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处在文化产业一线的人才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一般的企业经理,他们用管理一般企业的方式进行文化管理,甚至一味追求文化产品的利润,缺乏文化产品特性的掌握,管理模式粗放;另一类是有文化艺术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却又不懂管理和技术,缺乏资本运作的能力和经验。为了确保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一批既懂经济运作又懂文化的高素质经营复合型、创新型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为使我国文化产业积极有效地应对国际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必须结合我国国情,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设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产、学、研、官联动,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巨大需求和特殊要求,以及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
第一,为了与经济全球化形势相适应,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状况的实际,把握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向,具备跨国经营和“走出去”的知识和本领。第二,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型的边缘学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又要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以及必要的信息、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第三,文化产业自身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决定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必须是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掌握文化产业的有关实用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文化创作和鉴赏能力、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等。
二、具体化的专业定位和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由于文化产业是宽领域的行业,包括出版、广播、影视、演出业、会展业、网络动漫业、文化旅游业等诸多子行业和领域,而各个子行业和领域之间除了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各自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所以,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上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整合资源,培养具有专业方向性较强的人才。西方的培养方式给了我们些许启示:在西方各高校,并没有一个专业冠之以文化产业或文化产业管理,而是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附属于不同专业,如音乐、美术、电影、电视、出版或管理等学科,学科划分非常细。如美国Hartfort University在艺术管理专业下设有音乐和表演艺术管理本科方向,专门培养音乐、舞蹈和戏剧方面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由于目标清晰,所以在课程设置上的针对性非常强。
我国在文化产业管理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方面,各院校的理念虽基本一致,但由于学科专业优势以及分属学院不同而表现出培养方向各有侧重。例如,北京印刷学院就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放在出版管理学院,侧重出版传媒。由于文化产业包括的种类众多,每所学校的资源有限,所以各显神通的局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这与西方高校培养文化管理人才目标的细化是相通的,这种分类的具体细化体现了培养方式的专业性诉求。与此相对应的是,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差异。
另外,在培养方式、专业设置上可以灵活多样,采取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方式,以及探索学校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及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在专业设置上可考虑在原有院系和专业里增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和方向,如在信息工程学院或管理学院增设媒体采编类专业;在人文学院或艺术学院增设动漫设计、艺术管理专业等,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文化管理的交叉型人才。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交叉性、实践性、专业性。既要开设培养文化底蕴和艺术素质的课程,又要开设经济管理类、法律类课程,更应该开设文化与产业交叉的课程。如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管理项目专业,隶属于学校艺术学院,其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旨在培养既具敏锐的商业头脑又具艺术感受力的学生,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艺术专业,又将管理和财经课程交叉进去,形成如艺术资金筹措、艺术组织的财务管理这样的课程,都是针对艺术行业的特殊商业运作规律而设置的。课程设置要有实践性和专业性,专业性是指课程设置的模块化、系统化、专业化,一般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4个模块名称会略有差异,但必定包括这4个部分,并且是呈金字塔型的逐层深入细化的结构。尤其要指出的是专业模块,在其中的课程设置要保证专业方向,有条件的学院可以分出不同的课程群进行专业培养,如动漫网络课程群、出版传播课程群、文化管理与项目策划课程群,课程群中包含为培养此方面专业能力的必修课和大量选修课,每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和课程。可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二二分段制”,即大学本科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程,后两年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能力课程学习阶段。课程群的设置放在后两年,着重培养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这种安排可以搭建既有通用能力又有专业能力的平台,使学生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应对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四、加强和完善师资力量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师资配备不合理,师资力量又不符合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情况,我们要打破由学科差异、专业分隔引起的“固守本土”局面,增加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交流组合,加强师资培养与培训。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交叉性,原来可能分属于文、法、理工、计算机网络、设计艺术的相关院系课程要进行必要的整合。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配备必须整合原有院系和专业师资力量,既要配备文化和艺术类教师,也要配备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类教师,打破长期存在的讲文化课程的教师不懂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讲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教师又不懂文艺规律的局面,需要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彼此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努力使教师成为适应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复合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师资配备还应考虑整合和吸收企业的师资,聘请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或客座教授,利用他们实践能力强,在经营管理、文化创作等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拥有大量市场前沿信息的优势,加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尽量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和完善师资配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担任企业顾问或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还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和人力资本投入,采取出国研修、访问学者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交叉课程的探索和讲授,对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教学或研究的教师给予项目审批、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五、改进和完善教学手段,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文化与产业、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络教学、案例分析、产品模拟与展示等手段,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模拟经营管理和营销教学以及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创意等教学方法,增加文化产业专业教学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如电子商务实验室、文化产业管理模拟实验室、网络动漫实验室、出版物模拟制造与营销实验室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和实践。还应与知名文化公司和企业建立联系,开辟校外教学和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文化公司或企业的项目策划、产品营销、文化产品设计等。
