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小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实现这一阅读目标,就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通过“读、品、问、评”四部曲,培养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一、读——感悟语言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能力,多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1.充分自读课文,夯实阅读基础
我在讲课前,必先让学生充分自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认识、熟悉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并标出重点的字词。其次是让学生朗读喜欢的地方,还要能简单地说出原因。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2.创设良好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朗读,在方法上不予指导,学生极易疲倦,厌烦,阅读效果不好。我在教学中,从“兴趣”入手,采用多种方法,增加学生读书的趣味。
方法一:竞赛阅读。男生读一部分,女生读一部分。让学生打分,评出男、女生谁胜谁负,学生通过竞赛,教师的点评,不但掌握了阅读技巧,同时也获取了文章内的知识。
方法二:演课本剧。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果将它们排成课本剧,加以演出,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生动、形象的知识,有“过目不忘”的效果。我在上《小稻秧脱险记》这课时,就让学生按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角色演演这个故事。在评价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帮助修改,在一次次修改中,学生不断完善人物的表现,最后那精彩的演出,博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二、品——理解语言
读课文,也是为了让学生品课文。读课文只有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1.品味语言
首先理解词语。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教师要抓住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段落身临其境地去阅读,去想象,去感悟,去欣赏。
2.品味情感
让学生走进课文,进入角色,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体会爸爸坚决要求汤姆放掉那条大鱼时,汤姆是什么心情?我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假如你就是汤姆,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但是四周没人,爸爸却坚决让你放掉,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然后再阅读作者心里不情愿,无可奈何的这段话,这样读者自然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三、问——分析语言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的用词造句,文章的层次结构,都对表达文章的中心起一定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不光教师对学生提问,而要培养学生多提问,如一个词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问,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如在教《金子》一课时,学生敢于透过表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金子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写金子呢?”“彼得.佛雷特究竟找到了什么样的金子?”等问题。就是这样,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开启思路。这样的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这就是敢问带来的收益。
2.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众所周知: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巧妙点拨,使学生会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向老师提问,更多的是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知所云,不会质疑问难。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巧妙点拨、指导,才会逐步使学生达到会问的境界。
(1)做好“问”的示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也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老师示范得法,长期训练,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把握“问”的时机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的时机很多,有对课题进行质疑;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在矛盾处进行质疑等。课题犹如文章的眼睛,要启发学生透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四、评——运用语言
阅读时也要对必要的词句等作适当的摘录,可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并在旁边做好点评,写写自己的体会。正所谓:“养兵千日,必有一用”。如果大家掌握并运用了这种阅读方法,长此以往,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多动脑筋,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灵活运用以上四种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一、读——感悟语言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能力,多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1.充分自读课文,夯实阅读基础
我在讲课前,必先让学生充分自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认识、熟悉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书,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并标出重点的字词。其次是让学生朗读喜欢的地方,还要能简单地说出原因。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2.创设良好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朗读,在方法上不予指导,学生极易疲倦,厌烦,阅读效果不好。我在教学中,从“兴趣”入手,采用多种方法,增加学生读书的趣味。
方法一:竞赛阅读。男生读一部分,女生读一部分。让学生打分,评出男、女生谁胜谁负,学生通过竞赛,教师的点评,不但掌握了阅读技巧,同时也获取了文章内的知识。
方法二:演课本剧。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果将它们排成课本剧,加以演出,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生动、形象的知识,有“过目不忘”的效果。我在上《小稻秧脱险记》这课时,就让学生按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角色演演这个故事。在评价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帮助修改,在一次次修改中,学生不断完善人物的表现,最后那精彩的演出,博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二、品——理解语言
读课文,也是为了让学生品课文。读课文只有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1.品味语言
首先理解词语。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教师要抓住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段落身临其境地去阅读,去想象,去感悟,去欣赏。
2.品味情感
让学生走进课文,进入角色,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体会爸爸坚决要求汤姆放掉那条大鱼时,汤姆是什么心情?我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假如你就是汤姆,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但是四周没人,爸爸却坚决让你放掉,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然后再阅读作者心里不情愿,无可奈何的这段话,这样读者自然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三、问——分析语言
在一篇文章中,作者的用词造句,文章的层次结构,都对表达文章的中心起一定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不光教师对学生提问,而要培养学生多提问,如一个词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问,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如在教《金子》一课时,学生敢于透过表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金子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写金子呢?”“彼得.佛雷特究竟找到了什么样的金子?”等问题。就是这样,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开启思路。这样的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这就是敢问带来的收益。
2.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众所周知: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巧妙点拨,使学生会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向老师提问,更多的是难以把握知识要点,不知所云,不会质疑问难。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巧妙点拨、指导,才会逐步使学生达到会问的境界。
(1)做好“问”的示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不仅要告诉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也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老师示范得法,长期训练,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把握“问”的时机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的时机很多,有对课题进行质疑;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在矛盾处进行质疑等。课题犹如文章的眼睛,要启发学生透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四、评——运用语言
阅读时也要对必要的词句等作适当的摘录,可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并在旁边做好点评,写写自己的体会。正所谓:“养兵千日,必有一用”。如果大家掌握并运用了这种阅读方法,长此以往,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多动脑筋,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灵活运用以上四种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