬互联网推动社会变革的潜力,认为其将治愈全球沟通障碍、促进民主政治、释放公众话语权、重塑经济结构,概而言之,就是互联网将最终改变整个世界。然而,詹姆斯·柯兰等三位英国学者合著的《互联网
<正> Nagaro等对施行单侧脊髓丘脑外侧囊切断术治疗癌性疼痛患者手术后出现新的疼痛的临床特征、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弄清此种疼痛的机制和临床重要性。 45例患者因单侧
南岳衡山(以下简称南岳)以"外秀于林,内秀于文"驰名中外,作为风景名胜区近几年游客人数不断攀升。本文利用遗传算法对景区内公交线路的调度模型进行求解。首先,根据景区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