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年,当笔者第一步踏进教室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个个腰板直挺,有序端坐,再看,全都满眼暖暖的欣喜,满脸甜甜的亲热,那架势,那神情,俨然两位分隔许久的亲人终于得以拥抱,那般无声的激动与热切。笔者感动了,学生们不仅没有忘记常规,没有疏远师生情谊,反而因年岁的增长更加地成熟起来。
【关键词】开学第一堂课 教学 素质教育
忽然,笔者发现后面垃圾箱周围有一些废纸团,这时,有几个学生想站起身来去打扫一下,笔者轻轻摆摆手,然后在黑板上重重写了两个字——素质。教室里一下子窃窃私语起来,笔者没有训斥他们,而是笑盈盈地等待着,等待着这种疑惑情绪最大可能的漫延。
差不多了,就在他们的一片嗡嘤声中我说话了:
“同学们,我们年龄长了一岁,并不只代表我们的个子高了,饭量增了,知识多了,我们的素质也要长一岁!”笔者将“素质”两个字说得很重,所有的孩子都坐直了身子,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经验告诉他们,老师又要有一番理论了。
“大家可能都认为,乱扔垃圾是一种习惯,其实,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有时一个人的素质是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前不久,有一名中国游客将‘某某到此一游’六个字刻到了美国女神像上,很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曝光报道,结果呢?一时之间,批评非议之声不绝于耳,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包括了解中国的,不了解中国的,都认为中国人是低素质的。虽然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是这个人的确伤害了整个中国!”
说到这里,学生们很是愤慨,他们皱着眉,握着拳,有几个还将表情动作化为凌厉的语言大声表达出来。没有错,只要稍稍地引导,孩子们向善的责任心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是拥有很明晰的是非观念与浓厚的爱国情怀的。
笔者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一字一顿地问:
“那—我—们—呢?”
这种反问对于10岁左右的学生来说,是需要十几秒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回味与思索的。为了加速他们脑筋的转速,我又加了一句:
“如果我们的教室被外国人看到,他们会怎样评价中国的孩子和中国的未来呢?那么,乱扔垃圾还仅仅是一种坏习惯吗?”
看着孩子们安静得思考着,我很高兴,便趁热打铁,将话题引申到他们身上:
“北京冬奥会就要来了,这是一个展示我们中国人优秀素质、改变外国人看法的大好时机。你们的年纪还小,不能为这次和平盛会做什么切实的事情,但你们可以展示一个中国人的素质,展示中国新生一代的素质!其实,素质往往体现在一些很小的事情上,例如不乱扔垃圾,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不说脏话等。这些事都很容易做到,只要稍稍动一动身子,你就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只要轻轻说一声‘谢谢’,你就能展示中国人的整体素质。”
可以看出,孩子们既振奋又欣喜。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素质”往往是一种触手不可及、与己无关的大命题,今天听到提高素质的重担就落在自己身上,而且素质又是那样处处皆在,容易之极,心中肯定升腾起一种自我责任认定的强烈使命感。
讲完“素质”,笔者又面临棘手的作业问题,因为假期笔者让每一名学生写两封信,体裁不限,可以反映自己的进步,也可以向教师倾诉自己的苦恼,结果仅收到了半数。
看到孩子们的情感认知已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笔者为他们出了一道数学题:算出2月25日到7月25日之间隔的天数,要除去所有的休息日。他们稍稍迟疑了一会儿,便马上热火朝天地算起来。答案不等,最后定为了100天。
我微笑地看着他们,平静地说:
“一百天对于你们整个的学生生涯,并不算太长,但这可能是我和大家如此相处的仅有时日了。”
这一句,无异于晴天霹雳的震撼力,所有的学生都用一种惶恐的眼神望着我,嘴巴不自觉地大张着,发出“啊——啊”的惊叹声。
我仍旧一派平静,说:
“大家可能想不到吧,这短短的100天后,我可能就不是你们的班主任了……”
学生的惊叹声没有停息,他们面含留恋,眼露凄怨,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孩子几乎要落下泪来。我停顿了一段时间,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用手示意学生回复安静,说:
“还记得刚接你们时,自己的好多话大家都听不懂,现在好了,我们都能够相互接受了,上半年,我们相处得很快乐,老师很感激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
“过了一年,增了一岁,大家都长大了,老师知道,现在大家最需要的是尊重。在这个学期,老师仍会一如既往地将你们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遇到问题先从你们的角度去思考,尽量不当众批评你们,好吗?”
答案当然是满含感激的“好”,我知道,孩子们心中大声喊出的肯定是“理解万岁”。
“但是,”我来了一个小小的转折,“尊重是双向的,只有相互尊重,理解才能够成立,否则,尊重只不过是一个口号,是一句空话。所以,也要请同学们尊重老师。”
由于這个话题以前经常谈起,所以学生并不陌生,反而有了些许厌烦。我不去管它,只一味去讲:
“尊重是一种情感的真诚交流,那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一种对老师的尊重。”
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下来,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表现。
我将眼抬高,尽量不看到具体的个人,说:
“这次我不会批评大家,因为老师猜想这里面肯定有很多不得已的理由,可能是有些同学寄信时间短,我还没有收到,也许是有些同学想考虑得更周全、更成熟些。所以,我决定在一个周或二个周后,再对这次作业作评价。”
几天后,我收到了很多来信,字迹工整,言辞恳切,连站队、上课的纪律都省了老生常谈,一切都在感激与尊重的情感流溢中井然有序。
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自主性习惯吧。
孩子,真的什么都懂。
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对接机制,需要的是真诚的交流,真情的感化,真心的尊重。真真正正地把孩子当孩子看,真真正正地把孩子当人看,才是真真正正的教师,才是真真正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董艳.小学素质教育面面观[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4): 66-67.
