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全现在很大,但创业初期,只雇了几个工人。陈泽民说:没有现在的小企业,就没有以后的大企业。政府如果能在税收政策上给它们优惠,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创业,慢慢大家都富有了,拉动消费,国家不就发展起来了吗?
“目前微型企业生存环境还不好,抑制了它的发展。我多次在各种场合为它们呼吁。我是从小做到大的,小作坊,小企业,都经历过,知道微型企业最困难。可以说,没有三全冷饮部这个微型企业,就没有现在的三全集团。” 原三全公司董事长陈泽民,现在的头衔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农业产业商会会长。谈及微型企业,陈泽民感慨万千。
从冷饮部到食品厂
20年前,“三全”这个名字就有了,不过它当时只是一个卖冰淇淋的小冷饮部。“三全”的创始人陈泽民,那时还是一个有公职的人。他用岳母的身份注册了这个冷饮部,私下开始做起个体户生意。
汤圆是中国的传统食品,老百姓元宵节吃汤圆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真正把它变成一个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很不容易。那时候,陈泽民天天在家里想这个事。他的研究课题,一是怎么延长汤圆的保质期?二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它能够工业化生产?总之,怎么使这个短腿的产品、季节性产品、区域性产品,变成工业化生产的、便于保存、运输的产品,并且使它走向世界各地。
速冻汤圆研究成功后,陈泽民不卖冰淇淋了,改卖速冻汤圆。家里人在台前,陈泽民在幕后,雇了几个工人,是真正的微型企业。
郑州市真正出现速冻汤圆,是1990年底和1991年春节。“三全凌汤圆”一炮就打响了,群众很认可这个东西,回头客特别多。
1991年,陈泽民又把汤圆送到北京的西单、东单等菜市场卖,也都卖得非常好。后来他又去了济南、西安、太原、石家庄等全国各地。最后客户们开着车,拿着现款过来,几天都提不到货。因为他是个体户,没有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靠借的1.5万元起家,慢慢滚动发展起来,开始规模很小,一天只能做几百斤汤圆,后来年年扩大生产规模,年年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1992年,陈泽民辞职下海。那时候三全已经有上百名工人了,每天有30吨的产量,起名叫“郑州市三全食品厂”,陈泽民任厂长。
因为三全是个体企业,开始银行不给它贷款,政府也没有投入,而且河南人平时也没有吃汤圆的习惯,也不产糯米,没有原材料。当时没有做汤圆的技术,没有机器设备,都是陈泽民自己一点一点想办法搞出来的。工人不叫他陈厂长,叫他陈师傅,因为他手把手教他们。
工业化生产和作坊生产不一样,不能再用石磨去一点一点磨了,制作也不能再用勺子挖馅慢慢包了。外形包装也得好看,便于运输,便于在柜台上堆码,上面还得有标志:日期、品名、商标、条码什么都得有。
回忆当年的酸甜苦辣,陈泽民说:“我在医院当副院长时,人家求我。我当个体户,搞小作坊,万事要求人。不跟电工搞好关系,他不给你送电;不跟自来水厂搞好关系,他不给你开闸;不跟电信局搞好关系,他不给你安电话。卫生、防疫、工商、税务、街道办的,任何一个搞不好关系,他都能让你停产。”
起初没有资金,豆腐块的报纸广告都做不起。陈泽民靠刻蜡版,贴上3分钱的邮票,给企业工会寄印刷品发广告:“颗颗汤圆,献出一片深情。”河北发电厂、胜利油田、南阳油田,还有部队开着车,拿现金来买,作为福利发给职工。
陈泽民说他是非常幸运的。他研制出速冻汤圆的时候,正好家庭冰箱开始普及了,如果家庭没有冰箱,还是不行。而且他早走了半拍,在中国还没有速冻食品的时候,速冻汤圆出现了。
一个微企开创了一个新产业
技术成熟后,陈泽民先去物价局核价,物价局给他批的是,500克的速冻汤圆价格是2.5元。那时候街上卖元宵的小作坊,现做现卖,1斤元宵卖1块多钱。元宵是干糯米粉滚制出来的,速冻汤圆是湿糯米面包好速冻的,而且需要冷冻保存,成本高。
在这个时候,郑州的国营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一哄而上,最多时做速冻汤圆的厂家有38家。
虽然陈泽民当时申请了速冻汤圆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和外型包装实用新型专利,但郑州乃至全国很多厂也都跟着在做,做得跟他的一模一样。陈泽民请了两个律师,一个一个企业去警告他们:“这是人家老陈的专利,你们这样做是犯法的。”1993年,陈泽民还专门在《郑州晚报》上登文称:“专利侵权 法所不容”。但是“法不责众”,当时的法规对打击专利侵权也不够有力,缺乏具体措施,这边制止,那边又出来了,而且陈泽民每年还要缴专利维持费,请律师也花费精力,结果人家该做还做。
