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之四色彩印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o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强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那里处于黄河故道的北侧,世代贫瘠,如今仍是国家贫困县。怎么形容呢?即使在今年,当我们驱车进入县城时,都没有发觉已经到了中心,还以为是一个乡下镇子的大街呢,有种时光倒流般的错觉,尽管也在进行缓慢的建设,但紧邻高速公路的县城,这样的陈旧确实少见。也许,就是这样土地不多与产量低下的贫瘠,让明清时期的武强人开始学会了到各地和京城讨生活,由此形成了当地独特的生活形态。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山西洪洞县艺人到此居住,带来了木版印刷的手艺。整个明清时期,武强出产的就是各种印刷品,以年画为主要生意。当时武强南关一条古街上,画社上百间,各家有各家的绝活手艺,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500多年的历史延续两朝,至今仍然不绝。武强旧城南关,便成了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乾隆、嘉庆时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全县各种年画生产厂家和作坊近千个,业者万余人。遍布全国各地的武强年画批发庄有160多处,年销量1亿多对开张,约占当时全国年画销量的三分之一。
  年画是民俗产物,农村素来有“闹春”的习俗,每逢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盛大的民间艺术节。腊月二十三到二十七,家家户户清扫、粉刷庭院房屋,然后人们把从集市买回来的年画贴在门上、室内、灶房、仓房、水井、马厩,把土地爷的神像贴在神龛上,既寄托人们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又为平日清贫冷淡的农家小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精美的彩色年画又如何做得很便宜,家家买得起呢?这要从年画套板印刷术谈起。
  年画最早是由民间画师用国画水墨的方法手绘出来,但是这种人工画法费时费力,价格贵,产量低。为了能够提高产量,民间在传统雕版印刷术的技法上又增加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版,再配以精确套色印刷的工艺,一幅全彩风格的木版年画就诞生了。非常巧合的是,这四色基本上也接近现代印刷术的基本色CMYK模式。可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木版年画的套色之间重叠并不多,也大多没有墨色深浅的变化,基本是单纯的四色交错,偶尔也用到绿色、紫色、粉色等加色版。如此,画面风格看上去,鲜艳,醒目,多了几分古朴扎实和远古图腾般的神秘。
  时过境迁,进入后现代网络化的时代,如今武强街面已经找不到一家年画社了,只有年画博物馆的小作坊,还在按照传统方法少量制作年画,这样给了观者一饱眼福的机会。其实现在木版年画已经成为艺术品,一尺见方,装裱过的,要30~50元一张,更大的需要多次拼版套色印刷的,则要数百、上千元。现今,春节集市上流通的年货,包括一些年画早就被价格更为低廉的胶印品替代了。
  


  学习木版年画制作,首先是从绘画的基本功开始,这是比较费工夫的手艺,按照学徒过程要熟悉家传和师传的各种画谱内容,可以一一做到画版样的水平。刻版之前的工作就是用墨线在宣纸上勾画出整个画稿,特别是黑色线图版稿,没有5到10年的工夫别想能创造出精美绝伦的作品,而线图版直接关系到整幅画的结构。现场有2位师傅正在刻板,他们把线图版画稿用香油润湿了,变得半透明,再粘在坚硬的梨木板上,用刻刀把边缘的空白刻掉。制作线图版,短的10天,长的要1个月才能完成。色版相对简单些,把不着色的部分去掉即可。他们用的刻刀都是从早年间传下来的自制刻刀,非常合手形,而且钢材经过特殊手工打造处理,外卖的一般刀具在这么坚硬的木材上会很快废掉。就像美术学院做版画的学生一样,他们把手上的剪子、刻刀和画笔称为入门“三件宝”。
  这种乡土风格的色彩艳丽的版画在战争年代成为群众宣传的有力工具,可惜当时存留下来的作品比较稀少。民国早期的民间作品存世较多,有关于戏曲的,《刘无双赠珠》《三国演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等,还有宣传画《禁烟——捉拿樱徐花》和一些针砭时弊表现军阀内战和民国政府腐败的黑白作品。传统年画的代表作是《六子游戏图》《门神》《文武财神》《灶王爷》等。窗花也是年画制作的副产品,画幅都不大,内容也无非是小动物,梅兰竹菊和喜庆字,却能给古朴的民居带来浓浓生机。
  


  如今武强年画社依旧采用传统套色印刷生产,只见两个中年妇女坐在高脚凳上,用棕刷子在板上涂色彩和墨色,再把压紧的宣纸覆盖上去,用棕垫压印均匀,一张彩色年画要做四次套色工作,据说一天最多能生产100多张,人就已经累得不行了。其间要色版,每次都需要对齐,肯定先出几张废品。只见他们用小榔头,轻轻敲打版的位置校正,下面用小木片垫好,这么简单的办法居然也做到了整个版在随后的印制中纹丝不动!研究了一下,可能是靠板子本身的重量,还有下面毡垫被墨水润湿后的摩擦力吧。但能做到纹丝不差的套色,还需要手拉纸的力度均匀,压印的力量适度,没有长期的熟练是不行的。
  离开那制作木版年画的中原小院,同时也不忘买了一些制作精美装裱过的年画带回来,不过我是舍不得把它们挂在墙上门上的,而是静静让它们躺在书柜里。有些还是上世纪60年代“文革”前的老版印刷的,尽管线条都没有如今的清楚,却更有一种韵味。据说,当年烧掉的年画旧版,武强县整整烧了一个月……
其他文献
江苏南通的狼山,被誉为中国佛教的“八小名山”之一。传说古时候,有一只成精的白狼盘踞山头,危害生灵。大圣菩萨来到此山,欲借白狼“一衲”之地修行,白狼慨然应允。大圣菩萨凭借法力,在祭袈裟时令祥云满天飞,山上金光闪烁,最终袈裟将整座山都罩住了。白狼大骇,自知领地将失,痛悔不已。它在远遁他乡前提出一个要求,欲在此山留个名儿。于是,大圣菩萨就将这处宝地封为“狼山”。大圣菩萨以一衲之地,得万树千花;而白狼丧一