【关键词】开学第一堂课 教学 素质教育
忽然,笔者发现后面垃圾箱周围有一些废纸团,这时,有几个学生想站起身来去打扫一下,笔者轻轻摆摆手,然后在黑板上重重写了两个字——素质。教室里一下子窃窃私语起来,笔者没有训斥他们,而是笑盈盈地等待着,等待着这种疑惑情绪最大可能的漫延。
差不多了,就在他们的一片嗡嘤声中我说话了:
“同学们,我们年龄长了一岁,并不只代表我们的个子高了,饭量增了,知识多了,我们的素质也要长一岁!”笔者将“素质”两个字说得很重,所有的孩子都坐直了身子,目不转睛地望着我,经验告诉他们,老师又要有一番理论了。
“大家可能都认为,乱扔垃圾是一种习惯,其实,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有时一个人的素质是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前不久,有一名中国游客将‘某某到此一游’六个字刻到了美国女神像上,很多媒体对此进行了曝光报道,结果呢?一时之间,批评非议之声不绝于耳,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包括了解中国的,不了解中国的,都认为中国人是低素质的。虽然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是这个人的确伤害了整个中国!”
说到这里,学生们很是愤慨,他们皱着眉,握着拳,有几个还将表情动作化为凌厉的语言大声表达出来。没有错,只要稍稍地引导,孩子们向善的责任心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是拥有很明晰的是非观念与浓厚的爱国情怀的。
笔者让他们安静下来,然后一字一顿地问:
“那—我—们—呢?”
这种反问对于10岁左右的学生来说,是需要十几秒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回味与思索的。为了加速他们脑筋的转速,我又加了一句:
“如果我们的教室被外国人看到,他们会怎样评价中国的孩子和中国的未来呢?那么,乱扔垃圾还仅仅是一种坏习惯吗?”
看着孩子们安静得思考着,我很高兴,便趁热打铁,将话题引申到他们身上:
“北京冬奥会就要来了,这是一个展示我们中国人优秀素质、改变外国人看法的大好时机。你们的年纪还小,不能为这次和平盛会做什么切实的事情,但你们可以展示一个中国人的素质,展示中国新生一代的素质!其实,素质往往体现在一些很小的事情上,例如不乱扔垃圾,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不说脏话等。这些事都很容易做到,只要稍稍动一动身子,你就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只要轻轻说一声‘谢谢’,你就能展示中国人的整体素质。”
可以看出,孩子们既振奋又欣喜。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素质”往往是一种触手不可及、与己无关的大命题,今天听到提高素质的重担就落在自己身上,而且素质又是那样处处皆在,容易之极,心中肯定升腾起一种自我责任认定的强烈使命感。
讲完“素质”,笔者又面临棘手的作业问题,因为假期笔者让每一名学生写两封信,体裁不限,可以反映自己的进步,也可以向教师倾诉自己的苦恼,结果仅收到了半数。
看到孩子们的情感认知已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笔者为他们出了一道数学题:算出2月25日到7月25日之间隔的天数,要除去所有的休息日。他们稍稍迟疑了一会儿,便马上热火朝天地算起来。答案不等,最后定为了100天。
我微笑地看着他们,平静地说:
“一百天对于你们整个的学生生涯,并不算太长,但这可能是我和大家如此相处的仅有时日了。”
这一句,无异于晴天霹雳的震撼力,所有的学生都用一种惶恐的眼神望着我,嘴巴不自觉地大张着,发出“啊——啊”的惊叹声。
我仍旧一派平静,说:
“大家可能想不到吧,这短短的100天后,我可能就不是你们的班主任了……”
学生的惊叹声没有停息,他们面含留恋,眼露凄怨,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孩子几乎要落下泪来。我停顿了一段时间,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用手示意学生回复安静,说:
“还记得刚接你们时,自己的好多话大家都听不懂,现在好了,我们都能够相互接受了,上半年,我们相处得很快乐,老师很感激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
“过了一年,增了一岁,大家都长大了,老师知道,现在大家最需要的是尊重。在这个学期,老师仍会一如既往地将你们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遇到问题先从你们的角度去思考,尽量不当众批评你们,好吗?”
答案当然是满含感激的“好”,我知道,孩子们心中大声喊出的肯定是“理解万岁”。
“但是,”我来了一个小小的转折,“尊重是双向的,只有相互尊重,理解才能够成立,否则,尊重只不过是一个口号,是一句空话。所以,也要请同学们尊重老师。”
由于這个话题以前经常谈起,所以学生并不陌生,反而有了些许厌烦。我不去管它,只一味去讲:
“尊重是一种情感的真诚交流,那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一种对老师的尊重。”
说到这里,我故意停顿下来,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表现。
我将眼抬高,尽量不看到具体的个人,说:
“这次我不会批评大家,因为老师猜想这里面肯定有很多不得已的理由,可能是有些同学寄信时间短,我还没有收到,也许是有些同学想考虑得更周全、更成熟些。所以,我决定在一个周或二个周后,再对这次作业作评价。”
几天后,我收到了很多来信,字迹工整,言辞恳切,连站队、上课的纪律都省了老生常谈,一切都在感激与尊重的情感流溢中井然有序。
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自主性习惯吧。
孩子,真的什么都懂。
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对接机制,需要的是真诚的交流,真情的感化,真心的尊重。真真正正地把孩子当孩子看,真真正正地把孩子当人看,才是真真正正的教师,才是真真正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董艳.小学素质教育面面观[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4): 66-67.