专利维持了3年,陈泽民也想开了,把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到这个上面,光纠缠别人无济于事,干脆自己练内功吧。只有自己做大做强了,才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当时速冻食品市场刚出现,你一个人吃不下这个市场,客户拿着现钱都等不到货,为什么不让别人生产呢?后来,客户来三全提不到货,老陈还主动介绍说:“谁谁谁有汤圆,你去那里提货吧。”就这样,一个小汤圆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
小汤圆解决30多万人就业
三全从小作坊到上万人的工厂,最早的土设备是陈泽民自己摸索着设计出来的,他还是传授技术的师傅,还是司机、搬运工、推销员,自己还做广告。全国第一个速冻汤圆、第一个速冻粽子、第一个微波方便面,都是陈泽民自己搞出来的。现在三全食品有400多个品种,包括部队军用快餐食品、动车组专用食品等。工厂已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已经是中国最大最先进的速冻生产企业。
有位郑州市的领导曾跟陈泽民说:“三全是自己蹦出来的一匹黑马。你这个速冻食品根本没有列入政府计划,也没有给过你1分钱,结果你自己发展这么大,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企业发展壮大后,三全公司有目的地去老少边穷地区定向招工,每个工人每月的工资起码是1000多块钱,解决了职工家庭的贫困问题。还有跟三全配套的上下游农户、企业,搞种植的、搞养殖的、搞粗加工的、搞运输的、搞包装的、搞销售的,算下来有30多万人。一个小小的汤圆,解决了3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陈泽民说,没有现在的小企业,就没有以后的大企业 ,它们不要政府投入,不要过多关心,而是见缝插针、拾遗补缺,满足了自我生存的需要。这些微型企业能健康生存下去,就是为社会做贡献。政府如果能在税收政策上给它们优惠,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创业,虽然辛苦些,但能赚到钱,慢慢大家都富有了,拉动消费,国家不就发展起来了吗?
“目前微型企业生存环境还不好,抑制了它的发展。我多次在各种场合为它们呼吁。我是从小做到大的,小作坊,小企业,都经历过,知道微型企业最困难。可以说,没有三全冷饮部这个微型企业,就没有现在的三全集团。” 原三全公司董事长陈泽民,现在的头衔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农业产业商会会长。谈及微型企业,陈泽民感慨万千。
从冷饮部到食品厂
20年前,“三全”这个名字就有了,不过它当时只是一个卖冰淇淋的小冷饮部。“三全”的创始人陈泽民,那时还是一个有公职的人。他用岳母的身份注册了这个冷饮部,私下开始做起个体户生意。
汤圆是中国的传统食品,老百姓元宵节吃汤圆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真正把它变成一个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很不容易。那时候,陈泽民天天在家里想这个事。他的研究课题,一是怎么延长汤圆的保质期?二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它能够工业化生产?总之,怎么使这个短腿的产品、季节性产品、区域性产品,变成工业化生产的、便于保存、运输的产品,并且使它走向世界各地。
速冻汤圆研究成功后,陈泽民不卖冰淇淋了,改卖速冻汤圆。家里人在台前,陈泽民在幕后,雇了几个工人,是真正的微型企业。
郑州市真正出现速冻汤圆,是1990年底和1991年春节。“三全凌汤圆”一炮就打响了,群众很认可这个东西,回头客特别多。
1991年,陈泽民又把汤圆送到北京的西单、东单等菜市场卖,也都卖得非常好。后来他又去了济南、西安、太原、石家庄等全国各地。最后客户们开着车,拿着现款过来,几天都提不到货。因为他是个体户,没有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靠借的1.5万元起家,慢慢滚动发展起来,开始规模很小,一天只能做几百斤汤圆,后来年年扩大生产规模,年年满足不了市场需要。
1992年,陈泽民辞职下海。那时候三全已经有上百名工人了,每天有30吨的产量,起名叫“郑州市三全食品厂”,陈泽民任厂长。