总之,高校应注重产学研的结合,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途径,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包括培养方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使学生掌握实用性管理技能和现代化技术,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
为使我国文化产业积极有效地应对国际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必须结合我国国情,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设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产、学、研、官联动,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巨大需求和特殊要求,以及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国际型、复合型、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
第一,为了与经济全球化形势相适应,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状况的实际,把握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向,具备跨国经营和“走出去”的知识和本领。第二,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型的边缘学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又要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以及必要的信息、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第三,文化产业自身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决定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必须是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掌握文化产业的有关实用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文化创作和鉴赏能力、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等。
二、具体化的专业定位和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由于文化产业是宽领域的行业,包括出版、广播、影视、演出业、会展业、网络动漫业、文化旅游业等诸多子行业和领域,而各个子行业和领域之间除了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各自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所以,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上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整合资源,培养具有专业方向性较强的人才。西方的培养方式给了我们些许启示:在西方各高校,并没有一个专业冠之以文化产业或文化产业管理,而是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附属于不同专业,如音乐、美术、电影、电视、出版或管理等学科,学科划分非常细。如美国Hartfort University在艺术管理专业下设有音乐和表演艺术管理本科方向,专门培养音乐、舞蹈和戏剧方面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由于目标清晰,所以在课程设置上的针对性非常强。
我国在文化产业管理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方面,各院校的理念虽基本一致,但由于学科专业优势以及分属学院不同而表现出培养方向各有侧重。例如,北京印刷学院就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放在出版管理学院,侧重出版传媒。由于文化产业包括的种类众多,每所学校的资源有限,所以各显神通的局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这与西方高校培养文化管理人才目标的细化是相通的,这种分类的具体细化体现了培养方式的专业性诉求。与此相对应的是,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差异。
另外,在培养方式、专业设置上可以灵活多样,采取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方式,以及探索学校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及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在专业设置上可考虑在原有院系和专业里增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和方向,如在信息工程学院或管理学院增设媒体采编类专业;在人文学院或艺术学院增设动漫设计、艺术管理专业等,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懂文化管理的交叉型人才。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交叉性、实践性、专业性。既要开设培养文化底蕴和艺术素质的课程,又要开设经济管理类、法律类课程,更应该开设文化与产业交叉的课程。如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管理项目专业,隶属于学校艺术学院,其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旨在培养既具敏锐的商业头脑又具艺术感受力的学生,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艺术专业,又将管理和财经课程交叉进去,形成如艺术资金筹措、艺术组织的财务管理这样的课程,都是针对艺术行业的特殊商业运作规律而设置的。课程设置要有实践性和专业性,专业性是指课程设置的模块化、系统化、专业化,一般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4个模块名称会略有差异,但必定包括这4个部分,并且是呈金字塔型的逐层深入细化的结构。尤其要指出的是专业模块,在其中的课程设置要保证专业方向,有条件的学院可以分出不同的课程群进行专业培养,如动漫网络课程群、出版传播课程群、文化管理与项目策划课程群,课程群中包含为培养此方面专业能力的必修课和大量选修课,每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和课程。可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二二分段制”,即大学本科前两年学习基础课程,后两年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能力课程学习阶段。课程群的设置放在后两年,着重培养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这种安排可以搭建既有通用能力又有专业能力的平台,使学生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应对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四、加强和完善师资力量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师资配备不合理,师资力量又不符合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情况,我们要打破由学科差异、专业分隔引起的“固守本土”局面,增加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交流组合,加强师资培养与培训。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交叉性,原来可能分属于文、法、理工、计算机网络、设计艺术的相关院系课程要进行必要的整合。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配备必须整合原有院系和专业师资力量,既要配备文化和艺术类教师,也要配备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类教师,打破长期存在的讲文化课程的教师不懂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讲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教师又不懂文艺规律的局面,需要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彼此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努力使教师成为适应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复合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师资配备还应考虑整合和吸收企业的师资,聘请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或客座教授,利用他们实践能力强,在经营管理、文化创作等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拥有大量市场前沿信息的优势,加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尽量探索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和完善师资配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担任企业顾问或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还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和人力资本投入,采取出国研修、访问学者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鼓励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交叉课程的探索和讲授,对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教学或研究的教师给予项目审批、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五、改进和完善教学手段,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文化与产业、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络教学、案例分析、产品模拟与展示等手段,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项目教学、模拟经营管理和营销教学以及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创意等教学方法,增加文化产业专业教学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如电子商务实验室、文化产业管理模拟实验室、网络动漫实验室、出版物模拟制造与营销实验室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和实践。还应与知名文化公司和企业建立联系,开辟校外教学和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文化公司或企业的项目策划、产品营销、文化产品设计等。
总之,高校应注重产学研的结合,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途径,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包括培养方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使学生掌握实用性管理技能和现代化技术,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