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来保障。党章和宪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元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道路,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自然为本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制度约束和文化养成的辩证统一。
【基金项目】
: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20LLZZA015);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研究”(2022JZDZ006)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来保障。党章和宪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元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与道路,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自然为本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制度约束和文化养成的辩证统一。
其他文献
绿色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成为当下具有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发展任务。随着绿色理念的普及和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广大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自身环保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也逐渐提高。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亟
<正>水文化历史悠远、内涵丰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水文化概论》一书从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分析了水文化的概念,研究了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内涵和学科体系,分析了水的美学价值和时代价值。《中国传统水文化概论》绪论部分分析了水文化的内涵和相应的学科体系,讲解了水文化与高校通识教育的关系;第一章介绍了水与中华文明的联系,分析了治水对中华文明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治水对建立和巩固大一统帝国
<正>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规定将“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正>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代代炎黄子孙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创造的伟大财富,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灿烂结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深厚的水文化传统,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文化,是水利行业肩负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伊始就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历经各个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随着中国具体实际不断深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的,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关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体系,包括研究对象、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并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三方面应用实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现代化、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国家水网建设和人水和谐论及其应用,以期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