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人才需求高移与教育改革深化,中高职有效衔接成为普遍关注热点。针对目前社会上对中高职衔接模糊认识、各衔接模式差异与乱象、招考制度政策不完善和专业教学标准不统一等主要问题,提出中高职有效衔接对策:转变观念、澄清思想认识,深化改革、优化制度设计,统筹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制定标准、夯实基础,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与评价模式衔接等。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职与高职 衔接问题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事实。如何让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手,已是当前职教、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笔者根据三十多年从事职教的经历与体会,结合专门调研,提几点拙见。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一)各方对中高职衔接的反应不一、冷热不均。即:中职“热”、高职“冷”,学校“热”、学生“冷”,开始“热”、后来“冷”,家长“热”、学生“冷”,……一厢情愿,愿衔接的生源并不多。
(二)现行中高职衔接模式问题。中、高职院校行政隶属不同,存在“两张皮”“多张嘴”,难兼容;“一贯制”、“对口升学”、“直通制”模式不同,但同一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做法较乱,让人生疑、不定。
(三)当前中高职招考制度与政策不完善。中高职中,哪类的财政投入不足,强调大力发展哪个,招生指标和收费政策就倾向给哪个;哪个生源严重萎缩,就降哪个入学“门槛”、放开招生;同是职业教育,中职先是有“小费”(发助学金)、后是免学费,而高职不仅收学费、而且有点贵。致使学生要么“望门生畏”,要么“鱼贯而入”,要么“不敢来”、“不屑来”、“不好意思来”,有点乱。
二、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澄清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想认识
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大鱼吃小鱼”、“谁吃掉谁”问题,而是要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应当转变观念,在思想先贯通,清醒地意识到:中、高职教育,两者不可或缺。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终身发展的需求、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发展的需求,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深化改革,优化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制度设计
1.改革职教办学制度。我国初中教育为义务教育、多为升普高而准备,初等职教几乎没有,中高职教育是主要的、重要的,而高职教育中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也没有。2.优化职教招考制度。目前中职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高职生源大多是高中毕业生,中职生升高职的只是少数。3.强化职业培训制度。要改变过去的培训做法,叫停行政主管部门办培训,让行业协(学)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职业培训。要多方协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与互认。
(三)统筹管理,完善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运行机制
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中高职教育,要加强中高职运行管理机制的衔接,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首先,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管理机构。成立机构,以使现行中高职教育管理形成交流协作、统筹兼顾的“一体化科学管理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已成立机构的,应当尽快扫除障碍,结束中高职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其次,成立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牵头,联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让中高职学校参与,邀请行业、企业参加,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建立各专业大类的“一体化分阶段培养”的指导性教学计划与各专业教学标准,明确目标定位、减少重复、加强衔接,推进中高职教育教学整体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四)制定标准,夯实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实施基础
1.专业设置的衔接。基于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岗位要求,在专业设置上都应当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多依靠地方和行业来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中高职专业设置更好衔接。2.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职教育在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上有许多共性(如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职学校是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是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定位准确,才能有效衔接。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衔接上,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由浅入深。4.教学和评价模式的衔接。中高职教育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有许多共性特点。中高职教学和评价模式的有效衔接,要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协作,共同参与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设计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并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体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互认。
总之,中高职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整体推进,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作用,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N].中国教育报
[2]阚 丽.中高职衔接不畅症结如何解[N].中国教育报
[3]张 霞.谈构建中高职教育高效衔接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
[4]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职与高职 衔接问题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事实。如何让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手,已是当前职教、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笔者根据三十多年从事职教的经历与体会,结合专门调研,提几点拙见。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一)各方对中高职衔接的反应不一、冷热不均。即:中职“热”、高职“冷”,学校“热”、学生“冷”,开始“热”、后来“冷”,家长“热”、学生“冷”,……一厢情愿,愿衔接的生源并不多。
(二)现行中高职衔接模式问题。中、高职院校行政隶属不同,存在“两张皮”“多张嘴”,难兼容;“一贯制”、“对口升学”、“直通制”模式不同,但同一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做法较乱,让人生疑、不定。
(三)当前中高职招考制度与政策不完善。中高职中,哪类的财政投入不足,强调大力发展哪个,招生指标和收费政策就倾向给哪个;哪个生源严重萎缩,就降哪个入学“门槛”、放开招生;同是职业教育,中职先是有“小费”(发助学金)、后是免学费,而高职不仅收学费、而且有点贵。致使学生要么“望门生畏”,要么“鱼贯而入”,要么“不敢来”、“不屑来”、“不好意思来”,有点乱。
二、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澄清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想认识
中高职教育衔接不是“大鱼吃小鱼”、“谁吃掉谁”问题,而是要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应当转变观念,在思想先贯通,清醒地意识到:中、高职教育,两者不可或缺。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终身发展的需求、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发展的需求,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深化改革,优化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制度设计
1.改革职教办学制度。我国初中教育为义务教育、多为升普高而准备,初等职教几乎没有,中高职教育是主要的、重要的,而高职教育中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也没有。2.优化职教招考制度。目前中职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高职生源大多是高中毕业生,中职生升高职的只是少数。3.强化职业培训制度。要改变过去的培训做法,叫停行政主管部门办培训,让行业协(学)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职业培训。要多方协同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与互认。
(三)统筹管理,完善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运行机制
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中高职教育,要加强中高职运行管理机制的衔接,建立“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首先,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管理机构。成立机构,以使现行中高职教育管理形成交流协作、统筹兼顾的“一体化科学管理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已成立机构的,应当尽快扫除障碍,结束中高职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其次,成立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牵头,联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让中高职学校参与,邀请行业、企业参加,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建立各专业大类的“一体化分阶段培养”的指导性教学计划与各专业教学标准,明确目标定位、减少重复、加强衔接,推进中高职教育教学整体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四)制定标准,夯实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实施基础
1.专业设置的衔接。基于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岗位要求,在专业设置上都应当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多依靠地方和行业来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中高职专业设置更好衔接。2.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职教育在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上有许多共性(如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培养目标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职学校是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是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定位准确,才能有效衔接。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衔接上,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由浅入深。4.教学和评价模式的衔接。中高职教育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有许多共性特点。中高职教学和评价模式的有效衔接,要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协作,共同参与研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衔接,设计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模块并深入到课程教学领域,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包括课程开发、教学管理、评价方法在内的体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使学历与职业两种资格证书内容、标准得以衔接、沟通、互认。
总之,中高职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整体推进,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作用,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N].中国教育报
[2]阚 丽.中高职衔接不畅症结如何解[N].中国教育报
[3]张 霞.谈构建中高职教育高效衔接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
[4]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