因为三全是个体企业,开始银行不给它贷款,政府也没有投入,而且河南人平时也没有吃汤圆的习惯,也不产糯米,没有原材料。当时没有做汤圆的技术,没有机器设备,都是陈泽民自己一点一点想办法搞出来的。工人不叫他陈厂长,叫他陈师傅,因为他手把手教他们。
工业化生产和作坊生产不一样,不能再用石磨去一点一点磨了,制作也不能再用勺子挖馅慢慢包了。外形包装也得好看,便于运输,便于在柜台上堆码,上面还得有标志:日期、品名、商标、条码什么都得有。
回忆当年的酸甜苦辣,陈泽民说:“我在医院当副院长时,人家求我。我当个体户,搞小作坊,万事要求人。不跟电工搞好关系,他不给你送电;不跟自来水厂搞好关系,他不给你开闸;不跟电信局搞好关系,他不给你安电话。卫生、防疫、工商、税务、街道办的,任何一个搞不好关系,他都能让你停产。”
起初没有资金,豆腐块的报纸广告都做不起。陈泽民靠刻蜡版,贴上3分钱的邮票,给企业工会寄印刷品发广告:“颗颗汤圆,献出一片深情。”河北发电厂、胜利油田、南阳油田,还有部队开着车,拿现金来买,作为福利发给职工。
陈泽民说他是非常幸运的。他研制出速冻汤圆的时候,正好家庭冰箱开始普及了,如果家庭没有冰箱,还是不行。而且他早走了半拍,在中国还没有速冻食品的时候,速冻汤圆出现了。
一个微企开创了一个新产业
技术成熟后,陈泽民先去物价局核价,物价局给他批的是,500克的速冻汤圆价格是2.5元。那时候街上卖元宵的小作坊,现做现卖,1斤元宵卖1块多钱。元宵是干糯米粉滚制出来的,速冻汤圆是湿糯米面包好速冻的,而且需要冷冻保存,成本高。
在这个时候,郑州的国营企业、外资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一哄而上,最多时做速冻汤圆的厂家有38家。
虽然陈泽民当时申请了速冻汤圆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和外型包装实用新型专利,但郑州乃至全国很多厂也都跟着在做,做得跟他的一模一样。陈泽民请了两个律师,一个一个企业去警告他们:“这是人家老陈的专利,你们这样做是犯法的。”1993年,陈泽民还专门在《郑州晚报》上登文称:“专利侵权 法所不容”。但是“法不责众”,当时的法规对打击专利侵权也不够有力,缺乏具体措施,这边制止,那边又出来了,而且陈泽民每年还要缴专利维持费,请律师也花费精力,结果人家该做还做。
专利维持了3年,陈泽民也想开了,把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到这个上面,光纠缠别人无济于事,干脆自己练内功吧。只有自己做大做强了,才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当时速冻食品市场刚出现,你一个人吃不下这个市场,客户拿着现钱都等不到货,为什么不让别人生产呢?后来,客户来三全提不到货,老陈还主动介绍说:“谁谁谁有汤圆,你去那里提货吧。”就这样,一个小汤圆带动了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
小汤圆解决30多万人就业
三全从小作坊到上万人的工厂,最早的土设备是陈泽民自己摸索着设计出来的,他还是传授技术的师傅,还是司机、搬运工、推销员,自己还做广告。全国第一个速冻汤圆、第一个速冻粽子、第一个微波方便面,都是陈泽民自己搞出来的。现在三全食品有400多个品种,包括部队军用快餐食品、动车组专用食品等。工厂已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已经是中国最大最先进的速冻生产企业。
有位郑州市的领导曾跟陈泽民说:“三全是自己蹦出来的一匹黑马。你这个速冻食品根本没有列入政府计划,也没有给过你1分钱,结果你自己发展这么大,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企业发展壮大后,三全公司有目的地去老少边穷地区定向招工,每个工人每月的工资起码是1000多块钱,解决了职工家庭的贫困问题。还有跟三全配套的上下游农户、企业,搞种植的、搞养殖的、搞粗加工的、搞运输的、搞包装的、搞销售的,算下来有30多万人。一个小小的汤圆,解决了3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陈泽民说,没有现在的小企业,就没有以后的大企业 ,它们不要政府投入,不要过多关心,而是见缝插针、拾遗补缺,满足了自我生存的需要。这些微型企业能健康生存下去,就是为社会做贡献。政府如果能在税收政策上给它们优惠,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去创业,虽然辛苦些,但能赚到钱,慢慢大家都富有了,拉动消费,国家不就发展起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