期刊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文学形态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盘点一下可以发现,国内互联网上仅长篇小说的存量已超过十余万部,这其中当然包括出版物的电子版,但不断新加入的写手、作品和直线飙升的点击率,使网络文学仍处在高速发展之中。2006年,仅中文网络小说的点击率就达到了上亿人次。其中比较突出的长篇小说《赵赶驴电梯奇遇记》在猫扑网贴出3个月,创造了 1亿次点击率的神话。紧随其后的长篇小说《鬼吹灯》也突破千万点击
期刊
作家简介:  叶广芩,满族,1948年生于北京。中学就读于北京女一中。1968年分配到陕西,当护士、记者;1990年在日本千叶大学学习。1999年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2000年到陕西周至挂职任县委副书记。现为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人大代表。主要作品有家族题材小说《本是同根生》《谁翻乐府凄凉曲》《采桑子》等;家族题材纪实《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琢玉记》等。多部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如《红灯绿灯》《黄连厚
期刊
纪清远、卢平小传:  纪清远,1954年生于北京。现任北京画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纪晓岚研究会顾问、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卢平,1958年生于成都。现为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革中央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北京市妇联三胞联谊会理事。  二人作品均多次获奖,曾在成都、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悉尼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纪清
期刊
一个幽灵,一个“跟风”的幽灵,正在文艺界的大地上徘徊。它渗透了文艺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大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微不往,无幽不至”之势。  最近,台湾歌手周杰伦推出了一首叫《红模仿》的歌曲,表达对自己被同行们“跟风”不满之情,于是他这样唱道:“为什么我的影子这么多、这么像,在这方向跟我一样。喜欢模仿的朋友们,充满想象崇拜之中这成名的画面。我很担心,别让我看不起你。”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歌手的曲风越来越
期刊
“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用这句歌词来形容近期国家广电总局频下的禁令,倒是比较贴切的。  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广电总局接连下了一道道封杀的死签,使人感到广电总局终于动了真格,维护作为一个主管部门的威严,“出手”得及时也很重,虽然来得晚了一点,但依然受到观众的拍手叫好!  让我们来看看这三道禁令——8月15日,广电总局以“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演唱曲目庸俗媚
期刊
现代人必须懂得:无竞争的世界是死世界,但“唯竞争”的世界也只能是苦世界!人类确实到了由溺于竞争、参与竞争进化为享受竞争的时代了!但什么是真正的享受竞争?遗憾的是懂者甚少。  什么是真正的、良性的、优质的享受竞争?正确答案至少包括:一、认识到对“唯竞争”的依恋也是一种愚昧;二、尊重“有竞争”而又应当同时厌弃“唯竞争”;三、扭转竞争的陈旧风向标。  争利、争名、争权、争势、争位,以及争威、争宠、争风等
期刊
有机会观看大型民族歌舞诗《文化·鄂尔多斯》,深深震撼于晚会营造的艺术情境。确切地说,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我跟随着一幕幕恢宏的篇章进入时空的隧道,跨越了整整7万年的历史长河,探询古代的文明印记,追寻来日的现代辉煌,走进了鄂尔多斯大地的历史,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文化。    2007年8月11日晚8点30分,《文化·鄂尔多斯》作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一部重头戏,也是第二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的开
期刊
大街,的确是一个让你熟视无睹的概念了。因为,你天天走过大街,天天说着“上街吧!”诸如此类的话。越是离你最近的东西,越令你看不到它,也想不起来它,不是吗?  其实,大街作为一个地理事实,时刻就在身边。  星期日,我去北京,一个人走在大街上。  一条北京的大街,让我忽然意识到了,自己忘记已久却终日融入其中的一个地方!是否我还可以这么以为,人生完全是与大街有着亲密关系的一件事情。当你在成长的季节中,第一
期刊
我们在碧云蓝空下谒赏施琅故居。因为当今热点海峡,晋江人施琅从历史仓库中被拨拉出来,拂去积尘,描彩绘色,再塑金身。一部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牵系了数不清的眼睛和嘴巴。毁誉之词瞬间遮天蔽日。赞的是民族英雄,贬的是无常小人。甚至还有矢口詈骂,弄出三姓家奴一类秽语。施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晋江的前世今生    到机场迎接的是中国作协的许谋清,晋江人,在故乡挂职。我这是第一次来晋江,上世纪80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